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制造業競爭力研究
時間:2022-01-08 09:12:04
導語:航空航天制造業競爭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政府政策影響航空航天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十二五”期間,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被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其中,飛機制造業在軍用領域、民用領域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013年5月工信部《民用航空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國產干線飛機國內新增產量市場占有率達到5%以上,民用飛機產業年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目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第5個自主研制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在世界航空航天制造業領域競爭力增強。1.2國際化水平影響航空航天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如表1所示,在航空航天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的個數約是國有企業單位個數的1/3,其從業人員是國有企業的1/13,但是利潤總額卻達到了國有企業的51%。由此可見,外商企業相比于國有企業,其勞動生產率更高,國際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外商投資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優勢明顯,促進了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了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優勢。1.3技術創新能力影響航空航天制造業國際競爭力1.3.1重組飛機制造企業與空間技術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制造業是中國現在以及未來若干年保持快速增長的產業之一,伴隨著中國大型飛機計劃、空間工程計劃的啟動,有實力的大型集團產業優勢明顯凸現,并共同重組了一批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飛機制造企業與空間技術研究中心。1.3.2有效發明專利數如表2所示,在2000年,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為139件,其中飛機制造及修理有效發明專利數為102件,航天器制造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為37件;至2015年,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為5339件,其中飛機制造及修理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為3450件,航天器制造有效發明專利件數為1111。與2000年相比,2015年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增長約40倍,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在快速提升。1.3.3研究與開發活動強度如表3所示,2015年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行業中有研究與開發活動的企業為112個,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數為50533人,研究與開發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為42113每人每年,國家對航空航天制造業研究與開發重視程度有所提升。
2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優劣勢分析
2.1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優勢2.1.1獲政府大力支持由于航空航天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具有特殊性,從開始發展就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國家《十五年規劃綱要》強調了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必須重點攻克航天制造業與飛機制造技術,這為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和制度的支持。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航空航天制造業上市公司在數量上逐漸增多,并借助政策的優勢,提升研發實力、技術實力與市場影響力。由于航空航天制造業上市公司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陸續簽訂了衛星運用及開發等高技術方面的合同,并向其他國家先后出口運載火箭、發動機等相關系列的產品,標志著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技術和相關系列產品生產全面走向國際化。2.1.2市場占有率高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含量高、售后服務到位、產品性能好以及良好的品牌效應。例如航天晨光的汽車類專用系列產品市場銷售占全國專用汽車系列類產品的10%,其中飛機、加油車等產品系列名列同行業第一,競爭優勢明顯;西飛國際的客機性能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同類產品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價格低廉、質量兼優的競爭優勢;成發科技的產品,是中國同行業中產品種類生產最齊全的廠家,也是承接國內外航空航天技術產品最多的生產廠家,從而成為國家出口創匯最大的企業見表4。2.1.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航空航天技術是制造業中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產業,匯集了科學技術許多最新成果。航空航天技術的創新發展,帶動了相關系列科學技術的增長與進步,同時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其中包括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科學、天文學以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發展與研究,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制造與加工技術、空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能源技術的進步,加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2.1.4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航空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2017開辟了廣闊的道路:①航空航天技術的進步使得衛星氣象觀測能夠獲得全球范圍內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觀測值更加精確,為氣象預報人員和社會大眾提供了氣候和氣象信息,有效避免了傳統手段觀測出現的弊端,因此現代氣象學研究進入到新的高技術階段:以全球大氣作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②航空航天研發技術的進步,導致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于地球資源勘測檢驗,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新手段;地球資源勘探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農作物產量的估計與病蟲害預報、環境監測治理、森林與土壤資源調查、洪澇災害監測、森林火災監測、地圖測繪研究、地殼活動監視、礦產石油資源普查、城市規劃設計、地質分析研究與地震災害預報等。③航空航天技術的進步,促使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的人員、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飛機以及宇宙飛船和天上衛星等目標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連續、實時的測速信息和高精度定位.