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跨國投資的模式與對比
時間:2022-11-03 11:19:00
導語:當前跨國投資的模式與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FDI方式選擇的研究維度
FDI方式的選擇作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戰略決策,理論界的研究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Barkema&Vermeulen,1998):一是跨國公司選擇何種途徑建立海外子公司,即采用跨國收購(Acquisition)的方式還是綠地投資(Green-fieldInvestment)的方式(Herrmann&Data,2006);二是在海外子公司中選擇何種股權比例,即采用全資還是合資的方式(Anderson&Gatignon,1986)。
大多數研究者都是將以上兩個維度割裂開來進行研究,即使有學者將跨國收購、綠地投資以及合資方式選擇作為一個議題(Woodcocketal,1994;Anand&Kogut,1997),也是基本上將收購、綠地投資視為全資方式。這種研究現狀一方面引起了理論視角的混淆,另一方面也與現實情況不符合,因為企業在國外開展跨國收購或者綠地投資時,很多公司只是收購目標企業部分股權或者同本土企業合作共同出資新建企業。實際上這兩個維度是統一決策的兩個方面,兩者在程序上存在遞進關系:先決定采用何種途徑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再選擇在子公司的股權。各階段FDI方式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FDI方式的內涵
FDI作為一種重要的國際市場進入方式(EntryModel),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其主要原因是企業國際化進入方式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才起步。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Root在研究出口、技術轉讓、FDI三種國際化進入方式選擇時,正式提出了國際化進入方式的概念,認為進入方式是指跨國公司的產品、技術、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其他資源進入國外的制度安排(Root,1984)。在該研究中,以在國外建立企業制度為目的的FDI方式只是作為國際化進入方式中的一種,后來的研究者對FDI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Anderson從海外子公司股權選擇的角度出發,認為FDI方式是一種便于企業控制海外企業經營的治理模式(Anderson&Gatignon,1986),依據對海外子公司控制程度的大小,跨國公司可以選擇全資、合資以及契約方式開展跨國經營。而Hill基于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徑選擇的視角,認為FDI方式是跨國公司在國外組織企業經營的形式(Hilletal,1990),跨國公司可以采用收購本土企業的方式組織經營,也可以在東道國新建企業開拓市場。
無論是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徑選擇,還是股權比例選擇,研究的對象都屬于FDI方式的選擇,但以上各方的定義均難以包容其他人的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FDI方式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資本以及其他資源進入國外的一種投資安排。通過該定義,第一,排除了產成品出口的方式,因為跨國移動的生產要素僅限于跨國公司的人力、技術、管理、資本以及其他資源。第二,研究對象針對的是投資行為,不包括跨國特可經營、技術轉讓等契約方式。第三,FDI方式是一種投資安排,這種投資安排包括選擇收購還是綠地投資的方式建立海外子公司,以及選擇采用合資還是全資的方式開展經營。
三、FDI方式的比較
現實生活中,跨國公司有的通過收購東道國企業的方式建立子公司,有的則選擇在東道國新建。同樣,在海外子公司經營控制方面,有的是跨國公司和本土合作伙伴共同經營,而有的則由跨國公司獨家經營。這種戰略選擇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各FDI方式既有自己的優勢,又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點。
1、海外子公司建立途徑分析
(1)跨國收購方式的優點和缺點。跨國收購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一些優點。一是可以增強跨國公司的市場力量。很多公司可能擁有核心競爭力,但卻由于規模不夠而限制了企業資源和能力的充分利用。為了能夠比競爭對手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產品和服務或者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跨國公司通過收購競爭對手、供應商或者與該產業高度相關的業務,可以進一步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得更強的市場控制能力。如2008年10月卡夫就通過收購達能的餅干業務,進一步加強了自己在全球餅干市場的霸主地位。二是可以降低新產品研發的成本和風險。企業通過自身的力量在內部開發新產品并將其推向市場往往消耗大量的公司資源和時間成本,通過跨國收購的方式則可以直接獲得目標企業的相關技術和生產設備,而且在投資之前就能對新產品未來的市場前景進行預測。另外,收購其他企業已經成型的產品,還可以避免研發投入失敗的風險。三是可以降低產業多元化壁壘。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企業往往需要向新的產業領域擴張,而僅靠企業自身積累開發其不熟悉的新產品相對比較困難。但通過收購目標產業中的相關企業,可以獲得企業發展所積累的技術、市場知識以及生產管理知識等,突破目標產業的進入壁壘。四是可以重構跨國公司的競爭力范圍。如果企業的經營狀況比較依賴某個市場,那么一旦該市場的競爭加劇,則會嚴重影響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而通過跨國收購的方式實現區位多元化經營戰略,可以降低企業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五是可以加快在東道國市場布局。對于制造業來說,收購方式的重要特點是可以省掉建立新廠的時間,迅速在東道國形成生產、銷售的能力,滿足東道國的市場需求,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如中國洗滌用品市場的后來者聯合利華通過收購中國的傳統品牌上海白貓,利用白貓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和銷售渠道,市場份額很快接近先進入中國的競爭對手寶潔。
