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論文
時間:2022-04-11 10:16:22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使互聯網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深入實施“易班”推廣計劃,對易班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易班從2017年開始面向全國各地各高校全覆蓋推廣,數據表明易班的學生用戶從2009年的6萬多名已增長到932萬,已覆蓋32個省區市,共建高校數量達905所高校。目前,易班這艘專注于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和網絡文化建設的互聯網“航空母艦”已經初見成效。鑒此,筆者以全國易班建設實踐總結過去的工作特點,并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展望。當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重視認識新的環境、梳理新的思路、運用新的工具去構建適應網絡時代變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各類社會化社交媒體平臺、資訊平臺、視頻直播平臺、短視頻分享平臺吸引著大學生的關注和使用,也潛移默化地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些信息會對學校教育形成消減,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新挑戰。1.教育環境發生變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主動適應新的場景。根據重慶大學2019年春季開學針對本科生的抽樣調研顯示,僅有15.4%的學生表示上課不看手機,64.3%的學生表示課堂上偶爾看兩三次,17.3%的學生表示5~10分鐘看一次手機。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學生可以隨時便捷地與社會實現連接,在互聯網構建起自己獨特的生活圈,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網絡生活已成為學生校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官方網站對學生的吸引力、“黏著度”不強,不少學生聚集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以及抖音、B站等娛樂平臺,導致學校的教育和引導“難于下手、難以跟進”[2]。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僅僅只盯著課堂和校園,還必須深入到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去更加深刻地了解學生生活和思想動態,掌握教育對象的真實情況。2.師生關系受到沖擊,要求教育工作者轉變身份。互聯網的普及讓搜尋知識變得非常容易,老師傳導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二元關系被打破。通過網絡學習,學生可能變得更加聰明,在某些知識點上甚至超越老師,學生認為教師知識儲備不夠豐富也是影響其上課抬頭率的原因。教育工作者要強化新時代的責任擔當,就應全面辯證地認識互聯網對教育環境、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的顛覆性與革命性影響[3],積極主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應時展和學生成長的需求。因此,迫切的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教導者和知識的傳播者角色向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習過程中的對話人轉變。3.海量信息的包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構新模式。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量、表現形式和閱讀工具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數據的智能化算法帶來的個性化定制更加凸顯它的吸引力。因此,面對海量和豐富多樣的新媒體信息裹挾,高校主流的思想教育內容要想成功地影響到學生就必須進行突圍和創新,用更加綠色、開放、包容的方式方法重構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教育新模式。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載體的第二課堂的活動形式也迫切需要豐富和創新,把學生重新拉回校園。4.互聯網時代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網絡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給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新的機遇。它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與覆蓋面,而且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交流、利用與共享的價值最大化[4]。借助互聯網的新技術,學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獲取更多投射學生特征的有用數據,可以更加清楚全面地認識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借助互聯網互動社交平臺,學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實現與學生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地溝通,提升教育的便捷性。借助互聯網技術,學校還可以實現更加規范化、透明化、便捷化、智能化的學生管理,提升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二、易班立足“四個融合”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
