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意義
時間:2022-08-04 09:28:25
導語: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時代,輿論傳播速度加快,使得社會思潮沖突進一步加劇,高校學生對社會多樣化的認識更加深入,由此,高校需要對網絡輿情進行分級分類監測、分析、研判、預警,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前提,維護高校教育教學穩定。
關鍵詞: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研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1]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高校更要注重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的建設和管理。
一、高校網絡輿情和監測預警機制概念界定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可能或已經影響學校形象的網絡信息內容,包括突發事件輿論、負面評論、社會與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等,其主體可能是學校,也包括師生。監測預警機制是指對高校網絡輿情所引發的影響進行監測預警,建立警報系統,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采取積極舉措,控制事態發展,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將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產生更大的損失。
二、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意義
在網絡新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能夠穩定高校教育教學秩序,能夠提升高校應對處置網絡輿情的能力,其還是高校開展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穩定教育教學秩序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通過網絡新媒體影響著高校師生。大學生在未完全進入社會之前仍處于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穩定、不成熟的階段,容易被錯誤觀點影響,極易被人利用。社會的風吹草動會影響高校,校園事件同樣影響著社會的安全穩定。高校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能夠及時了解師生思想動態,了解師生需求,監測與學校相關的負面言論,及時采取措施,穩定學校教育教學秩序。
(二)提升應對處置網絡輿情的能力
高校的輿情研判和處置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輿情研判不準確,規章制度不健全。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尚未實現7*24小時的全程監控,還不能實現對不同輿情的科學研判和及時處置,同時相關規章制度不健全。第二,網絡輿情應對方式單一。在網絡輿情發生后,不能通過“封、堵、刪”的傳統方式進行應對,需要采取更加專業的、現代化的輿情應對方式。第三,網絡輿情引導比較被動。高校在傳統管理方式的影響下,更容易受輿情引導,而不是主動引導輿情。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有利于提升高校開展網絡輿情監控、研判和處置工作的能力,有利于進一步健全規章制度。
(三)是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
2019年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這種網絡世界的影響更為明顯。高校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了解師生需求及其思想動態,在管理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工作制度,注重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滲透意識形態教育,有利于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辦好社會主義大學。
三、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構建
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點。第一,新媒體平臺具有多樣性、即時性、虛擬性、娛樂性等特點。多樣性是指網絡輿情發生在微信、微博、QQ、抖音、網站等多種平臺;即時性是指平臺、接收消息的快速性;虛擬性是指各大平臺都不是實名制,正是因為虛擬性,網絡用戶可以“自由”無束縛地消息;娛樂性是指網絡平臺內容有娛樂傾向,不正式。新媒體是信息擴散的“催化劑”,使得信息能夠擴散到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各個角落,并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2]。第二,網絡大V的影響。網絡輿情的發生和網絡名人的轉發、評論、點贊等有很大的關聯。有了網絡名人的關注,特別是有上百萬粉絲的網絡名人關注,網絡輿情的影響會持續擴大。第三,大學生個人因素。大學生處于青年期,對網絡事件的反應比一般網民更加強烈[3],而且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辯證思維,思考不夠全面,易沖動,容易造成輿情發酵。
(一)輿情監測
