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縣級融媒體發展現狀及策略

時間:2022-07-01 04:46:23

導語:疫情期間縣級融媒體發展現狀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期間縣級融媒體發展現狀及策略

摘要:肺炎疫情發生后,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報、臺、網、端、微”各新聞平臺迅速聯動發力,刊播出一大批流量兼具的作品。2020年1月23日至3月20日,累計采發各類新聞5722條,推文4039條,公益海報新聞96條,線上總閱讀量超2000萬;16條融創爆款閱讀量超10萬+,7條新聞連登央視,還有184篇稿件被“學習強國”平臺采用。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大幅提升了全媒體矩陣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融媒體傳播;思維轉變;發展策略

此次肺炎疫情,發生在縣級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疫情恰恰放大了融合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給我們帶來了更多思考。

一、思維定勢亟待破解

少部分縣級媒體以為將傳統紙媒、廣播、電視報道挪移到PC端、移動端進行再加工再創作,就是融媒體傳播;少部分媒體片面的認為新技術、新手段雖然新鮮、快捷,但缺少專業精神。融媒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興媒體的“攻城略地”、傳統媒體的“嫁接再長”,而是推進各種要素的有機交融、各種資源的充分共享。所以,融媒發展需從三個層面進行突破。(一)強化“移動優先”思維。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超過8億,移動網民月總上網次數突破千億,人均單日上網時長達3.6小時。當前,許多人在移動端獲取信息、互動交流、消費娛樂,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行為方式。基于這一事實,融媒發展必須樹立“移動優先”思維,主動搶占移動端這一用戶陣地。疫情期間,張家港市一位養殖戶的鵪鶉蛋嚴重滯銷,讓他焦急萬分。記者獲悉后,及時到現場采訪,由于當天采訪較晚,沒能及時供稿。哪知道,農業部門當天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了鵪鶉蛋滯銷的消息,通過轉載、轉發,第二天,鵪鶉蛋銷售一空。結果新聞變舊聞,記者傻了眼。疫情下,互聯網傳播成了主戰場,全媒體成了新課題。為了讓更多人第一時間了解抗疫信息。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梳理出援湖北醫療隊、張家港發熱觀察病房、防控重心下移、拐點尚未到來等關注點較高的內容,從用戶感受和體驗的角度,運用圖文、海報、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及時播發融媒體產品。比如,“致敬逆行者!張家港首批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網絡直播,觀看人次達23萬;微信推文《張家港人,疫情還沒結束!還沒結束啊》,提醒市民不要聚集、不要摘口罩,1小時點擊量達12萬+。可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快捷服務更容易讓用戶接受。融媒發展,僅把紙媒和電視上的內容搬家到APP和微信上越來越難抓住用戶的眼球,唯有以用戶為中心,深度了解用戶,內容生產立足本土,貼近用戶需求,運用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才能引導好用戶,服務好用戶。再次重視平等視角思維。過去,主流媒體因為體制性、觀念性障礙,存在高高在上的教化式宣傳思維。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更多的表達自己。這就需要在媒體融合中放下“身段”,將內容生產與用戶需求、觀看場景融合等結合起來,通過創新,來滿足用戶期待。(二)改變文風語態。現在有的報道還存在官話套話、假大空。如一些會議報道左一個會議指出,右一個領導強調,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有的報道語言公文化、模板化,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陳舊,無法讓用戶關注。比如時政新聞,文風語態改起來難度確實很大,但是只要創新,也能走出一條“新路”。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創辦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它以適應網民語言接受習慣的方式進行表達,類似《山西換帥,新聞通稿里不同尋常的細節》《陜西“千億國企”的“嫩總”》這樣的文章,一經推出就受到網友的普遍關注。改文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從業者對傳媒和用戶的關系、傳媒的社會職能等方面的認識與把握,更深層次的是傳媒理念的轉變。(三)改變刻板形象。疫情期間,為及時權威疫情動態和科普信息。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充分考慮用戶感受和需求,借助方言說唱、快板、表演等形式,第一時間推出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融媒產品。如“防控疫情從我做起”H5,累計參與人次近50萬。植樹節,媒體每年都要宣傳,今年,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創新策劃出了“云植樹”活動,不僅突出了植樹節主題,還引發了70多萬用戶的關注和參與。實踐證明,好的融媒產品才能拉近用戶與媒體之間的距離,在用戶心中樹立媒體良好形象。

