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探索

時間:2022-02-19 02:58:34

導語:高校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探索

摘要: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以語言資源建設為核心任務的高精尖創新中心,在“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尊重科學家的勞動”理念指導下,充分發揮語言資源的“人類文明載體”和“數據生產要素”作用,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出以項目制支撐科研運行、以資源整合機制促進協同發展、以成果產出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的運行模式。

關鍵詞:高精尖;語言資源;項目制;協同發展;語言數據

為積極響應“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高精尖計劃),依托北京語言大學建立的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應運而生。中心瞄準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北京市“四個中心”定位的戰略發展規劃,充分調動北京語言大學優勢學科和人才資源,聯合國內外各種創新力量,重點建設語言資源庫、“語言通”智能服務和語言文化博物館三大科研創新工程。中心立足語言之基、堅持問題導向,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尊重科學家的勞動”理念,不斷探索先進管理方式,形成以項目制支撐科研運行、以資源整合機制促進協同發展、以成果產出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的運行模式。提出“三個尊重”,形成先進管理理念高精尖計劃實施的背景之一是“尊重科學規律,復興科學精神”。“高精尖計劃創新的管理和支持方式,讓科學家從繁瑣的項目申請、預算申報、經費使用等事務中解放出來,避免急功近利,回歸科學本質”“研究人員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按科學規律進行科學創新,充分釋放‘人’的創造力,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1]中心提出了“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尊重科學家的勞動”的“三個尊重”理念,制定了科學的建設目標和任務規劃,充分發揮高精尖計劃制度優勢,創新科研組織方式,全面尊重科學家、尊重科學家的勞動,為科學家團隊配備項目專員,讓項目首席科學家和團隊成員徹底從日常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保證充足精力開展科學研究。這種管理舉措切實貫徹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精神,為科學家們營造了寬松、自主的科研氛圍,弘揚了科學家精神和操守,激發科研人員擁有更大積極性、自由度和更多獲得感。

重視“語言資源”,科學制定目標任務

語言是國相交、民相親的鑰匙,語言互通離不開語言資源的智能化建設。語言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語言數據是信息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語言數據建設對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基于此,中心第一個建設周期目標聚焦到保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語言文化核心資源,面向國家急需和北京市重大需求提供領域語言資源和智能應用服務,為國家和北京市的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語言信息數據支撐。中心積極探索學術“無人區”,重點建設語言資源庫、“語言通”智能服務和語言文化博物館三大工程。其中,“語言資源庫”是“基礎工程”,主要任務是打造“人類語言基因庫”,保有“一帶一路”倡議關鍵語種資源,建設開發多領域、多用途語言資源,改變我國缺乏世界語言資源和領域語言資源儲備的局面;“語言通”智能服務是“應用工程”,主要任務是立足語言資源,結合智能技術,在重點領域實現“信息通、翻譯通、學習通”,助力行業發展,促進語言智慧教育;語言文化博物館是“整合工程”,主要任務是建設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和實體館,打造語言資源與智能服務的共享共建平臺。三大工程分別發揮“基礎、應用、整合”作用,是一個以語言資源建設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將為國家發展數字經濟和開展“新基建”,為北京市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為北京語言大學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國際化人才,打下重要資源基礎。

