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2-25 11:39:33
導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信號處理要求也逐漸提高。文章分析了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實踐,旨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指導。
【關鍵詞】數字信號處理;教學實踐;教學探索
隨著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廣泛的應用信號處理,其對信號處理要求也逐漸提高,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模擬信號處理存在諸多的問題,故現在開始采用數字的方法對信號進行處理。隨著經濟的發展,數字信號處理也成為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中的重要部分,且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一、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在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的諸多問題:首先,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系統分析為主的,重視對原理與方法的講解,忽略了信號分析的重要性,這滿足不了現代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其次,忽視了數字信號處理的應用。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的強調理論課程的學習,忽視了學生對實踐知識的需求,造成了其教學內容與應用的脫節,最后,由于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本身的繁雜性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了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全面學習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專業知識。
二、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
2.1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變考核方式,是當前高等院校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考核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檢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要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評價在學校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也不例外。在高等院校數字信號處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科學評價。教師可根據學生完成的程度的個體差異、顯性指標及隱性指標等進行評價。或按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別人的合作程度及學習的努力程度進行學生間的互評,促進高等院校數字信號處理教學有效地開展。考核的評價方式應全面衡量學生自身的綜合學習情況,重視學生的努力程度等個體差異情況。評價還用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收獲及經驗。
2.2學生動腦動手,創新思維的鍛煉現代的教育理念
逐步由注重學生的認知到注重學生的成長發展與變化,即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新的轉變。一些研究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的開設也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經過專業課程訓練,能夠使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專業領域的各種趨勢,使本科生形成初步的科學研究態度和認識。
2.3進行雙向互動式研究型學習
雙向互動式研究型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指導作用,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的學習,積極的參與到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自主發現式學習中,通過自身掌握的相關知識,將學習的知識通過學生演講、討論和教師總結補充的方式,在學習課程內容之余,鼓勵學生做超越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內容的創新應用設計,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信號處理課程的學習興趣。
2.4提高學校教學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但教學管理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教學是一個動態系統。隨著數字信號處理教育的需求,可適當的將封閉式教學轉化為開放式教學,改變教師包辦一切的教育形式,用主動式的管教方法,為數字信號處理提供更多的教學空間和教學時間。
2.5提高數字信號處理教師的綜合素養
隨著現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促進數字信號處理人格的健康發展,需要數字信號處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較高的水平。數字信號處理教師應不斷的進行繼續教育,使知識得到不斷的補充和發展,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外,還應掌握相關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等。數字信號處理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
三、結語
隨著高校師范專業課程教學論針對高校課程的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的展開,工科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是否能夠適應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數字信號處理教學中,教師要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薛永剛 劉盾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陳鴿,周小龍,許立群.《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0(02):93-95.
[2]肖海林,倪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在移動通信教學中的應用[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27(05):429-431.
[3]彭啟綜.“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初步實踐與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3,25(04):12-15.
- 上一篇:中小企業會計監督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困境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