二、“流程再造”亟需優化

融媒體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媒體融合,通過對采編流程再造,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的全媒體生產,實現跨媒體內容共享。但在媒體融合初期,由于受傳統觀念,固有的生產流程等影響,普遍會出現以下三方面問題。(一)轉型不適應癥。記者轉型是融媒體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一個重要問題。媒體融合后,記者不是來自報社,就是來自廣電,以往各自工作相對比較單一,文字就是文字、音頻就是音頻、視頻就是視頻、圖片就是圖片,守好“一畝三分地”就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這次疫情,充分讓記者感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原因是什么呢?傳統媒體時代,業務分成“傳統媒體業務”和“新媒體業務”,新媒體記者具備了新媒體傳播的技能,較好地彌補了傳統記者的業務缺失,雙方聯手生產出來的新聞產品是“融媒體產品”。而融合后,記者既要向傳統媒體平臺投稿,又要向新媒體投稿,可以說要求記者三頭六臂、能力超強,短時間內,讓記者感到心力交瘁、十分不適。所以在記者轉型過渡階段,最好的策略還是通過物理空間的融合,提高新聞生產的行動力和呈現力。(二)“大腦”功能偏弱。中央廚房是集媒體策劃、采訪、制作、播發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多媒體綜合平臺,它既是融媒體采、編、發系統當中的硬件基礎和技術平臺,也是大腦和神經中樞。但是融合初期的中央廚房的“腦力”偏弱。一方面,不主動設置議題。每天被動接受記者的題材來源,對上報的題材只是簡單地匯總,然后布置任務,卻忽視了對重點題材的關注,特色融媒產品的打造;另一方面,議題設置能力不強。信息時代,除了傳統信源外,網絡、手機等多個平臺存在很多民間信源,“腦”指揮中心要有發現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判斷、策劃、使用,提升對內容管理、線索管理、選題管理、任務管理的能力。(三)“端口生產”偏向。“端口生產”偏向,通俗地說就是記者喜歡往報紙和電視投稿,內容生產的流程仍然偏向傳統媒體。疫情發生后,張家港市融媒體記者采集的80%左右的稿件仍集中在傳統端口。原因是傳統媒體的制作流程已經非常穩定成熟,編輯和記者之間有著固定、流暢的溝通機制。而在新媒體編發一端,編輯和記者的關系相對疏離,編輯極少就如何處理素材和記者直接溝通,更談不上選題的參與策劃。另外,記者在外獨立承擔信息采集和即時的任務,由于對網端內容生產的要求不熟悉,也很難有效地服務網端的內容生產。

三、輿論引導力有待提升

做好基層輿論引導力建設,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是縣級媒體中心建設的根本目標,因此,提升輿論引導力顯得尤為重要。融媒體首先要學會運用傳播技巧。自從張家港市發現首例肺炎患者后,市民高度關注她和她家人的情況,民間和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謠言和“小道消息”,市民產生了恐慌心理。為穩定疫情防控形勢、主導疫情輿論場,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及時通過APP、微信公眾號《第二例確診病例的活動軌跡信息》的通告和微信推文,由于傳播及時、時機掌握較好,通告的閱讀量半小時就達到20萬,微信推文閱讀量更是達到了100多萬。融媒發展,切忌采用“老辦法”“老思路”,傳播上要掌握好“快”“巧”,就是第一時間進行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找準適當的時間點出擊,并跟蹤各傳播階段的輿論動向,不斷引導議程設置的走向,鞏固傳播效果。另外,要重視輿論引導人才培養。根據疫情發展,蘇州市關閉部分高速公路出入口。融媒體小編在第一時間引用和了《蘇州關閉高速公路路口》微信推文,但忽視了張家港還有5個出入口是暢通的,結果很多市民誤認為要“封城”,紛紛搶購生活物資。融媒體中心發現這一情況后,當天下午發送《張家港5個高速路口暢通》推文,閱讀量達100萬。第二天搶購風平息,生活秩序恢復正常。可見,輿論引導人的眼界胸懷、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決定著媒體輿論引導力的水平。融媒發展,只有培養合格的新聞輿論引導人才,才能正確引導公眾的關注點,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好,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反映好,擔負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責任。

四、結語

總體來說,媒體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無論是從壯大主流聲音的高度,還是從做大做強“國家隊”的角度,融合發展都是媒體自身的需要、發展的必然。只有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把目光投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把融合效果體現在增強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上,才能在媒體融合道路上從容前行。

參考文獻:

[1]郭嘉.三網融合背景下傳媒產業媒介融合趨勢探析[J].思想戰線,2010(6).

[2]胡正榮.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顛覆與重構[J].新聞戰線,2013(02).

作者:蘇泉 單位:張家港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