發揮“計劃優勢”,創新科研組織方式

1.實施項目制度,支撐科研運行。項目制度是支撐中心科研運行的基礎。中心實行項目首席專家負責制,首席專家圍繞科研規劃組建研究團隊,在項目內部具有充分的人、財、物支配權,并對項目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負責。以項目制為基礎,引導首席專家聚焦語言資源和語言智能建設,聚焦服務國家、北京市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解決重大問題、產出重要成果、匯聚科技人才。在項目規劃階段,中心召開學術委員會議,制定頂層設計,推出項目規劃,形成三大研究方向(語言資源戰略保有、領域語言資源開發與應用、語言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和四個重要科研平臺(語言資源建設與應用平臺、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冬奧術語支撐和語言智能服務平臺、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語言服務平臺),實施22個重大研發類、學術平臺類項目。其中,在語言資源戰略保有方向上,中心研制了凝聚中國智慧的世界語言資源采集加工規范,在世界上提出中國方案;建設了世界語言基本信息庫,保有全世界7,000余種語言的基礎知識;建設了“一帶一路”語言文化核心資源庫,對語言資源進行廣度保有和深度保有。為規范項目的運行和管理,中心努力織好“科研管理一張網”,先后出臺《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項目運行管理辦法》《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經費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運行初期上線了項目管理系統,用于整合優化項目資源、經費、成果等信息,提升科研項目管理效率,讓系統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路。2.有效整合資源,促進高效發展。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是實現科研管理創新的重要活動,是促進科技生產力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心秉承“開門搞建設”的理念,整合各類資源,深化合作,促進各類創新力量的協同發展。第一,人力資源的有效整合。高精尖計劃是北京市高校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創新探索,其中一項特區政策就是打造人才特區。“高精尖創新中心應實施靈活有效的人才匯聚機制、全面多樣的人才激勵辦法,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和科研環境,使高精尖創新中心真正成為聚攬人才、培養人才的人才高地”[2]。中心建立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人事管理制度,重點打造了“義利并用、德才并重”的引人機制、“競爭上崗、雙聘共享”的選人機制、“簡政放權、充分保障”的用人機制、“契約為先、寬容失敗”的評人機制、“能者優待、互利共贏”的留人機制和“聚散有據、旋轉有序”的換人機制。采取全球招聘、專家推薦、中心邀請相結合的人才選拔模式,既發揮了專家們各自研究領域特長,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研究中實現了資源的整合突破,打破編制對科研創新工作的束縛,使人才充分流動起來,避免中心建設的僵化封閉。第二,經費資源的高效使用。“高精尖計劃經費使用打破原有專項經費框架,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科技創新規律,且合理規范、監管有力的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機制。”[3]“應進一步調整優化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基于‘重大任務導向、成果績效導向’的經費使用原則,應在管理辦法中明確并適當提高績效獎勵的支出比例,以更好地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減少對經費使用中間節點的進度要求,實行較長周期(2年~3年)的績效評估制度,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4]中心建立了尊重科研規律的財務制度,科研經費向重大研發項目予以傾斜,經費管理充分貫徹項目制原則,項目經費額度與項目任務相匹配,項目經費由項目負責人統籌負責。項目立項后,經費全額保障,單獨設立財務賬號管理。項目實施期間,項目年度剩余資金可結轉到下一年度繼續使用,既能夠讓專家安心開展科學研究,又能夠充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3.組建領導小組,全力保障運行。高精尖計劃實施中,明確依托高校的責任主體地位,高校須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高精尖計劃實施領導小組”。中心先后成立了“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并實行領導小組下的主任負責制,全面加強中心運行和管理保障。其中,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統籌協調中心的建設與運行,為中心提供財務、人才資源以及制度政策等保障,組長由北京語言大學校長擔任。理事會由協同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科技創新管理專家組成,在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負責中心建設運行過程中進行宏觀決策,審定中心重要規章制度。學術委員會和咨詢委員會由領域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知名專家學者和產業界科技專家組成,是中心內部的學術指導和評價機構,負責為中心的頂層設計方案、學術發展方向和科研業務規劃提供指導。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中心的基本建設和日常運行,成員由領導小組和北京語言大學資產、財務、審計等部門負責人構成。此外,中心還組建了管理團隊,負責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為研究團隊開展科研活動提供全面服務保障。4.共建合作機制,實現協同發展。中心由北京語言大學牽頭,協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設。中心與協同單位聯合論證并落地實施重大科研項目、學科建設共同體。其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承擔“‘一帶一路’語言資源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研究”重大項目,項目成果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及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實施“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力爭建成一個以宣傳推廣中國文化為核心,以漢字漢語教育為基礎,以創新漢字漢語學習模式為特色的寓教于樂的綜合性體驗式學習平臺;中心與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參與雄安數字圖書館建設規劃,組成機器翻譯組,負責設計以中文為軸心語言的多語機器科技文獻翻譯方案,在“中文—外文”雙向自動翻譯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以中文為樞軸語言的“外文—中文—外文”的雙向自動翻譯服務,建立多語言自動翻譯平臺。

