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1-22 10:48:30

導語: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為了滿足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大力加強投資學專業建設,通過融合金融科技前沿和傳統金融理論,將人工智能、征信、區塊鏈、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前沿科技內容納入投資學專業教學體系。建設金融科技課程群,夯實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和加強金融科技師資隊伍建設等,培養高級跨學科復合應用型人才,以期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服務。

關鍵詞:金融科技;投資專業;人才培養

金融科技是當前金融業以及金融投資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關注對象和話題。金融科技是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萬物互聯的大環境下,積極與金融領域融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流程、應用或業務模式,改變了既有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生態,引起了金融各業的變革。金融科技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不斷創造便捷性、低成本、普惠性和智能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現狀,必須加強現有投資專業建設,以適應金融科技環境下人才培養的需求。只有切實推進金融科技在高校落地,從理論基礎、應用創新和未來發展角度深入探索與實踐,為高校金融投資專業建設注入強勁動力,為國家培養高級金融復合應用型人才[1]。

一、金融科技發展對投資人才需求影響

(一)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投資領域的影響。金融+科技并非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能夠形成深度化學反應的創新。當前,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大數據、區塊鏈等創新型的技術為基石,以金融業務為載體,正改變著金融傳統經營模式,并成為金融業轉型的最強推動力。金融科技究竟通過哪些渠道影響金融投資領域呢?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對原始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加工判斷后,提取有效數據信息再反饋給金融機構,為經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進而驅動金融智能化發展[2]。智能投顧,就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而來的,如工商銀行的“AI投”、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和國信證券的“金太陽智投”等,這些智能投顧能夠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提供定制化的理財服務和資管服務。其次,大數據技術對金融活動中產生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采集、分類存儲和深度挖掘,在客戶認證、精準營銷、融資授信決策、風險控制和量化交易等應用場景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系統,能夠重構金融行業底層架構,正在試水數字貨幣、跨境支付清算、票據交易、供應鏈金融和征信等領域,它將構建一種全新的金融底層技術,顛覆現有的金融生態。(二)高校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趨勢。為了培養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投資人才,全球多所大學紛紛設置了金融科技相關課程。如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國外高校于2017年先后推出全新的金融科技線上課程。該課程不僅探討比特幣與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還深入剖析由科技引發的金融體系自身的結構變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于2018年1月首次推出了區塊鏈軟件課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有利于降低結算和清算成本,有利于數字貨幣的開發和應用。為了提高區塊鏈技術的理論教學質量,不少大學緊跟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對傳統投資專業的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轉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也正在計劃為學生提供區塊鏈技術課程。2017年1月,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與金融科技公司聯手,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專業群建設。2017年9月,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系,一手抓金融科技學術前沿問題研究,一手抓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打造創新引領的金融科技教育實驗區。傳統金融機構以及我國BAT旗下擁有金融牌照的子公司,如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等,對于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數量每年呈直線上升趨勢。預計未來5~10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將進一步擴大。盡管我國金融人才數量眾多,但缺乏跨學科的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因此,傳統經濟學框架下的金融教育將面臨嚴峻的挑戰,金融教育如何培養科技與金融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是擺在金融學科教育教學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

