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產業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3 08:28:00
導語:電信產業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國際電信產業的發展
廣義的通信產業包括郵電服務業和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狹義的通信產業指電信服務業和電信設備制造業。電信產業的核心任務是傳輸信息,而信息是重要的戰略資源。7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和制度變革為電信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巨大動力。技術革命的作用是:
──降低成本:光纖通信,無線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給電信網帶來了根本性革命,使傳輸網絡的容量用之不竭,傳輸成本的距離因素基本消失,關鍵是網絡利用率。
──創造多樣化巨大需求。傳輸的數字化導致電信業務多元化,語音,數據,圖象,多媒體在網上統一以數字方式出現。電信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是,寬帶化,多媒化;無線數據化,數據業務超過語音業務;通信業與軟件業結合,高度智能化;實現為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提供無縫隙的多媒體,智能化綜合通信業務,全球一網,每個人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唯一一個號碼的個人多媒體通信。
──延伸了電信產業的壽命周期,使之一直處于成長期,并降低了
進入門檻,新的競爭者可以不斷進入;
制度變革的作用是:
──資本市場:成為電信產業組織變革的催化劑,滿足巨大投資需求,風險資本促進新技術的商業化;
──管制的放松和法律的更新:為電信產業提供了市場環境,促進競爭,使各項業務融合,向社會提供多樣化、低成本的服務。
電話的普及,無疑為電話銀行拓展業務打下良好的基礎。通訊業和銀行業的結合,其結晶就是電話銀行。它的優點在于: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店鋪式經營,而且,電話的普及率遠遠高于電腦的普及率,電話銀行業務的推廣較為容易。但只有網絡銀行才能滿足顧客的視覺要求。
未來3年國際網絡銀行將大增。歐洲有154家銀行在國際網絡(www)上建立網址。利用網絡進行付款交易的成本平均只有13美分,利用銀行本身軟件的個人電腦銀行服務成本為26美分,電話銀行服務為54美分,銀行分行的服務成本1.08美元。網絡銀行的成本只占收入的15-20%,傳統銀行的成本占收入60%左右。
電子資金傳遞《EFT,electronicfundstransinit》將成為銀行業的主要結算方式。所謂電子資金傳遞是指以計算機、數據庫、網絡通訊、電子自動化金融機具和商業機具聯網組成的電子信息轉帳系統。具體而言,可以分為電子貨幣和電子轉帳系統兩個部分。電子貨幣是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取代傳統的現金,以信用卡為媒介,通過金融機構的網點終端,組成電子貨幣流通系統。電子貨幣便于攜帶,易于銀行監督,減少了交易時間,加速了資金的流通。所謂電子轉帳系統是把書面票據上表示的轉帳信息轉化成電子數據,通過銀行之間的網絡,在計算機之間傳遞,進行轉帳處理,可以縮短結算周期,確保國家稅收收入,有利于國家加強資金流動的調控。
信息職業使勞動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應把信息產業理解為第四產業。信息產業是專門生產、分配知識和信息的產業,而不是針對物質產品的產業。1985年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1998年達到70%。
網絡貿易引發的信息網絡安全性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病毒入侵網絡而造成損失的公司已從1995年的8%上升到24%。1996年8月16日美國司法部的網址被篡改為“不法部”就是例證。美國現在大約有34%的公司通過互聯網絡開展業務,比去年高出近一半,而許多公司并沒有自己的服務器,要靠大型網絡服務公司的服務運作。安全性成為大問題。1995年五角大樓計算機系統受到的“襲擊”高達25萬次,其中65%被黑客(HACKER)闖入。
跨國企業越來越依賴跨越時空界限的信息網絡技術來謀取超額壟斷利潤和規模經濟效益。沖擊體現在全球化的不平等獲利,技術不把通訊和通道平分給所有的人。全球電腦網絡用戶70%在美國,而非洲與國際聯網的國家不到10個。電信的能量不會在世界范圍內均勻散布。北美、西歐和日本的電話占全世界總數的六分之五,人口為六分之一。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里,誰擁有信息誰就擁有一切。全世界58億人口中,36億人沒有支付能力。
