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產業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4 03:34:00
導語:電信產業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信業是屬于典型的網絡產業,具有自然壟斷的特性。(1)電信產品和服務是以網絡供應系統為存在基礎的,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和規模擴大,固定成本相應降低,從而收到網絡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2)資產的沉淀費用高。電信產業的資產專用性強,基礎設施投資大,使用周期長,退出時大量的資產難以轉作他用,導致沉淀費用高,由此形成了較高的進人壁壘。(3)電信產業具有很強的范圍經濟效益性。正是基于對電信產業上述技術經濟特點的認識,各國普遍對電信產業加強政府管制。但是近年來,電信產業的自然壟斷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技術創新。隨著信息技術和其他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光纖、衛星通信等大容量傳送途徑的開發成功,電信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已經大為減少。二是市場需求的擴大。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國的電信市場發展迅猛。這些變化導致電信產業在傳統意義上所具有的自然壟斷性正在逐漸被削弱,放松管制、引人競爭的思想成為各國電信業改革的主線。
二、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的現狀
中國電信業的管制與改革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但是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直到90年代才出現。1994年7月中國聯通正式掛牌成立。中國聯通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擁有全部電信業務牌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電信產業獨家壟斷經營的堅冰開始被打破。1998年3月,國務院決定組建信息產業部。作為主管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的國務院組成部門,并按照政企分開、轉變職能、破除壟斷、保護競爭與權責一致的原則,對信息產業部的職能進行了配置。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中國電信產業的管理體制。1999年2月,國務院通過中國電信重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l月、6月分別批復組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同時將原中國電信尋呼業務并人中國聯通,2000年底中國鐵通也加人中國電信市場。2001年12月,國務院批準電信體制改革方案。中國電信現有資源被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成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國電信集團”的名稱,繼續擁有“中國電信”的商譽和無形資產。重組后的兩大集團仍擁有中國電信已有的業務經營范圍,允許兩大集團各自在對方的領域內建設本地電話網和經營本地固定電話等業務.雙方相互提供平等接人等互惠服務。
目前中國電信產業存在一家全能的電信運營商,即中國聯通;兩家近似全能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三家近似單一型的電信運營商,即中國移動、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在市內電話、固定長話、數據傳輸等電信經營領域形成了電信和網通兩家占領市場主要份額,其他一家或數家占領少數市場份額的雙寡頭壟斷格局。移動通信由中國移動占領市場主要份額,中國聯通占領少數市場份額的主壟斷格局。在以上一系列改革中,我國電信監管部門信息產業部分別從市場結構、進人管制和互聯互通三個方面對中國電信產業進行了監管。
(1)沛場結構管制。我國1999年以來對電信市場兩次較大幅度的分拆和整合就是由管制機構直接參與垂直和水平分拆占主導地位的電信壟斷企業,重新構建電信市場結構以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進人管制。為了創造競爭的環境,我國在電信市場進人方面逐步放松管制。先后成立了中國聯通公司、中國網通、中國吉通、中國鐵通,打破了原來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對于基礎電信業務和移動電話業務的獨家壟斷地位。即使在2001年重組后也基本保持了在基礎電信領域和移動業務領域至少都有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公司互相競爭的格局。
(3)互聯互通管制。互聯互通問題向來是各國電信管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為了防止占主導地位的電信運營商拒絕與其他競爭企業聯網或是制定盡可能高的聯網成本價格,以達到排斥競爭者的目的,在2000年9月25日頒布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里規定,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拒絕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和專用網運營單位提出的互聯互通要求,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向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提供網間互聯,服務質量不得低于本網內的同類業務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機構提供的同類業務質量,網間互聯的費用結算與分攤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在規定標準之外加收費用。
