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信產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8 08:32:00

導語:我國電信產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電信產業研究論文

一、我國電信產業的特點

1需求的網絡規模效益。電信領域中有個邁特卡爾夫定律,即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它揭示了電信發展的關鍵在于普及。現行網絡的參加者越多,信息交流的范圍越大,從而收益也越大。這種需求的規模效益,與通常從供給角度理解的規模效益含義不同。

2互聯互通意義重大。這不僅是因為新進入者的網必須和已有網聯通才能生存,而且是因為通信網具有部分公共資本的特點,互聯互通式通信網絡的外部性顯著。沒有網絡的互聯就沒有電信業的競爭是世界電信界所公認的事實,在所有電信業管制工作中,最棘手的就是網絡間的互聯。要確保電信市場開放、競爭,取得預期的成果,就必須完善相應的網間互聯規則。

3信息不對稱。一是隨著技術進步和業務多樣化,政府和消費者日益難以掌握電信業的真實成本,政府監管作用有限;二是電信業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實現垂直一體化的企業能掌握客戶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經營戰略,雙方討論互聯互通價格時,前者有顯著的信息優勢。

4政府的不對稱管制。主要指對有控制性網絡的已有電信企業比對新進入的電信企業實行更嚴格的管制,使后者在一段時間內能較快發展。實行這種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有利于前者的信息不對稱。已有網絡是后者進入的重大障礙,而前者的優勢一般是在政府壟斷或特許壟斷的情況下形成的。電信管制的目的在于保護公平競爭。在剛剛打破壟斷的電信市場中,由于競爭各方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新興的競爭性企業很容易遇到傳統的主導型企業的不正當競爭。歷史上,美國AT&T就曾以專利訴訟、拖延甚至拒絕互聯為武器,盜取并鞏固了自身的壟斷地位。因此,需要管制者建立一系列的管制規劃,對不正當行為進行有效管制,以防止具有市場支配力量的企業濫用其優勢,將新興企業排擠出市場,或損害其成長,并因此損害公眾利益。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政府管制機構必須使用不對稱的管制來確保建立新的市場競爭秩序。

二、我國電信產業SWOT分析

(一)優勢

1網絡優勢。我國已建成“八縱八橫”格狀光纜網,連接所有省會城市和絕大多數城市,光纜已鋪到絕大多數鄉鎮,所有的縣都開通了程控交換機,局域電話程控化的比重高達99.7%,長途傳輸數字化比重高達98.5%,電話交換機容量已超過美國和一些電信較發達的國家。覆蓋全國,以光纜為主,衛星和微波為輔的技術先進的基礎傳輸網已建成。

2品牌優勢。在南北分拆以前,中國電信就一直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電信公司。即使在分拆以后,中國電信這一品牌仍然在中國和世界享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中國聯通也在推出CDMA后進一步強化了其品牌。這些傳統的電信企業已深入人心。

3客戶資源優勢。保守地估算,如果未來1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0%,城市電話普及率達到30%,按總人口15億計算,僅城市就需要2億門電話,市場容量前景樂觀。再者,由于電信業在放開管制前屬壟斷性行業,所以中國傳統電信公司在市場占有率方面有較大優勢,特別是在收益最高、競爭最激烈的企業用戶方面,這為中國傳統電信公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業務收入年增長率高。電信業務收入(或者說電信消費支出)增長很快,已成為我國電信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項目。據統計,到2002年9月底,全國電信業務總量累計達369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8%;電信業務收入累計達29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4%。

(二)劣勢

1體制落后。目前,我國大多數電信企業仍然沿襲政企合一時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方式,面向計劃經濟的職能化管理模式、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已經與快速發展的、面向競爭的電信市場不適應,并逐漸成為制約我國電信企業持續發展的桎梏。

2社會負擔沉重及巨大的冗余人員。這是國有企業的通病。以中國電信為例,中國電信現有34萬員工,卻需要養19萬退休人員,包袱太重。而且,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網絡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生產率的提高,企業內部產生了大量低素質的冗余人員,亟待培訓和提高。

3人才隊伍。長期以來,我國電信行業是按行政管理方式組織建設人才隊伍,致使人才隊伍的結構、層次、數量以及分布與市場化運作還有較大差距。雖然各企業近幾年越來越重視人才,并通過多種方式來加強隊伍建設,但還未從根本上改善。高學歷人才緊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基層員工學歷低,素質差,高層次人才外流等現象日益突出。