2、中國電信產業的發展。
1998年我國將郵電部和電子部合并,將廣播電影電視部、航空部、航天部的通信和網絡管理有關的職能并入,成立信息產業部,實施郵政和電信業務分營。
新興的網絡通訊通過網絡平臺和有線電視網平臺成為傳統通信手段的潛在替代者,通信服務的智能化使通信業與軟件業密切結合。網絡概念改變了傳統的縱向產業和橫向產業的劃分,一項業務可能橫跨許多行業。
通信服務業也稱電信業,1998年分類如下:固定網電話(29.7%,用戶8735萬),移動電話(28.2%,2498萬),無線尋呼(29.3%,3985萬),數據與多媒體通信(8.5%,互聯網用戶210萬)等。
通信設備制造業:交換(程控和移動交換機,AMT/IP交換機-光纖和通信電纜),傳輸(有線與無線──衛星,微波,移動基站),用戶終端(手提電話,尋呼機,網絡終端)等。通信設備制造業企業252個。與國際先進水平在穩定性、可靠性、系列化、全面化有很大差距,開發能力低。
──總體水平:中國目前近20%的城市家庭已經購買了電腦,全國10大城市(上海、北京、廣州、沈陽、成都、杭州、武漢、青島、西安、廈門)的平均電腦擁有率為18%,廣州的電腦擁有率最高(35.4%),沈陽最低(9.8%),上海處于全國平均水平(15.4%),隨著收入的增加,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升高,在月收入小于1500元的家庭中電腦擁有率為8%,而月收入大于3000元的家庭中電腦擁有率為33%,購買者中有38%是用于學習電腦知識。同時,中國目前近10%的消費者已開始接觸因特網,10大城市的平均上網率為12.5%,廈門的上網率最高(18.45%),沈陽最低(7.4%),上海居中(9.4%),上網族中30歲以下者的比例達25%,而40歲以上者上網比例低于5%。上網的地點依次為公司(41%)、家庭(30%)、學校(20%)、網吧(16%)。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接近1000萬,將進人整體贏利期,商業潛能得到真正釋放。
1998年底中國通信網絡水平
全國局用交換機容量1.35億門長途業務電路到
達數163萬路
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483萬路端移動交換機容量
4431萬戶
移動通信信道數1366.6萬個數據通信總容量
端口75萬個
全國光纜總長度100萬公里長途干線光纜20
萬公里
數字微波通信線路到達數5.8萬公里衛星地球站已建23
個續建15個
1999年9月中國通信服務水平
全國固定電話用戶1.03億全國電話主線普及率8.58%
移動電話用戶3760萬移動電話普及率3.13%
無線尋呼用戶4575萬無線尋呼普及率3.81%
互聯網用戶400萬互聯網普及率0.333%
──地區差異:1997年,郵電業務在東部地區占67.3%,中部地區22.3%,西部地區9.3%。電話普及率在東部為11.68%,中部4.07%,西部3.59%。
──發展趨勢:未來7年,固定電話年增加用戶17%,移動電話增加47%,無線尋呼臺有1000多家,大多數用戶不到10000個,需要兼并;互聯網年增223%。
3、中國電信產業的經濟效益
我國在“八五”、“九五”期間投資6000億人民幣,建成了“8橫8縱“的光纜通訊網,連接到大多數城市,但經營效益很差。1996年中國電信位居世界第12名,有7045萬戶用戶,營業收入146億美元,平均向每個用戶收207美元;相比德意志電信,用戶4500萬,營業收入406億美元,每個用戶902美元差距較大。
通信運營業收入來源包括通話費(56%),入網費(21%),月租費(17%)和其他(6%);移動通訊成本包括中繼線租金(31%),折扣(27%),網間互聯費(12%),工資(7%),銷售管理費(23%),這是中國電信(香港)1997年的成本結構。
中國電信費用太貴,抑制了居民家庭的使用率。美國的國際長途電話費用每分鐘0.58美元,中國29元人民幣,比美國高6倍。中國消費者支付的壟斷成本高達每年125億人民幣。美國的網絡電話將降到每分鐘1美元的水平。中國的通信費用需要更大幅度的降低,必須打破壟斷體制,實行市場定價;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從價格中取消投資性質的入網費。
中國電信利用獨占網絡的特權制訂高資費,不允許其他競爭者低價租用網絡,對尋呼、信息服務、INTENET等業務的經營者收取很高的專線和中繼線資費,阻礙了電信、計算機和電視3網合一。目前,信息產業部對電信企業進行了重組,將國家主體電信企業“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從縱向上分為: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衛星通訊集團公司,中國尋呼通訊集團公司,同時實行政企分開,信息產業部與各電信公司脫離了經濟和隸屬關系。這種改組從專業化方面加強了縱向壟斷,沒有解決競爭問題。廣播電視部領導人關于中國電信產業規劃的考慮是:廣電傳播網、鐵道網、電力網等作為國家的專用網,中央政府一直有意重整資源。醞釀把鐵道網和電力網劃撥中國聯通使用,把在全國擁有300多家有線電視臺的廣電網絡,與電信網絡聯網,讓其能參與電信業務的經營。目前全國有線電視客戶已突破1000萬戶,市場發展潛力極為驚人。允許廣電系統的有線電視網絡經營電訊業務,技術上并不存在很大困難。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全國300多家的有線電視臺分別由不同的地方政府或單位等擁有,股權分散。因此,兩電未來要互通,首要條件必須率先“統一”全國的有線電視網絡。