三、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的級效分析
對中國電信產業進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減少壟斷,加強競爭,建立優化的市場結構,將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融合。另一方面,引人競爭促進電信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強中國電信企業的競爭力。從目前看來我國針對電信產業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中國電信產業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和重組后,目前根據不同電信業務的自然壟斷性程度,可以區分為強自然壟斷業務、弱自然壟斷業務和競爭性業務。對于這些不同種類的電信業務,信息產業部加以區別對待,實行了不同的產業政策對于強自然壟斷業務,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中相當部分是沉淀資本,如果有太多家企業進行重復投資,不僅會浪費資源,而且會使每家企業的網絡系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實行壟斷,并加強管制。對于弱自然壟斷業務,則要減少壟斷,放松管制,逐步由市場競爭來代替壟斷。對于競爭性業務,則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為了有效防止企業利用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的壟斷地位,運用企業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如對自然壟斷經營業務制定高價、對競爭性業務制定低價)等戰略手段,排斥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內競爭的企業的市場行為,要求企業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分別實行財務上的獨立化,以監督和控制電信企業運用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等反競爭戰略。
自從中國電信產業進行了一系列拆分和重組后,中國電信市場的各個業務領域競爭程度日益激烈,主體結構也日益多樣化。以固定電話市場為例,在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成立之前,固定電話市場只有一個運營商中國電信,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雖然99年中國聯通和2000年底中國鐵通開通固定電話業務,但是從總體上看,仍然是中國電信的壟斷經營。但是在現在中國電信重組后,原中國電信在固定電話上的壟斷被打破。在移動通信市場在國家的扶持下,聯通發展迅速,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結束了中國移動在移動通信市場一支獨秀的局面。下面分別以中國電信業務總的市場和移動通信業務市場來分析。
根據表1反映的中國電信業務市場收人情況,利用利用反映市場集中度的綜合指數一一赫芬達爾指魏HerfindahlIndex,簡稱HHI進行分析.結果見下表
由于市場結構的壟斷性程度與HHI呈正相關,由上表數據可見中國電信業務市場的壟斷程度在逐步下降,在2000年時相當于2.263個企業經營,但在2002年已經相當于3.84個企業經營。(1/HHI表示市場中相同規模的企業個數)
在移動通信市場,中國聯通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參見表3),聯通的市場影響力由原來的51.6%上升為68.5%,雖然仍未改變中國移動的主壟斷格局,但其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四、中國電信產業下一步改革中急.解決的問佰
1、電信管制機構的改革
電信產業管制機構本身的體制有可能直接影響到管制的效率,從而影響電信產業的改革和發展。目前,中國電信產業的管制機構是1998年3月在原郵電部和電子部的基礎上組建的信息產業部,除了主管電信產業,f言息產業部還要主管全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業。這樣一方面現有的電信管制機構存在人員構成上的不合理(缺少專職的經濟學家和電信技術專家),另一方面還存在權限過大,精力分散的問題在電信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中國信息產業部既是中國電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電信市場的管制者,這種雙重身份很難保證其在管制中維持必要的公正性
因此需要成立專門的類似于電信管制辦公室的機構,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以保證中國電信管制的權威性、合理性、公正性,而信息產業部只作為電信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即使不成立新的機構,信息產業部至少應該在內部各部門之間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以確保管制過程的客觀和公正。
2、管制手段和模式的調整
目前電信產業市場已經逐步的多元化,與原來只有國有企業不同的是,隨著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體制的變化,現在中國的電信產業已經出現了國有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公開上市的菌有電信公司,這些不同種類的公司遵循著多種制度及規則的約束。另外在2004年隨著對入世承諾的履行,很可能會出現中外合資電信公司,和我們原來的經營電信增殖業務的企業一起,成為管制對象。現有的單一的管制手段將無法面對復雜的競爭主體,在外資、民間資本進人后,一些管制手段也會失去基礎和環境。在管理手段上我國過去常用的數量控制、服務質量考核、資費審批等,隨著2003年國資委組建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合理性也已經消失。
