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工業史三次投資分析

時間:2022-07-11 10:47:58

導語:黑龍江工業史三次投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黑龍江工業史三次投資分析

1引言

黑龍江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國進入工業化比較早的地區之一,其近現代工業建設歷程豐富,成果顯著,為國家迅速工業化奠定了基礎。黑龍江工業史上的大規模投資開發,有三個歷史時期。

2中東鐵路的修建與旗地開禁的民族資本投資

20世紀以前,黑龍江地區尚被清政府視為滿族龍興之地,沒有開禁,有的只是規模較小的農產品初級加工的舊式作坊,1897年中東鐵路動工修建,至1903年建成通車,帶來俄羅斯與中國關內人口流入。“中東鐵路修筑過程中,曾雇傭20萬—30萬來自華北地區農戶充當苦力。僅中東鐵路沿線附屬地的建筑工人在1900年已達6.5萬人,隨著鐵路和城市建設高潮到來,建筑民工多達17萬人。”[1]1904年,清政府在黑龍江地區全面開禁,招墾移民。其間中原災荒,人口流入,據清政府1898年測繪完成的《黑龍江輿圖》記載,人口約2000人,到1922年,哈爾濱人口已達38萬人。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移民潮的涌入、交通發展與消費能力的增加促成了外資與民資投建的新式工廠和工坊的發展,包含了釀酒、制糖、卷煙、油坊、面粉食品加工、亞麻紡織等工坊,形成了黑龍江近代工業基礎,其中榨油、制粉和釀酒構成了三大農產品加工產業。“日俄戰爭以前,俄國的在華投資5億多盧布,75%集中在哈爾濱。道勝銀行隨中東鐵路工程隊來到哈爾濱,控制金融信貸。據統計,哈爾濱鐵路附屬地內各種企業1967家,規模較大的幾乎均為俄國企業。”[2]移民帶來資本主要集中在食品工業,尤其制粉業發展迅猛,生產能力曾居全國第二位。但受到外資兼并收購競爭等影響,隨著日本勢力的不斷滲透,奉系官僚資本、其他民資等又受到日資的壟斷和盤剝,至偽滿以前,開始走下坡路。總的來說,第一,除車輛廠、船廠、運輸類工業和電力、能源產業以外,食品是最主要的,基本沒有重化工業。第二,受東北地區消費、移民、戰爭等因素影響,投資帶來的新式工坊不僅僅在規模上有所擴張,更主要在工藝設備、技術和組織上是具有近代工業的雛形的。第三,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口政策成為這一時期工業投資的主要拉動力。形成黑龍江工業史上的的第一輪開發熱潮。

3偽滿時期的工業

偽滿時期的日企投資形成了黑龍江最初的重化工業,從接手中東鐵路開始,由初期的“滿鐵”到后來分化出的電報、礦業、航空等各行業壟斷公司(會社),日資控制了東北,構建了殖民地經濟。根據日本1942年提出的五年計劃,日資對東北的投資總規模在178億元左右。僅“日產”的投資規模就達到129億元。偽滿實行經濟一體化的管制經濟政策:1932年關東軍提出經濟統制政策,1933年偽滿國政府經濟建設綱要提出重要產業的軍事統制原則,1934年日本內閣通過偽滿《經濟統制方策要綱》,規定將日滿經濟作為同一組織體系。1937年的重要產業統制法規定,國家不僅直接投資,而且實行嚴格的控制。這樣,偽滿時期的民族工商業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齊齊哈爾商戶從1939年至1941年倒閉1521戶,占原有的63%。[3]但另外,日資除了兼并原有的消費類輕工業外,增加了重化工業,重視工業基礎建設。形成了電力、煤炭、化工、水泥、飛機修理等為主的軍事重化工業。煤、電、鐵、鋁等產業產值迅猛增長,偽滿后期東北形成重化工業基地。在黑龍江,形成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和齊齊哈爾、雞西等幾個重要的工礦業基地。但殖民地經濟在工業布局上是失衡的,日資企業以盤剝、掠奪和消耗為主,重產出不積累,以人力換資源,形成典型的資源掠奪型投資開發。

4中共東北局戰后經濟的恢復與朝鮮戰爭爆發后黑龍江工業布局

自1945年10月起,中共就派延安、晉綏老區干部到沈陽陸續開展接管工作。恢復必要的軍事工業、工礦業、運輸業與紡織業。在北滿地區加緊恢復一大批工礦企業。戰事比較穩定的哈爾濱、佳木斯、雞西等恢復和建設國營工業。夏秋攻勢以后,航、空電子等一批兵工廠陸續內遷至黑龍江,恢復生產以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爆發以后,由于地緣位置上背靠沙發(蘇聯),遠離前線,一大批遼寧東北局企業北遷至黑龍江,同時,新中國爭取國家經濟建設的蘇聯援助與南廠北遷交織在一起。根據作者統計,“一五”計劃時期,通過委托設計、裝備引進、技術轉讓(一般是無償提供)和配套的人才政策,在北滿基地基礎上建成的重工業項目,在黑龍江完成實施的有22項。這些項目與其他限額以上項目的建成投產,有利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4.1從時間上看,蘇聯援助稍微早于朝鮮戰爭爆發。早在1949年8月,援華幫助設計的蘇聯專家就來到中國,志愿軍入朝是在1950年10月。南廠北遷就在1950年10月。1950年當年即簽訂了援助協定并派第二批專家來華指導飛機修理設計工作。1952年8月就中財委編制的“一五”計劃征求蘇聯意見,1953年5月15日簽訂新一批援華工業項目,就此形成156個重點項目的基本格局。這些項目在“一五”期間陸續開工建設,至1960年所有黑龍江蘇援22項投資均已建成投產。4.2從分類上看,南廠北遷與蘇聯援助具有交叉關系。這些企業有些是南廠北遷沒有接受蘇聯援助的,有些是援助新建的,有些是援助改擴建的。蘇聯援助并不僅針對黑龍江,而早期主要是集中北滿。而北遷的工廠也并非都接受了蘇聯的援助,相當一部分工廠比如哈爾濱電機廠都是北遷來的,只是后來才接受蘇聯援助,參與改擴建工程,哈爾濱軸承廠是1950年瓦房店軸承廠北遷的,1957年開工的蘇聯援助的擴建項目。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蘇聯援助被朝鮮戰爭打斷,改為北遷新建的,如北滿特鋼,本是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前就確定的援建項目,是應中方要求蘇聯幫助建設的本溪二鋼廠,尚未投建之時決定北遷,選址在富拉爾基。北遷的有些企業并沒有接受蘇聯援助,有一些僅僅是技術援助或者列入限額以上工業項目,比如大慶油田、雞西礦務局等。而蘇聯援助的也并不局限于純重工業類項目,比如友誼農場、佳木斯造紙廠等。而有些工業項目的確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實現了從無到有,比如特鋼、中國一重和101有色金屬制造等。總的來說,解放戰爭與朝鮮戰爭環境下,依托蘇聯援助的新中國工業布局促成了又一輪黑龍江工業投資。

5結論

黑龍江工業史上的三次大規模工業投資,均使用了外資,都配合了一定的人口政策,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國內形勢,且都受到國際形勢深刻影響,第一次投資建設了鐵路礦業等基礎設施,第二次投資實現了重工業的從無到有,第三次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奠定了今天黑龍江的工業基礎。

參考文獻:

[1]哈爾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哈爾濱市志人口卷大事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2]關蕾.清末至日偽時期哈爾濱釀酒業發展探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3]姜念東.偽滿洲國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吳冠男 單位:哈爾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