二、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隨著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我國高校投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于2017年底開始對投資專業進行大力改革,即融合金融科技前沿和傳統金融理論,將人工智能、征信、區塊鏈、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前沿科技內容納入金融與投資專業教學體系,夯實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拓展理論聯系實踐的途徑,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加強師資建設等,以適應金融科技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彌補金融創新浪潮中的人才短缺,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投資專業是一門綜合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心理學和理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型專業。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提高投資專業建設水平,如何培養有效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的投資人才,是金融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以教育部規劃金融類課程標準為契機,對投資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調整,既保留一定的傳統、經典的投資專業課程,又將與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相關的計算機編程、大數據分析等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形成支持學習金融科技的基礎理論課程。人類可以通過計算機語言與人工智能設備進行溝通,讓其按照人類的思維、命令去執行相應的金融業務、設計金融產品和程序化交易。以往,國內投資專業的學生更注重學習宏觀金融理論,由于缺乏金融科技的相關書籍、平臺,在計算機編程等方面的知識儲備比較弱,缺乏實踐經驗,難以滿足金融企業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在金融實驗教學中加大計算機語言編程的學習,如C、Python和R等語言,架構人類與人工智能設備對話和溝通的橋梁,進而提高投資專業人才的動手能力以及操作人工智能設備的能力。此外,組織業內專家和授課教師討論和研究相關課程內容,增添教材之外的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教學內容,形成有效互補。通過對課程體系的優化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投資專業已基本滿足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人才培養理論教學體系。(二)推動金融科技相關課程建設。隨著金融科技迅速發展,更新和豐富金融科技理論教學內容是高校投資專業必須重視的工作。如果不具備金融科技發展的最新知識,學生就無法快速適應經濟發展對高精尖人才的要求。為適應新時代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相關課程建設,首先開設了金融科技選修課,包括人工智能與金融投資、大數據分析與量化投資、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投資領域的應用等課程。由于課程的教材和資料嚴重匱乏,因此,采用了微課程(8課時)的形式,將國內外的理論和網絡資源整合成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通過近一年的課程建設,已形成較穩定的金融科技相關課程群。將傳統金融投資知識融入現代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開展翻轉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金融科技課程群建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將繼續在已開設的課程基礎上,吸收更多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編寫金融科技相關的教材,通過積累和沉淀,將其打造成常規課程。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內容,跟上經濟社會對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的節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金融專業素養、創新能力。(三)推進在線開放資源建設。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運用互聯網和金融科技手段,融合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塑造新時代的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既能滿足校內學生的即時學習、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又能供校外學生體驗學習,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共享。1.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在線開放課程是教育部近年力推的一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規模網絡共享課程。南京審計大學投資學在線開放課程于2017年9月上線,是投資學課程組在投資學校級慕課的基礎上,經過精心設計、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建設而成的,2017年3月獲得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項目。投資學在線開放課程吸收線上優質課程建設經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各學習模塊有機融合,并厘清投資學與其他投資專業課程間的主次關系和銜接關系,形成了科學的課程體系。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跟蹤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動態、行業技術進步和實踐經驗,豐富教學內容。探索建設基于PC端、移動端、云共享和在線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多種介質,綜合運用新形態科技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線上線下同步、互補、混合式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投資學在線開放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建立云平臺,便于授課教師展示教學設計,更新教學內容,討論金融科技的影響和發展趨勢,提升線上線下互動混合式教學的效果;運用郵件、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延伸課堂教學空間,與學生形成多維互動授課、答疑、交流,引發學生深入思考。2.建設在線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南京審計大學成功建成金融市場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它是依托江蘇省省級虛擬仿真培育項目,具有多層次、開放式和移動式的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功能,將線下實驗教學嵌入線上實驗平臺,是“互聯網+”與實驗教學深度融合的產物[3]。金融市場虛擬仿真實驗以證券、外匯和期貨為實驗對象,以交易過程、技術指標、量化投資、組合管理、衍生定價等為實驗內容,借助金融科技、VR等科技手段,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優質實驗教學資源共享。開展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內容的需要。主要包括:(1)應知應會。金融投資實驗的基礎、認知內容,滿足初學者。(2)能力定制。以動手分析實驗為主,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3)創新提高。將計算機語言、區塊鏈、金融投資理論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進行虛擬實驗,解決現實中線下難以完成的實驗,進而培養卓越創新金融人才。(四)建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教學促進機制。“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是檢驗學生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分析和動手能力,同時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一種外在手段。金融企業和科技公司頻頻舉辦量化策略投資、人工智能競賽,這實際上是其招募優秀人才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競賽內容,通過組織課內外競賽活動,讓學生將日常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演練中,利用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內在潛能,使學生通過獲得豐富的競賽成功體驗來樹立學習信心,增強學習動力。

三、加強金融科技教學團隊建設

金融科技相關的教學理論和實驗需要教師的教授和指導,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是培養符合金融科技發展需要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資專業教師的自我提升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一是將金融科技與自己攻堅領域的理論知識融合,多參加金融科技發展論壇和會議,及時跟上金融科技的發展節奏,增加與最前沿金融科技人才溝通的機會。二是從實踐著手,積極到金融科技公司調研,參與金融科技項目,使自身研究與最新的金融科技、金融市場發展趨勢接軌。只有將教師個人發展與金融行業發展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推動金融科技教學團隊建設[4]。

四、夯實金融科技實踐教學基地

現代科技創新需要產學研協同創新[5]。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與蘇寧金融公司、南京證券、弘業期貨等金融機構建立金融科技協同研究所,深入研究金融科技的理論、技術、發展和應用,并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穩定的金融科技實習基地。投資專業學生在大一主修通識課;大二開始接觸專業課和金融科技類課程;大三期間,邀請企業導師進入課堂,或引入金融科技企業真實案例,讓學生做實踐項目,實現金融科技進入校園,增加產學研參與主體;而到了大四,學生則進入金融科技公司實習與就業。這有利于促進校企雙方共同探索實踐金融科技領域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大學轉型發展之路。

五、結語

在金融科技發展新形勢下,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制訂了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方案,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探索構建了產學研結合的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為投資專業人才培養建立了一套創新模式,以期為新時代國家經濟建設輸送高級跨學科復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2]喬海曙,楊彥寧.金融科技驅動下的金融智能化發展研究[J].求索,2017(9).

[3]楊曉,施於人,王國超.“互聯網+實驗教學”的建設問題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6(7).

[4]張敏鋒.經濟新常態、金融科技與地方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創新[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8(1).

[5]洪銀興.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科學,2014(1).

作者:嚴偉祥 張維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