在競爭主體增多、競爭行為和模式日趨復雜、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的情形下,對于電信產業的管制工作必須要由以往的直接模式轉化為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的間接模式,同時結合必要的技術和行政等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兼顧效率和公平,讓我國的電信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3G牌照的發放問題
即將要頒發的3G牌照,無論對于現有的移動電話服務提供商還是經營其他業務的電信運營商都有著無比的重要性,不僅會對中國未來移動通信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現有的中國電信產業的格局。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多,要實行有效的監管,一方面要防止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另一方面對于所有的經營者要提供大致相同的業務經營范圍和競爭起點。為了培植新進人移動業務的經營商,可以采取“非對稱管制”,在對新進人者放松管制時也要防止新進人者的’‘撇脂”行為(creamskimmin只),因為新進人者只進人存在超額利潤、最有利可圖的服務領域或地區,也會出現原有運營商和新進入者的不公平競爭。對于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如果都頒發3G牌照的話,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事實上的競爭,不能讓二者達成某種“市場默契”,都去集中力量發展移動市場了。否則,中國電信和由于紡織企業生產的特殊性,原、輔材料品種繁多,能夠達到數千種,而且容易分散保管在各倉庫。選擇一個合適的網絡架構非常重要,便于管理復雜的庫存。
紡織企業網絡結構可采用三層結構.三層結構一般分為客戶端、中間層、數據層三層結構具有很多優點如下:
(1)可以適應大數據量、大業務量環境的應用紡織企業的原、輔材料品種繁多,將業務邏輯集中到中間層.系統獲得了對業務邏輯的獨立性,即當用戶的要求改變時,開發人員可以迅速地在中間層(應用服務器)上更新業務邏輯,而無需將更新后的應用提交到眾多的客戶端系統上去(如遠程定點貨主的客戶端),即客戶端無需任何改動(改動眾多的客戶端并不是件輕松的事)
(2勝聯機分析處理,特別是決策支持應用中,數據的計算、操作和數據過濾往往是非常復雜的。這些復雜的工作最好在專門的應用服務器上進行,而不是在客戶機或數據庫服務器上完成。若在客戶機上完成這些處理工作,不僅要求客戶機具有足夠強大的配置和處理能力,而且對網絡負載也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在數據庫服務器上執行此類處理工作,將會限制系統支持的用戶數量。因此采用三層或多層結構,可以盡量分擔數據庫服務器的工作。當然,在數據庫服務器與應用服務器之間保持處理分割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紡級企業在實施電于商務過穆中應注班的問題
紡織企業在電子商務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買方和賣方都不僅僅是買或賣商品,它們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需求和供應鏈上的一環。買方不僅僅是買貨品,它們要考慮整個流程:搜索貨物、融資、訂貨、跟蹤、收貨、檢驗、安裝、測試、維護、淘汰。迫使買方把購買這個程序與其他程序分開是低效的。供應鏈在企業內外是否有效銜接、企業內部供應鏈的信息系統是否與企業內部的業務系統如ERP等有機結合在一起是關鍵。
1、紡織企業的手工業務處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復或無效的業務處理環節,各職能管理機構重疊、中間層次多,而這些中間管理層一般只執行一些非創造性的統計、匯總、填表等工作,很多業務處理方式已不能適合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要求。電子商務將紡織企業整個經營各環節都放在局域網絡上進行,進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許多中間層,而決策層次的下放,要求對職能部門內部進行業務流程重組。
2、紡織企業要實現真正的電子商務,并不是只要實現了網上訂單、網上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只是這一段電子化了,而后續的采購、生產、庫存、訂單確認等供應鏈環節無法電子化,企業經營整體上還是體現不出效率提高及成本降低.這就要求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進行業務流程重組,以實現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3、由于供應鏈已經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延伸到供應商和客戶,甚至供應商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客戶,使得管理人員控制企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業之間必須保持業務過程的一致性,這就要求企業與企業之間必須進行業務流程重組,以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朱軍,金志剛.三層網絡體系結構的特點和實現方法[I].計算機應用,2003,(03).
[2]趙洪明,馮運仿.我國企業如何發展BZB電子商務[I].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1).
[3]戴露思.廖文和.田宏基于WebService電子商務系統研究和實現[I].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3,(04).
[4]嚴全陵.改善國有紡織企業發展軟環境[I].中國紡織,2004,(05).論文關鍵詞:電信產業管制改革競爭
論文摘要:本文介紹了電信產業的特點,對目前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的現狀和績效進行了評析。同時對中國電信產業在未來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 上一篇:電信產業營銷論文
- 下一篇:電信運營企業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電信工程就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