易班始終堅守服務國家意志,傳遞主流聲音的網絡主陣地建設初衷,服務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大學生實際需求,緊跟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強化易班服務功能,寓服務于教育各個層次和各環節。經過幾年建設,已經形成網上網下相結合,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網絡育人格局。1.易班把傳統主題教育活動思想引領優勢與網絡凝聚力相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易班加強頂層設計,搭建了全國、省級、校際、校內四個層次的網絡文化活動創新體系,以弘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為一致基調,結合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開展多層級聯動的文化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融入到每年4000多場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中。依托易班平臺,各地各高校圍繞同一主題開展網絡文化活動,師生積極參與,實現同頻共振。如2015年組織開展“革命烈士網上祭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各類網絡文化主題活動5000多場,參與人數達到100多萬人次。通過各類活動線上線下一體化地有效開展,極大地擴展了傳統主題教育活動的影響力,易班為傳統主題教育文化活動搭建了新平臺。2.易班把思想理論教育豐富內容與網絡多媒體形式呈現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親和力。結合網絡的特點,易班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網絡化翻譯,通過重構與包裝,形成豐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的原創網絡文化作品和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樂于接受教育。如打造了《我愛漢字美》節目,以卡通形象、互動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漢字的形、意、美。通過網絡傳播和共享,還可以把校園一座難求的名師課程制作成易班學院的網絡課堂,復旦大學開設了《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課程,講述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國與國關系,引起了學生的廣泛關注。此外,還有一大批深受學生熱捧的網絡課程,如《太史令和你聊聊中國節》,通過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視角,講述天、地、人的關系、節氣與節的由來、古代歷法、天文知識等內容,深受學生喜愛;又如《核心價值觀系列之教育平等》《中國發展社會效能指數》等視頻短片,通過變抽象為形象,化生硬為活潑,吸引學生觀看并在線互動,在輕松狀態下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從而達到春風化雨般引導學生言行和培育核心價值理念的目的。3.易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融合,以增強文化的滲透力。易班始終堅持育人目標,用互聯網思維辦學生喜聞樂見、有以點帶面輻射效應的大型文化活動,源源不斷涌現“好聲音”“好電影”“好文章”“好圖片”“好創意”等品牌活動和作品。易班網主辦了兩屆以“唱響青春中國夢”為主題的“校園好聲音”大賽。依托易班強大的組織優勢,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用互聯網思維來設計活動,讓網絡貫穿于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在第一屆“校園好聲音”大賽450萬人次參與,3億次網絡傳播的良好基礎上,第二屆達到31個省市的517所高校學生參加,累計收到音樂作品20634首,其中原創歌曲414首,網絡投票超過800萬人次,微博微信傳播5億次,總決賽優酷網絡直播累計收視超過336萬人次,近1000首傳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原創歌曲為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海洋注入了一股清泉。易班主辦的“校園微電影”大賽,立足國際視野,注重跨國合作,與加拿大國家電視臺、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加拿大國家藝術學院、拉斯維加斯電影節合作,邀請國際知名電影人為大學生提供特訓,從2011年至今已經有超過200所院校參與,產生了3000多部講述當代中國青年“好故事”,體現中國青年文化自信的優秀作品,讓思政教育在無形中進行,產生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效果。4.易班把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要求與網絡共建共享優勢融合,增強網絡育人的內生動力。近年來,易班按照構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思路規劃開放性的共享平臺,為落實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提供支撐。通過實施“互聯網+校園服務”,易班整合校園教學教務、后勤、醫療、圖書、交通等多方面的服務,學校各部門通過易班提供服務,開展育人工作。除了本校,易班整合所有高校數據,還實現了校際之間的共享服務,任何高校師生都可以為全國易班用戶開發新的應用。目前易班已經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師生自主開發的8000多項特色應用,涵蓋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獎助勤貸、宿舍服務、食堂團購、在線購票等各類校園服務。此外,易班抓住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的契機以及學生就業創業的實際需求,將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大眾創業相融合,并積極打造在線職業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持。易班通過與高校、政府、知名企業、風險投資團隊、產業聯盟多方合作,通過市場化方式打造創新與創業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孵化與投資結合的青年“眾創空間”,滿足大學生創業熱情和需求。2015年舉辦了“全國大學生網絡創新創業大賽”,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31個省市202所高校的722個創業項目參與其中,其中產品硬件類95個、互聯網創新項目444個、移動應用軟件類183個。