參照《國家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事件分級規定,根據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發展蔓延的趨勢,網絡輿情分為四級,即一般網絡輿情、較大網絡輿情、重大網絡輿情、特別重大網絡輿情,并分別啟動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響應。1.一般網絡輿情。對學校聲譽沒有造成負面影響,事態發展在可控范圍內,輿情信息對學校利益、社會秩序和學生安全沒有造成損害;網上學校負面信息話題不具有敏感性、發帖篇幅較短、閱讀量在5000以下,無網絡大V關注,瞬時增長量較慢、微博熱度為0~1。一般網絡輿情啟動一級響應。2.較大網絡輿情。對學校聲譽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輿情事件,事態發展在各單位可控制范圍內,輿情信息內容對學校利益、社會秩序、學生安全沒有造成損害;話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發帖篇幅較長且配有圖片、在較少平臺、負面信息話題閱讀量在1萬以下、無網絡大V關注,瞬時增長量較慢、微博話題熱度為2~3。較大網絡輿情啟動二級響應。3.重大網絡輿情。對學校聲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輿情事件,事態發展還在學校可控制范圍內,對學校利益、社會秩序、學生安全可能會造成損害的突發事件;話題敏感、發帖篇幅長并配圖或視頻、在多個平臺、網上學校負面信息話題閱讀量在1萬以上、有1~2名網絡大V(粉絲數達到10萬)關注,瞬時閱讀量增長較快或者微博話題熱度為3~7。重大網絡輿情啟動三級響應。4.特別重大網絡輿情。嚴重影響學校聲譽,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輿情事件;事態發展超出學校控制能力,需要公安、網信部門介入,對學校利益、社會秩序、學生安全可能造成嚴重損害的突發事件;負面信息迅速發酵,有主流媒體介入報道,網上學校負面信息話題閱讀量達到10萬以上、多名網絡大V(或有兩位以上粉絲數達到100萬的網絡名人)關注、瞬時閱讀量成倍增長或者微博話題熱度在7以上。特別重大網絡輿情啟動四級響應。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人員在全面監測輿情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監測系統在第一時間發現輿情信息,本著快速反應的原則在第一時間預測輿情狀況,分級響應預警,并提出解決預案。
(二)預警
高校要樹立預防為先的理念,構建“1521”預警機制,充分利用監測數據,在15分鐘內上報,2小時內作出書面回應,全天24小時值守。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學校輿情管理工作人員監測到信息后,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通過專業的知識、豐富的經驗科學研判可能發生的現實危機,向外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包括機關、響應等級、影響范圍、時限要求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積極應對,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預警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搜集信息,由黨委宣傳部、輿情專家和學生組織成員從海量信息中搜集與輿情相關的信息,通過去粗取精、去輕取重的方法搜集網民關注的帖子、熱點話題、熱門報道和評論。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學生干部要搜集學生對輿情的看法,輔導員和班干部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2],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輿情事件預警機制的運行效率。對于一般網絡輿情,由話題涉及單位負責應對,啟動一級響應,預警信息,制定應急預案并報備;對于較大網絡輿情,由話題涉及部門或院系負責預警信息,啟動二級響應;對于重大網絡輿情,由學校指定專人負責,啟動三級響應;對于特別重大網絡輿情,需成立專項工作組,啟動四級響應,24小時值守,跟蹤事態發展、研判影響范圍、即時通報情況。
(三)應急處置
通過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分析研判后,根據不同的響應等級和信息內容,依據科學專業的判斷進行回應和處理。1.一般網絡輿情(一級響應)。繼續關注,及時聯系責任單位,做好線下疏導工作,避免更大網絡輿情的發生。2.較大網絡輿情(二級響應)。密切關注,第一時間聯系輿情相關單位,做好線下調查工作,厘清事實真相,做好回應準備。3.重大網絡輿情(三級響應)。在15分鐘內上報學校,召開輿情工作會議,指定專人負責,啟動預案,穩定人心,溝通協調各單位。在2小時內查清事實真相,保留第一手資料(原始記錄),保護現場或保留證據,形成事件報告,及時回應網友。協調新聞媒體做好社會正面輿論引導,校內由網絡評論員隊伍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4.特別重大網絡輿情(四級響應)。在15分鐘內上報輿情,成立專項工作組,及時聯系上級教育部門、公安機關、網信部門,調查清楚事實真相,保留第一手資料(原始記錄),形成事件報告。新聞中心接待媒體記者,做好社會正面輿論引導,借助學校網站、官微、官博等信息平臺或召開會,第一時間發聲,事件經過及結果,牽涉法律問題可征求司法部門和律師意見。如召開新聞會,新聞發言人為學校代表,其他人員未經同意,不得隨意表態。網絡評論引導員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四、結語
構建高校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要有先進技術的支持和專業團隊的支撐,這樣才能提升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DB/OL].中國青年網.
[2]陳謙,陳強.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回應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02):143-144.
[3]靳媛,陽曉艷,吳春祥,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風,2018(07):88.
作者:張凱麗 單位:太原師范學院 黨委宣傳部
- 上一篇:網絡輿情背景檔案信息工作整理策略
- 下一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