高等教育投資風險探究

時間:2022-01-19 02:34:29

導語:高等教育投資風險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投資風險探究

一、國家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與風險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創造并積累人力資本的重要路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力資本的增殖與積累對于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度要遠遠高于物質資本與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這從發達國家的相關統計數據就可以看出。在美國,1990年的人均社會總財富大約是42.1萬美元,其中約59%表現為人力資本形式,約為24.8萬美元。改革開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勞動力數量增加和勞動力質量提升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面共同發揮著作用。但發展進入世紀之交,這樣的情況迅速出現轉變。人力資本繼續保持較快增速,而勞動力數量增長率卻顯著滯緩,由1978—1995年的2.4%急劇下降到1.0%(數據來源于MBA智庫百科)。當前中國社會進入老年化,各種因素導致勞動力增長率在未來還將繼續下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全民教育的普及,人力資本卻依舊保持較高增速與增幅,并已成為推動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驅動與模式的轉變,也對人力資本的增長和積累提出了越來越大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現有的人力資源如何轉化為有效的人力資本,如何提高勞動力素養和價值,其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推動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所以,投資高等教育是必然的。有投資就會有風險。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水平,也體現了不同的教育收益率。所謂教育收益率(Thereturnstoeducation),是指個人或社會因增加其受教育投入而得到的未來凈經濟報酬的一種測量。根據數據統計,中國高等教育經過大眾化的規模擴張后,大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分別為16.43%和12.23%[2]。研究表明,教育投資風險與教育投資收益之間是正相關關系,較高的投資收益也對應著較高的投資風險[3]。因此,我國個人高等教育投資風險也日益增大。

二、大學生個人高等教育的投資風險

(一)高等教育是消費,也是人力資本投資。對于中國家庭來說,培養孩子上大學是最重要的任務。支付高等教育費用占家庭收入很大的比重。對他們的人性假設為“經濟人”[4],從“經濟人”的角度出發,讀大學的現實目的就是擴充孩子的知識面,提升競爭力,將來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從而給自身和家庭帶來回報。所以,教育更多的被看作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二)人力資本與個人收入分配的關系。雅各布•明賽爾首次較為完整地提出了人力資本收益模型,闡述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了重要概念明瑟收益率(邊際收益率),其定義為:設Y=f(S,*,*),Y是就業者的收入,S是該就業者受教育的年限,則明瑟收益率為:R=ΔY/YΔS≈墜Y/Y墜S=墜lnY墜S教育的明瑟收益率,是個人收入因多接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比例。明瑟收益率能用于評價教育產出的效率,反映勞動力市場對教育的需求狀況,反映教育對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對于確定非義務教育階段學費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在進入非義務教育階段以后,從“經濟人”的角度去判斷是否投資高等教育,明瑟收益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由于市場前景、就業實現、機會成本等不確定因素,使得大學生的高等教育投資風險難以預判。(三)教育投資與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LesterC.Thurow等人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存在著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象。主要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收入較高、工作穩定、條件好、培訓多、晉升機制暢通,接受教育和培訓能夠提高收入水平;而次要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獲得的報酬和晉升機會都比較少,接受教育和培訓對于提高收入沒有明顯作用,而且面臨很高的職業調整概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數量龐大但質量不均衡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地區經濟越是發達,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就越強,勞動者的收入與其知識、能力和受教育情況就會有更強的正相關關系;地區經濟欠發達,勞動者收入的決定機制則更會受到工作年限的影響,更加強調論資排輩。另一方面,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主次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的收入差異和明瑟收益率差距會逐漸減小,人力資本投資在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收益差異同樣會逐漸減小,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進而逐漸減弱。作為“經濟人”的大學生,希望通過投資高等教育實現就業,并盡可能進入經濟發達地區的主要勞動力市場,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和發展機會。但有限理性理論告訴我們,在環境的復雜性與行動者的知識之間既存在著統一,又存在著對立,正因為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他們在報考學校、報考專業、就業目標上瞄準經濟發達地區的主要勞動力市場,盲目聚焦導致了市場對人力資本配置的錯位與浪費。(四)個人高等教育投資存在的風險。一是專業選擇的風險。教育投資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而各類職業的市場需求在未來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是不確定的,如果投資學習的專業不適應未來市場的需要,則教育投資就難以在一定時間內獲得較好的收益回報。二是就業實現的風險。教育投資的收益是以他們能找到理想工作為現實前提的。根據當前就業形勢和大學生就業薪資水平,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的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短期內較低,存在投資風險。三是市場競爭風險。市場對人力資本的認定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滯后或偏差,在人力資本的流動和實現過程中增加了風險。四是制度屏障風險。勞動力市場不同程度的分割,相關領域進入機會的制度性屏障,使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受到抑制而降低了勞動生產效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個人教育投資的風險。五是教育資源風險。高校的教育課程安排由于體制的原因,滯后于市場的發展,這對學生的專業選擇和未來就業形成巨大的影響,也為教育投資增加了風險。

三、降低個人高等教育投資風險的建議

(一)政府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確保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前提是大學生實現就業。這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也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問題。因此,政府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穩增長”與“保就業”的良性互動,降低全社會的教育投資風險。降低教育投資風險除了增加教育收益之外,減少家庭教育投入同樣重要。教育投資應該是國家和個人甚至企業多方收益主體共同參與的。當前政府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力度,減少個人承擔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降低家庭和個人教育投資風險。(二)學校根據市場調結構、提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價值。在高等教育投資既定的前提下,提高收益,降低風險,就必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價值。作為高校,要優化專業結構與培養方式,以學生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以學術為引領,找準自身特色,加強國際交流,不斷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形成協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機制。目前,各經濟發達地區對于人才開發工作十分重視,其優惠政策力度很大,高校應充分利用資源,加快和地方政府合作步伐,在組團招聘、實習基地建設、雙向掛職、聯合培養上全方位合作。同時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做好地區緊缺人才目錄、工資指導價位等信息披露工作,逐步有效引導畢業生就業的良性流動,從而規避地區系統性風險。(三)學生強化職業規劃,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作為人力資本的個體投資者,大學生“經濟人”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實用取向,并延續到就業選擇階段。大學生獲得的教育證書有利于其“要求獲準進入‘榮譽準則’的圈子,要求得到‘合乎身份’的薪金”[5],因此,個人興趣、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實用實惠等被過度關注后,帶來了求職擇業中的種種短視行為。作為群體意識和行為,這種直接與個人經濟利益相聯系的擇業取向與日趨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發生沖突,造成就業市場上的非理性行為。大學生要重視職業發展規劃。職業規劃應該從進校做起,用SWOT方法分析自己,認識自己的性格、氣質、興趣、能力及個性特征,以及這些特征是否與理想職業吻合,據此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行業選擇范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設定時間點和職業錨。同時,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在提高專業素養的同時,要提高溝通合作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方超,黃斌.中國城鎮居民高等教育收益率及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7(7):79-90.

[3]馬曉強,丁小浩.我國城鎮居民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05(4):25-31.

[4]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60.

[5]馬克思•韋伯.經濟與社會[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40.

作者:秦永和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