④航空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全面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報、傳真、電子郵件、電話、救援、移動通信、電視轉播、數據收集、數據運輸、遠程醫療服務等上百種服務,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2.2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劣勢2.2.1國家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航空航天制造業投入的科研經費也隨之增加。但是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科研經費投入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仍然偏低,有較大的差距。2005年中國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工業總產值比例為4.36%,而同時期美國為12.49%,瑞典則為15.5%;2015年,中國該項占比有所上升,為0115.4%,但同時期的美國為30.82%,瑞典34.9%,見表5。2.2.2行業布局分散由于航空航天產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在開始發展該產業的時候,就考慮到產業構造和布局,都相對比較集中,并且利用產業集群的方式,使得企業之間相互合作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資本的外溢,由此帶動航空航天相關產業發展。例如,美國航空航天產業分布比較集中,都在加利福利亞州、德克薩斯州等,在航空航天行業有起色的同時,帶動了電子、鋼鐵、新材料、機械等眾多行業發展,形成較長的產業鏈,使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品附加值有所增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國航空航天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產業集散群,但是空間分布較為松散,在四川成都、陜西西安、山西甘肅、海南等分散性的地方,沒有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如表6所示,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從事R&D活動的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企業個數較多,分別為86個和70個,R&D人員分別為19108人和20590人;而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有研究與開發活動的企業較少,相比東部和西部地區,R&D人員數量、R&D活動企業個數都相差很大,并且這些地區的航空航天產業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復,企業之間缺乏相互合作,對資源的利用沒有形成規?;a業集群效應不明顯。2.2.3技術創新動力與能力不足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在載人航天技術、捆綁火箭技術、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測控技術、火箭發射技術等領域已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創新動力與能力不足,部分技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先進國家亦難以進行同行競爭。目前國內航空航天制造業,大部分仍是承接國外大型公司的外包業務,這些領域所運用技術水平低,沒有掌握獨立自主研制、生產大型飛機的能力。2015年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專利申請量為6279件,占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4%,這數字嚴重低于其他高新技術行業,而且專利申請量中以實用新型專利為主,發明專利所占比重過小。據統計,2008-2014年間,世界各國和各個地區,航空航天制造業專利申請量為33309項,其中歐盟為10967項,占比33%;美國申請專利的數量為8544項,占比26%;日本申請專利的數量為3331,占比10%;中國的專利受理量為1012,僅占比3%,涉及到核心專利的數量更少。由此可見,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落后于歐盟、美國等航空航天領域的制造強國,在航空航天制造業創新動力與創新能力需要不斷提升(圖1)。圖1世界航空航天專利地區、國家分布數據來源:科技部《2016中國高技術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2.2.4技術人才缺乏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高端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目前中國航空航天技術人才缺乏。2011年中國從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高技術產業研究人員數量為32329人,2015上升到45832人。雖然從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高技術產業研究人員增長了,但是相比其他產業的人員增加之仍有很大的差距。專業人才的缺失,使得研制團隊人員非常緊張,無法高質量、有效率的完成大量的設計任務;另外,工資待遇體系不合理,使得大量人才外流。
3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對策
3.1保障科研經費投入充足國家保障航空航天技術研究經費投入充足,并鼓勵創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資體系。鼓勵社會組織與團體,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對航空航天制造業技術研發給予資金、人才的支持,共同促進中國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3.2制定長遠戰略發展規劃,推動航空航天制造業產業化進程(1)國家對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要有長期穩定的政策,統籌規劃發展。自主研制飛機從設計到成品的制造需要7~10年的時間,在設計研制之前還需要幾年時間對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因而飛機的研制到投入使用花費的年限在10~12年左右。因此,國家對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需制定長遠戰略發展規劃。(2)對航空航天產業進行規?;诸悾瑒摻ㄈ舾珊娇蘸教飚a業的發展基地,形成航空航天產業的規模集群效應。積極構建航空航天產業鏈,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動航空航天制造業產業化進程。3.3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航空航天工業應學習國際一流大型航空航天企業的經驗,建立以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產業和學術研相結合的先進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聚集優勢力量,通過技術和資本的集成,來實現航空航天技術的重點跨越。國家應加強航空航天產品的研制、生產、實驗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航空航天工業信息化和標準化發展。3.4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實習機制伴隨著載人航天技術進步和太空空間試驗站建立,國家應該更加注重空間技術教育,培養航空航天人才。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在保證對航空航天學院進行基礎理論培養的同時,根據學員的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重點強調實踐教育的環節。實施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實習機制,培養航空航天學員的理論運用能力、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劉一璞 單位:北京101中學
- 上一篇:移動網絡多業務投訴研究和實現
- 下一篇:無線通信信號與測量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