但收購的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內部難以整合。在收購目標企業之后,跨國公司需要解決不同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不同財務控制系統的連接以及被收購公司原有管理人員的處理等問題,整合難度可能是決定收購行為能否創造股東價值的唯一重要因素。二是依附資產的處置增加了收購的成本。在目標企業中,投資者的目標資產往往同不想要的資產(Unwanted-assets)混合在一起,這樣不僅會增加收購的成本,而且如果東道國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不完善,跨國公司還可能被迫卷入未經規劃的產業。三是難以準確評估目標資產的真實價值。很多行業的收購失敗案例往往來源于收購之前價值評估不充分,要么高估了目標資產的真實價值,要么低估了企業未來潛在經營風險。一項完整的跨國收購需要評估的方面涉及上千條內容,包括評估目標企業的財務問題、稅收問題以及員工隊伍的重新整合問題等。如TCL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之前沒有充分評估在歐盟裁員的成本,結果為處理冗員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綠地投資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對于海外綠地投資方式來說,優點與缺點同樣也是兼具。其優點,一是投資者自己選擇工廠的地點和規模。綠地投資的方式可以讓投資者在東道國經過周密的考察,選擇最適合企業發展戰略的生產地點及生產規模,掌控子公司的初始資本投入以及后續資本投入。二是投資者自己設計工藝流程、布局生產設備。能夠開展FDI的企業,一般離不開其內部生產能力的支持,所以在海外新建工廠時,投資者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生產工序設計工藝流程、布局生產設備,降低設備調試運轉的成本。國內的家電巨頭(如康佳、海信)在向其他發展中國家FDI時,大多采用綠地投資的方式,其原因就是為了在國外復制低成本生產能力的優勢,更好地為企業全球化戰略服務。三是避免不必要的多元化。海外子公司的產能往往是跨國公司國內生產能力的延伸,可以確保不會卷入自己不打算開展的業務領域,進一步做大做強主營業務。
但是綠地投資的方式存在建立時間較長的缺點,因為新建企業除了組織必要的資源外,還要選擇工廠地址、建廠房、安裝生產設備,并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及招募生產線工人以及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等,要消耗企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例如新建一個資本密集型工廠可能需要二三年的時間,這樣一旦國際市場變化較快,就可能出現新廠建成后,市場行情與建廠前的預期相差甚遠的狀況,致使企業的投資目標落空。同時,綠地投資的方式需要向海外配置更多的資源,加大了企業資產風險暴露的程度。另外,在設立企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東道國政府法令的干擾。例如,在美國設立工廠要經過EPA(有關工廠污染的問題)和OSHA(有關企業生產安全的問題)的嚴格檢查才能取得營業許可,而收購現存的企業則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2、海外子公司股權控制方式分析
(1)合資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合資方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能夠獲得本土合作伙伴的互補性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合作伙伴的資本投入,還可能涉及技術、人才、市場知識甚至營銷網絡等難以從外部市場直接獲得的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二是降低在東道國的資產暴露風險。跨國公司通過采用和東道國伙伴利益共享的經營機制,出讓海外子公司的部分控制權,可以減少向海外配置資產的規模,從而降低資產在海外市場的暴露風險。三是完善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戰略支持與服務體系。比如,同東道國合作伙伴合資之后,不僅可以利用合作者的采購渠道為跨國公司的其他子公司采購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要素,還可以利用其營銷渠道銷售產品以及收集關于新技術和顧客偏好等方面的信息,為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調配資源創造條件。四是改善投資主體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公共關系。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政府會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國外投資者進入特定的產業。通過與本土企業合資,則可以規避政府的這些歧視性待遇。
國際合資方式的不足之處,一是難以避免合作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合資企業畢竟是潛在競爭對手之間的合作,企業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各自的戰略需要或者解決一些暫時的困難。因此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和各自資源條件的改變,不同的投資主體之間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會陷入權力控制之爭,從而影響國際合資企業的存續期限。二是企業內部難以協調。因為合資企業由多個投資主體共享產權,并進行共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的投資動機、經營經驗以及對企業未來的預期存在差異,導致在合資企業經營過程中內部難以協調統一,影響企業經營的效率。三是國家文化背景差異阻礙合資企業內部融合。對于國際合資企業而言,投資者具有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社會價值觀,可能進一步增加合資各方相互融合的難度。
(2)全資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對全資企業而言,跨國公司作為唯一的出資人,獨立承擔海外經營的風險和獲取收益,因此海外子公司的經營協調相對簡單,產權也比較穩定。另外,跨國公司通過全面控制海外子公司,可以更好地維護壟斷技術、經營訣竅、商標信譽等無形資產,降低機會主義成本。最后,全資企業的設立過程比較簡便。只要外部環境基本相同或相似,跨國公司就可以通過復制第一家成功企業的方式在東道國市場持續擴張。這樣可以節約大量市場調研、企業規劃、廠房設計、人員配備等方面的成本,而不必同合作者進行煩瑣的談判。如麥當勞、肯德基采用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通過全資的方式實現對海外子公司完全控制的同時,跨國公司必須向海外配置數量更多的資源,資產的質量也要求更高,相應地增加了企業暴露的風險。另外,全資的方式很容易讓子公司成為母公司的附庸,導致子公司喪失獨立性,經營機制陷入僵化,當東道國市場經營環境變化時,海外子公司難以作出快速的反應。最后,全資的方式容易受到東道國政府的限制,資源性產業的跨國投資尤其如此。
四、小結
綜上所述,FDI方式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資本以及其他資源進入國外的一種投資安排,其戰略選擇過程一般是先確定以何種方式在國外建立子公司,再選擇海外子公司的股權比例。但無論是跨國收購與綠地投資之間的選擇,還是合資與全資之間的選擇,都面臨揚長避短的取舍。這樣就要求決策者以企業的整體戰略為指導,結合企業內部資源及東道國的宏觀經營環境,選擇適當的戰略決策,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 上一篇:教師培訓學習個人感言
- 下一篇:我國單位投資成本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