4電信運營企業還沒有把市場營銷工作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對待。過分夸張的廣告宣傳和淡漠的品牌意識,流于形式的促銷活動,缺乏現代營銷理念的推銷人員,重銷售輕服務,重短期利益而對市場研究的投入不足等等,都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競爭的要求,反映出企業忽視長期發展戰略,不注重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市場機會

1場容量進一步加大。從固定電話看,中國電信平均主線普及率只有15%主線收入、贏利水平和市場規模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差甚遠。從移動電話業務看,盡管移動和聯通的客戶規模增長非常快,但全國普及率仍只有10%。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進一步持續穩定發展,提高人民收入,導致社會人員流動增加,這必然會拉動國民的通信需求,增強其通信產品消費能力,市場容量將不斷增大。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說,一直到2005息產業預計仍將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長,市場規模比2000年翻一番,固定電話網和移動電話網的規模容量將躍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上網人數進入世界前列。2進中國電信企業的改革步伐。入世后國外電信巨頭將紛紛進入中國電信市場,帶來新的管理機制、管理經驗、技術開發手段和市場競爭規則,從而推動中國電信企業加快改革和發展步伐,大力推進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增強其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促使其盡快與國際企業接軌。

3中國電信企業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電信企業正在逐步融入到全球一體化經濟中,成為整個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入世為中國電信企業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接收國際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四)環境威脅

1戰時間倉促。對西方發達國家而言,它們早在世貿組織成立之前就在相當程度上開放了各自的電信市場,逐步形成了有效競爭的電信市場機制。這些國家的電信企業經過多年的磨練,既適應了國際電信市場的競爭環境,又積累了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而我國直到1994礎電信領域引入第一家與傳統中國電信企業競爭的聯通電信企業。中國聯通自成立以來,也僅限于國內運作,其資金來源和資本結構方面受到較大的局限,與國外許多電信企業相比實力相差懸殊。同時,我國電信運營企業在以往長期壟斷經營的環境下,沒有在真正的競爭環境下磨練過內功,缺乏競爭壓力,經營效益和效率水平低。入世后,我國電信企業要在新的游戲規則下與國際上強大的對手競爭,強身健體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

2國電信業對外資承諾的起點高。在《基礎電信協議》中,加拿大支持今后兩年內外國公司在加拿大國內衛星傳輸電話領域只能占46%日本雖然同意向外國公司自由開放,甚至允許外國電信公司成為100%但對于兩家王牌企業NTT和KDD,則規定了其比例不得超過20%中美兩國達成的協議來看,在加入世貿后,外商將有權在中國擁有所注資公司49%,兩年后即可擁有50%。歐盟代表比美方的胃口更大,希望中國允許其以更大比例的股份在中國電信市場進行經營。由此可見,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程度,比當年《基礎電信協議》中規定的外資進入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程度還要大。因此,按照既定的游戲規則,我們只能在一個較高起點上同其他國家電信企業競爭。

3軟件技術”懸殊較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電信業在“硬件技術”方面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從資本運營、企業管理和市場運作經驗等“軟件技術”方面來看,外國電信大企業的實力大大強于中國的電信運營企業。而這種差距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情,它需要扎實的基本功。

4術競爭層次走高。電信業實質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更是全球信息產業高科技競爭的焦點。近年來,隨著微電子、光電子技術以罕見的速度飛速發展,通信帶寬資源極大豐富,為以34為代表的數據通訊的迅速崛起創造了技術基礎,并為傳統電信業務的融合、核心業務的誕生提供了真正的動力。總體來看,目前國外電信巨頭主要借助于移動通信技術和因特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

5.爭特點的轉變。入世后電信市場競爭將由局部競爭轉向全面競爭,由價格競爭轉向服務競爭,由網絡競爭轉向核心能力競爭,由業務競爭轉向品牌競爭。誰能給用戶提供整套的、一站購齊的業務,誰能給用戶提供量身定做的差異化的服務,誰能在管理、創新、服務、技術、戰略規劃、機制等核心競爭能力方面保持優勢,誰能在信譽、品牌上贏得用戶,誰就能夠在下一輪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主動。對于中國電信而言,長話業務、IP電話以及數據業務(包括數據接入網)是目前重點競爭的領域,而以本地網為主的基礎電信領域在較長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穩定。但隨著競爭的深入,本地網的競爭也必將加劇,中國電信的基礎業務市場份額也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