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3-08 09:00:43

導語: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要:本文闡述了如東縣農業聯網建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包括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加強培訓、加大土地流轉、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建設智慧漁業示范區等,以期為促進如東縣智慧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物聯網;做法;成效;問題;對策;江蘇如東

如東縣地處南黃海之濱,陸域面積2009km2,海域面積超過6000km2,人口102萬人,海岸線全長106km,灘涂面積6.93萬hm2,耕地面積10.85萬hm2。近年來,如東縣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園藝種植、畜禽水產養殖、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監管方面得到了推廣與應用,一批適用的傳感器設備、配套的應用軟件、成熟的技術應用模式、可行的市場化解決方案在改善如東縣農業生態環境,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1主要做法

1.1輿論宣傳,激發需求

如東縣通過多類媒體,向廣大農戶宣傳農業物聯網建設的目的、意義、內容和要求,在如東日報、如東電視臺和如東縣人民政府網站開展新聞報道、專題宣傳,讓廣大農戶對農業物聯網有所了解。利用“12316宣傳日”和“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周”活動,向全縣各鎮(區)農業信息員宣傳農業物聯網技術。通過現場推廣和平臺的遠程培訓學習,使學員體驗農業物聯網的應用魅力。

1.2開展培訓,提高認知

利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電子商務萬人培訓”的契機,每年組織約150名農業市場主體和各鎮(區)為農服務信息員開展電商培訓,安排智慧農業技術與應用課程。通過培訓,學員們對農業物聯網有了全新的認識,加快了如東縣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進程,提高了如東農業信息化水平。

1.3典型引領,推廣應用

利用如東農業信息網開辟的物聯網專欄,宣傳各鎮應用農業物聯網的典型,典型案例凸顯出應用物聯網的技術要點、效益等。例如:省級龍頭企業南通中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占地約6.67hm2的種苗服務中心,其中智能溫室1.73hm2,達到了物聯網全覆蓋,應用基地種植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及控制室電腦PC端,實時監測大棚溫室的室內溫度、室內濕度、光照度、土壤濕度等數據,可以智能控制溫室大棚內的電機設備(風機、內外遮陽、天窗、側卷膜),節省了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溫室基地的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節約勞動用工35%以上,也保障了農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物聯網的應用為該中心每年增收節支10萬元以上。

2取得的成效

2.1物聯網應用面積穩步增長

目前,如東縣已有農業物聯網應用企業超百家。2021年上半年全縣新建13家農業物聯網應用企業,其中:種植業6家,應用面積增加68.1hm2,種植業物聯網應用面積達到518.33hm2;養殖業5家,應用面積增加10.87hm2,養殖業物聯網應用面積達到148hm2;水產業2家,面積4hm2,水產業物聯網應用面積達到1585hm2,實現了如東縣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方面的精準作業,初步形成了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體系。

2.2智能農業綜合展示平臺成功上線

如東縣智能農業綜合展示平臺將如東縣近幾年數字農業建設的成果進行了整合展示,對如東縣農業信息化建設起到了整合引導作用。智能農業綜合展示平臺的宣傳中心向外推送了如東縣15個鎮(區)智能農業技術應用單位情況,智能農業綜合展示平臺的展示中心展示了全縣20個物聯網應用示范點的實時生產環境數據和10個實時遠程視頻,智能農業綜合展示平臺的服務中心則對全縣村級信息服務點和電子商務網店等情況進行了展示。

3存在的問題

3.1農民認知度低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對新事物接受力不強,甚至許多農民不會使用電腦或智能手機,這給推動應用物聯網技術帶來一定阻力。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要以現代信息化知識為基礎,需要懂技術的知識型農民。農民對物聯網知識缺乏了解,影響了如東縣智慧農業發展的速度[1]。

3.2大田種植應用少于設施栽培

如東縣使用農業物聯網的涉農企業、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等主體,通過在溫室大棚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度、葉面濕度等方面的監測,但總體而言使用農業物聯網的仍占少數。物聯網技術沒有廣泛運用于大農業生產中去,在大田種植中的應用明顯少于設施栽培,全面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條件尚不成熟。

3.3不同產業應用不平衡

農業物聯網技術在不同產業應用程度有差異。雖然畜禽水產養殖業的風險高于種植業,但畜禽水產養殖業的收益高于種植業,高風險吸引高投入,因而物聯網在畜禽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多于種植業。在推廣應用物聯網過程中,各類感知設備、傳輸設備、控制設備的投入成本較高,但因畜禽水產養殖產業收益高,仍然吸引了很多經營主體使用物聯網技術[2]。

3.4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

一是土地分散難應用。盡管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流轉趨勢明顯,但還有很多土地留在普通農戶手中,這些土地夾雜在流轉的土地中間,導致土地不成片集中,加大了物聯網應用成本[3]。二是物聯網應用缺乏整體規劃。縣域內各物聯網應用點處于獨立狀態,經營主體獨立添置設備、單獨使用。縣域范圍內缺少有綜合實力的企業來整合全縣物聯網應用點,無法形成縣域統一管理的農業數據庫,缺乏統一規劃。

4對策

4.1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

政府應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社會對物聯網的關注,吸引人才和資本投入到農業物聯網的推廣應用中,避免農業物聯網虛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購置物聯網設備時在稅收、融資等方面應給出有別于其他行業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支持、項目帶動、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導涉農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業物聯網的建設和應用中來。

4.2加強培訓,提高認知程度

大力開展物聯網技術培訓,要讓農業經營主體充分認識到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效果及優勢,推動我國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產值,給農民帶來經濟利益為前提。做好物聯網知識的科普,通過多形式、多角度、立體式培育,切實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組織農戶對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點進行現場觀摩、實際操作,感受物聯網技術的科學性、實用性、高效性,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普及[4]。

4.3加大土地流轉,降低應用成本

通過實施高標準良田項目,推動縣域范圍內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大面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物聯網推廣就相對容易。只有信息化深入農業生產,農民從物聯網受益,才能推動農業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

4.4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

鑒于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點具有相通性,周愛軍等:如東縣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對策一定范圍內有些環境因子的數據可通過改變溫度、濕度等環境因子來改變生產環境,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地方政府可建立縣域農業農村數據應用與運營中心,推廣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控制等新一代計算機技術,如應用大田種植物聯網與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遠程大棚監控系統、畜牧物聯網管理系統,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采用物聯網技術、智能化設計,設定監控條件,自動化運行,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這樣不僅能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能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區,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過程的把控,促進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安全的智能化農業發展。

4.5建設智慧漁業示范區

為提升水產養殖水平,可以建設智慧漁業示范區,推廣設施智能化養殖技術。可采用水質在線監測、自動報警、智能調控的漁業數字化智能管理系統,實時記錄苗種、飼料投入、魚藥使用和產品銷售等情況。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為每批次水產品建立電子檔案,確保其生產、流通過程中的信息化管理和質量的追溯管理,推動傳統養殖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設施深度融合。

5參考文獻

[1]魏祥帥.江蘇區域智能農業發展比較分析:基于江蘇省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數據[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22):76-80.

[2]劉瑩華.宿遷市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研究[J].市場周刊,2020,33(10):4-6.

[3]王寶金.徐州市農業信息化工作發展現狀[J].現代化農業,2021(2):64-66.

[4]牛青松.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及創新發展對策[J].信息記錄材料,2021,22(1):161-162.

作者:周愛軍 繆小龍 單位:如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如東縣農林科技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