加強成果轉化,解決重大社會需求

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產出是激發科研創新活力的核心要義。中心堅持“頂天立地”建設理念,既不斷探索科學研究前沿問題,在科研創新上追求新的突破,又面向社會實際,力求解決人類生活中的重大語言問題。1.推進語言資源體系化建設。中心引領性地提出語言資源具有“生產要素”性質。“語言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生產要素,如同農民之于土地,工人之于機器,計算機通過對語言數據的加工學習可以獲得知識與智能,從而去創造人類的新生活”[5]。新時代的基建是“新基建”,新時代的經濟主要是“數字經濟”;沒有語言智能的基建不能成為“新基建”,沒有語言產業也發展不出繁榮的數字經濟。中心不斷深入開展語言資源的前沿理論和規劃研究,闡發了語言資源三大功用,即保有人類既有文明、促進人工智能發展、助力語言智慧學習,并據此建立了語言資源開發體系。2.創造中國奧運信息化新篇章。“高校應聯合科研院所、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及高精尖技術研究,其中特別是開展針對首都的特色研究,才能將科技成果具體化、落地化”。[6]2017年,中心在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下,圍繞《北京冬奧會語言服務行動計劃》,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匯聚國內外專家隊伍,建設冬奧術語支撐和語言智能服務平臺。該平臺精準定位國家、北京市重大需求,以語言智能服務北京冬奧會。“冬奧術語平臺”“小奧智能問答系統”等階段性成果已正式交付北京冬奧組委使用,書寫中國奧運信息化新篇章。這些成果將被納入我國奧運資產,助力我國冰雪體育產業發展。3.研發“戰疫語言通”助力肺炎疫情防控。肺炎疫情爆發后,中心在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下,聯合有關單位先后研發《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疫情防控“簡明漢語”》等系列語言服務產品,為抗擊疫情醫護人員及相關群體提供多維度語言服務。其中,《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覆蓋湖北省疫情最重的九個地市方言,選取醫患交流中常用的156個詞語和76個短句,以微信版、網絡版、迷你視頻版、融媒體口袋書、抖音版、即時翻譯軟件、在線方言服務等不同形式的產品為醫護人員及相關群體提供語言服務。《疫情防控外語通》用于解決肺炎疫情期間在華和來華的留學生和外籍人士信息獲取不暢、溝通受阻等問題,內容包括日常注意事項、入境注意事項、診療用語、個人防護措施等,涵蓋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烏爾都語等41個語種與中文對照版本。《疫情防控外語通》自上線以來,得到教育部、國家語委、外交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駐外使領館的支持與關注,產生良好社會反響。科技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國家、北京市日益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高精尖中心的運行模式將為其他類似科研機構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樣板參考,更對于全面激發高校創新活力,推進高校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雙一流”建設,實現“共享、共建、共贏”的發展理念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3]翟昊,高飛.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新模式—北京市啟動高精尖建設計劃[J].北京教育(高教),2015(12):9.

[2]鐘瀟,吳華強,鄧寧,等.高精尖創新中心之未來芯片技術的創新機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9):90.

[4]張大玉.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的成效與問題[N].北京日報,2016-07-14(8).

[5]李宇明.語言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生產要素[N].光明日報,2020-07-04(12).

[6]李書欽,史運濤,閆巖,等.北京高校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現狀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9,19(7):122.

作者:田列朋 姚凱東 單位:1.北京語言大學 2.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