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時間:2022-12-31 08:38:52
導語: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民航強國戰略為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建設提供了現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出行方式上,人們可以選擇汽車、火車和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在中長距離出行方面,尤其是山區和高鐵不發達地區,飛機以其方便、快捷、舒適的優勢,日益受到人們青睞,航空運輸成為國家重要的先導性產業。為了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家民航局提出民航強國戰略,從指導思想、目標、戰略、保障措施和路徑等方面進行了謀劃。戰略目標是到2030年使我國民航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戰略性作用,并且綜合業務排在世界前列。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采取的諸多措施中,民航強國戰略沒有詳述如何處理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以及怎樣發揮社會協同作用。擴建、改建、新建一批機場必然會引起土地置換、拆遷安置、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就需要針對具體問題加強社會學專業課程建設。
2.機場、航空城與地方社會問題
民航強國戰略提出,2015年后要在國內至少建成3個國際樞紐機場,10個全國性和區域性航空樞紐機場,機場數量及布局將滿足95%以上的縣級行政區需求。從目前形勢看,很多縣城還沒有機場,2015年后要彌補這一缺失,需要建立支線機場或者直升機停機坪。此舉必然引起地方經濟的變化:一方面能夠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加速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另一方面排擠現有資源,使當地政府改變發展路徑。建設機場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加速城市擴張,對國家基本農田形成巨大壓力,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一些地方實驗區發展的“瓶頸”。另外,新建或擴建機場一般伴隨周邊居民拆遷安置和社區重建,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補償、就業、社保等事項,極易引發社會矛盾,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最后,有些地方政府以發展民用航空為由,圈地造城,帶來所謂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都市建設,這就是卡薩達教授提出的“航空大都市”。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項重要發展指標,提出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未來十年是我國民航事業大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一批社會學專業人才,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3.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及課程體系建設的價值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規律的科學,一般分為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兩大類,從研究層次看又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面向。社會學宏觀層面研究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中觀層面研究一個地區局部的社會變化情況,微觀層面研究社會小群體、家庭、個人的變化及其關系狀況。社會學研究的使命是立足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背景,依據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最新變化情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歸納、總結局部的經驗,并上升為較為系統的理論觀點和形態,為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航空類高校應當立足民航強國戰略的發展背景,立足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實際,重新審視學校社會學專業及相關課程體系,突出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增加學生對社會變遷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運用。
二、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及課程建設的現狀
1.我國七所航空類高校的發展概況
國內航空類高校主要有以下七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南昌航空大學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管副部級綜合性大學。學校由中國工程院、工信部、教育部、北京市共建,設有研究生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南航,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民用航空局共同建設。學校是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顯著的理工類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之一,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設有研究生院。西北工業大學簡稱西工大,直屬工業和信息化部,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為特色,理工科優勢突出,兼有管理、人文、經濟、法學等學科,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管副部級建制,設有研究生院。中國民航大學是中國民用航空局直屬的一所以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軍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學校,1981年升級為中國民用航空學院,2006年更名為中國民航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以航空、航天為特色,以工學為主,兼有理學、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學科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現有57個本科專業、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南昌航空大學是一所省部共建,工、理、文、管、經、法、教等諸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原隸屬于航空航天部,航空、國防特色顯著。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是屬于省部共建學校,現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為主,以管理學、工科為主要學科,涵蓋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屬教學研究型高校。
2.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及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七所學校在辦學特色、理念、專業設置方面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差異,一般屬于理工和管理類院校。就社會學及相關專業來看,各高校都有涉及,一般開設有社會學、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或課程,個別設有社會學研究所(室),南昌航空大學設有社會工作系。
3.航空類高校的社會學專業及課程體系建設特點
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設有社會保障碩士專業,有社會政策、社會保障兩個方向。學院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屬于研究型大學,沒有社會學本科專業,但人文社會科學整體比較弱。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設有社會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學院涵蓋法學、哲學、管理學和教育學四大門類,成立了社會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有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及其課程建設是六所航空類高校中最為完善的。西工大有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隸屬于人文與經法學院。西工大人文與經法學院是西北工業大學既體現“三航”特色,又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特色的學院。中國民航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個本科專業,該院主要從事民航安全管理、安全技術及工程、職業健康安全、質量環境安全等五個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其課程設置偏理工,所以在社會學及相關學科方面非常弱。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社會科學部設有社會學(心理)研究室,但是實力很弱。1988年成立社會科學部,1992年改為社會科學系,曾先后開設了公共關系學、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下設社會工作系,掛靠了學校農村法治發展等多個研究所。學院開設了社會工作、法學、公共事業管理等五個本科專業,設有社會工作實驗室、公共事業管理實驗室等,成立了“心航”社會工作事務所等學科專業實驗實踐工作室,為該校實踐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支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每年招一個班,開設有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等相關課程,但整體實力較弱。另外,學校于2015年成立了社會發展研究所。
三、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從發展歷史看,國內這七所航空類高校都是為了適應國家的航空事業需要而建立的,特色鮮明,有的以飛行動力學為主,有的以航空機電為主,有的以飛機組裝和試飛為主,諸如此類。多年來在航空系統中都有自己的對口單位和畢業生就業渠道,但是,隨著高校體制改革,幾所高校下放地方,不得不考慮轉型發展問題。
2.課程體系不完整
現階段航空類高校的專業和課程體系多以理工科為主,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企業和高校體制改革的推進,傳統航空工業企業和高校面臨市場化的沖擊,專業調整、課程改革是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改變傳統重理輕文、重科研輕轉化的現狀,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建設綜合性大學的必然要求。
3.人文社科專業與航空類專業結合不夠緊密
傳統航空類高校的理工類學科都很強,代表了國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最高水平,但是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度不夠。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較少,師資隊伍亟待優化,課程體系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有限的資源,使人文社會科學不能很好服務核心學科發展和綜合性大學的整體建設,不能適應網絡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會發展態勢。
四、航空類高校社會學專業課程改革建議
1.調整社會學專業定位
航空類高校應當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與發展需要,面向航空企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制定社會學及相關學科專業發展規劃,主動適應社會變遷。中國社會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城鄉、工農的二元社會,國家提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要求,尤其是國計民生建設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所以,航空類高校應當優化學科結構,增加并完善社會學及相關專業課程體系。
2.加大教學和科研投入
圍繞航空工業企業以及政府和社會的需求,航空類高校應當加大社會學及相關專業的經費、人員和設備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引進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以高水平科研為專業教育提供動力,堅持專業、科研和教學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同時,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社會學及相關專業教師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拓展研究視野,提升教學和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是專業建設的重要載體,是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抓手。航空類高校應當根據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逐步完善課程體系,以學生就業需求和生活需要為中心,突出航空特色,面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完善課程體系,形成不同級別的重點學科,組建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流動性增強,生活節奏加快,民用航空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出行選擇。國家民航發展戰略已經為這一變化做好了準備,作為航空類高校,也應當認識到這一變化,適時調整學校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航空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楊震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 上一篇:航空發動機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探討
- 下一篇:春季工作會議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