4、電信市場對外開放
加入WTO,意味著進一步開放電信市場(包括各種通信和電腦)。中國關鍵的電信業務走廊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占電信業務總量的75%,將在加入WTO時開放,在2003年全部開放。2003年取消半導體、計算機、計算機設備、電信設備和其他高技術產品的關稅,加入WTO之后5年內,逐步取消外資在尋呼機、移動電話進口、國內固定網絡電話服務的地域限制,在4年內允許外資在基礎電信的持股比例,由25%提高到40%,在尋呼業務、數據壓縮轉發等電信增殖服務領域,外資持股比例由30%提高到50%,移動通訊在加入WTO以后1年開放網絡服務,5年內完成開放目標,有線網及光纜在加入WTO以后3年開始放開,6年過渡。
中國開放電信市場將促使國內電信費用下降,增加上網人數。外國電信公司憑借實力投資于中國電信網絡,可能使2兆專線租費大大降低,ISP支出減少。上網速度加速,質量提高。
中國的軟件業具有發展潛力。1997年,中國軟件銷售額為120億人民幣,出口不足1億美元,只占世界市場的1%,全國軟件專業人才只有10萬人,待遇低;同時盜版率達到90%,嚴重影響了軟件業產品的開發。而印度出口已經達到17.5億美元,1年之內增加75%,預計到2001年可以達到40億美元;印度已經擁有140萬軟件編輯人員。發展的原因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勞動力便宜,在軟件設計行業中,人工費占到40%;政府高度重視,規劃在10年內成為軟件超級大國,吸引各發達國家在印度設立開發中心。全世界使用漢語的人非常之多而且越來越多,中國人可以利用漢語的優勢加速發展軟件產業。(資料來源:《科學決策》,1999年第4期)
電信設備的競爭。中國光纜未來10年平均年增12%,年需求20000公里。生產能力達到500000公里,但高檔光纜嚴重依賴進口,進口量占總需求的25%。固定電話生產能力亦大大超過需求。無繩電話和移動手機需求旺盛。移動手機的95%是進口和外資企業生產,年新增需求為1000萬部,中國政府在1999年投入10億支持國內企業生產手機,生產能力也是1000萬部,企業間競爭在技術革新、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
5、互聯網
1994年4月中國第一次接入互聯網,1995年中國電信與金橋兩大公眾互聯網正式開通,在中國進入商用,比美國晚了7年。至20世紀末,我國互聯網用戶達到1000萬,上網計算機200萬臺,WWW站點數超過10000個。
網絡行業可以分為3大類:
A、網絡設備制造商(接入設備,交換器,路游器,集線器,網卡,網絡終端等設備硬件)和網絡軟件供應商(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軟件)。
B、網絡運營商:從事網絡的整體運行和維修服務,分為電信網絡,有線電視,國際互聯網,“三網合一”是趨勢。
C、網絡增殖服務商:包括電信通道、數據、視頻和語音平臺,ISP(網絡服務商),ICP(網絡內容提供商)和電子商務。
──ISP:中國有160家,最大的批發商是中國電信,向下一級提供端口,再向直接用戶提供接入服務。由于網上用戶少,最大的ISP不過30000用戶,國際一般盈虧平衡點在5000用戶以上。出現資金、電信資源和設備浪費,中文信息資源嚴重不足。1998年中國電信將163、169兩大主干網絡接入全國總,將獨家壟斷改為合作分成制,中國電信提供網絡平臺和線路資源。
中國ISP是雙向收費,月基本費用加通訊費,費用遠高于美國。
中美互聯網的費率比較
美國中國
人均收入(購買力)10.05
上網包月制費用19.95美元600元人民幣
實際上網速度33KbpsIKbps
相對于購買力的價格1120倍
相對于實際通信量的價格1201倍
相對于購買力和通信量的價格14032倍
(資料來源:秦海:《信息網絡的進步,需求與體制》,產業論壇,
1999.5.26。)
目前影響ICP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上網速度太慢,費用太高。中國公用網絡CHINANET在1998年將每小時上網費從4元降低到2元,但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仍舊比美國高12倍。中國城鎮家庭的計算機擁有率1998年只有3%,農村更談不上,極大制約互聯網的發展。北京電信與中國公共通訊網合作,允許其游戲站點在網上采取封閉方式進行用戶單獨計費,開創了中國電信與ICP分享網絡服務費的先例。
──電子商務公司:如綜藝股份的8848網上超市,已經經營120000種商品。1999年8月增加100000種圖書銷售,銷售額為400萬元。其成功在于控股經營了連邦軟件,利用其連鎖店銷售渠道,解決了庫存和網上支付困難的問題,可以在兩日內交貨,部分城市貨到交款。又大規模啟用在線電子貨幣結算系統,這是全球性的網上在線支付手段。其他如上海醫藥、國嘉實業,亦得益于良好的銷售體系。
中國1998年互聯網收入4億美元,占GDP的比重0.042%,電子商務總額400萬美元,占我國GDP的0.001%。其中90%的收入為互聯網接入收入,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國電信所有,600家中小網絡服務企業份額很小,但是投資一直很熱。中國電信是行業批發的壟斷者,兼作零售。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在:人均國民收入不到美國的1/30;互聯網費用高,一般家庭無法承受;網絡集中于大城市和學生,電子商務受到限制;風險投資的運行水平落后。需要進一步降低價格,政府政策的大力度支持,提高互聯網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強對于用戶的服務和指導。
中國網絡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辦法之一是在美國和香港上市。1999年3月深圳中貿網公司在美國場外交易市場上市,7月14日中華網在美國上市,發行價20美元,當天上升到67美元,市值達到14.4億美元,后股價穩定在40美元。國內的ISP和ICP因為缺乏資金,嚴重依賴外資。美國亦看中中國市場。1999年9月14日,信息產業部言不許外資參股和參與網絡運營,中國網絡股隨即大跌。但是加入WTO以后政策會有根本改變。美國貿易代表宣布,包括ISP和ICP在內,美國將有對中國的完全投資權。美國單方面宣布的中美協議中言:外資可以順利進入中國網絡服務業,對于外商的投資控股權放寬到49%,兩年后放寬至50%。這就刺激外國風險資本進入的積極性,也方便中國網絡企業海外融資,過去網絡服務公司為了躲開信息產業部的限制,在海外注冊一個“殼”公司,然后將資產轉移過去,以后可能公開進行。
總之,中國通訊產業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移動電話最具有投資價值,固定電話和無線尋呼接近成熟期,但仍舊有高成長性,數據通訊業處于投入期向成長期轉變中,適合風險投資。通訊設備生產和采購已經全球化,關稅將取消或降低,每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取決于技術和生產水平。通訊產業處于高度復雜又不穩定的市場環境中,投資需求量大;技術變化快,市場波動大,管制政策多,因此風險大。加入WTO會使外資控制中國一部分電信并獲得豐厚利潤,有人估計可能控制整個互聯網行業。(資料來源:厲建超:《網絡服務行業研究報告》,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1999.11.29.)但是我國電信普及率非常之低,有極為巨大的潛在需求,需要外資進入,一方面增加供給能力,一方面打破壟斷體制,形成多個市場主體競爭,以大大提高質量,降低價格,刺激需求。這對于中國進入信息社會以彌補資源不足,對于社會總體進步和效益提高,特別是中小城鎮和農村居民素質提高,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是中國根本利益所在,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加入國際規則與改造規則并行
在日前公開發表的一篇關于加入WTO的文章中,楊帆認為:有人說,國際規則是美國建立,為發達國家服務的,中國加入只會吃虧,應該另立規則。這種“另立規則”的成本非常高,連前蘇聯都承受不了而被拖垮,中國就更加承受不了。國際規則有兩重性,一方面為發達國家所控制,另一方面也對發展中國家有好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也不是沒有共同利益,互相之間有競爭也有依存。對于WTO這樣的國際組織及其規則,中國首先要加入,然后才能逐步改造它,中國這樣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大國,加入國際規則本身,就是對它的一種改造,在國際方面,我們不能像30年前在國內那樣,“以階級斗爭為綱“,只講外部對抗,不講內部合作與妥協。我們應該有自信,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促進國內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
- 上一篇:市建委督導工作方案
- 下一篇:民政局政治協商會議情況報告
精品范文
10電信工程就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