易班承辦的CCF全國青年大數據創新大賽,吸引了1438支參賽隊伍參賽,提交作品高達5647個,參賽人數近6000人。其中,77%的參賽隊伍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的1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涵蓋所有的985高校和59所211院校,另有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境外參賽隊伍近10支,成功搭建了一個大數據應用的“青年眾創平臺”。經過這樣的探索,易班將政府、高校、企業、學生連接起來,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協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網絡育人。
三、易班建設的下一步展望
下一步,易班建設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三駕馬車”(易班、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國高校思政網)的主力軍作用,把易班主動融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在構建師生積極參與的生態機制和內容建設上下功夫,實現易班和其他新媒體平臺在高校的融合發展,打造深受師生喜愛的教育平臺、互動社區和網上精神家園。1.加強思政教育聯播,學習踐行新思想。依托易班大力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造新思想系列網絡課程,組建新思想網絡宣講活動,開展網上知識競賽和網上討論,營造網絡理論學習氛圍,不斷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和“四個正確認識”。開展馬克思主義網絡化傳播,通過動漫、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闡釋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推動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為一生健康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依托易班網絡平臺積極構建“網絡大思政”育人格局,通過開設網絡“易課堂”“資料庫”等途徑充分整合信息資源,聚焦教學育人,構建網絡學風建設體系[5]。實現易班與國家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對接,充分挖掘知名高校最具特色的優質思政教育資源,打造國家級優質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匯聚專家智慧制作精品思想政治課程,并形成涵蓋不同類別的網絡思政教學資源庫。邀請思政專家以“微言大義”的形式進行優質學習內容分享,將優質內容輻射到所有共建高校,積極引導用戶進入“學習強國”等平臺進行思政學習,推動全員大學習。依托易班開展網上黨建和網上團建,進一步發揮學生黨團組織在學習與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作用,將學習新思想活動專題化長效化,征集并展示大學生新思想學習成果。結合五四、建黨、國慶、元旦等重要節慶日,開展宣傳展示國家發展的光輝歷程與巨大成就的網上活動,深化大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認識。2.加強技術創新聯動,打造大數據平臺。精準思政是新時代面對人才培養新任務和學生發展新需求,是高標準、高精度、高效能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6]。目前的95后、00后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們是伴隨互聯網發展成長的一代,是網上的原住民,日常的行為特點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呈現。構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7]。易班是教育部主推的互聯網產品,它能夠有效整合校園數據資源,具有社會化商業平臺不具有的比較優勢,能夠拿到高校大量核心數據資源和信息系統數據,因此具有校園個性化定制和構建大數據平臺的天然優勢。一方面,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可以從全國高校共性的需求出發,進一步打通、建全信息服務和數據支持平臺。依托各省級中心力量,加強用戶需求調研和資源整合,加強與社會優秀商業平臺的協同,以重點項目為切入,找準核心優勢,突出易班特色,集中力量和資源建立數據中樞,提供全國共性化的需求服務。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可以根據易班平臺大數據結構和標準,結合人才培養和育人服務的情況,提出有效的大數據結構特征和校園大數據平臺建設規劃,共同開發建設[8],解決高校實際工作個性化的需求。3.加強內容建設聯通,建設多樣化社區。高校學科門類齊全,80%以上的文科專家、50%以上的理工科專家和50%以上的院士都在高校,還有3600萬視野開闊、富于創新的青年學生,這是開展網絡文化內容建設的極其寶貴的力量,要建立健全聯通機制,激勵廣大師生參與建設,做大做強網上正能量。易班可以整合全國性、省市級、校際和校級等四類活動,積極推進“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在高校開展,重點打造全國校園好聲音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等示范引領性網絡文化品牌活動,開展“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等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全面促進共建學校特色校園文化在易班平臺的交流展示,豐富校園網絡文化內容。動員共建高校分享各校“一樓一品一事一歌”等優質文化內容,通過易班開設校情、校史資料庫,打造易班網上大學生精神家園。易班還可以圍繞師生的教學科研、創新創業、學習生活、黨團活動、社會實踐、迎新畢業等校園生活內容,以思政主題活動和各類專項教育活動為抓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各類網絡專題育人活動。為推進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教育,依托易班可以開設網絡文明素養教育線上課程和實踐活動,并與“第二課堂學分”結合起來。研究把握網絡輿情的傳播發展趨勢和演變規律,深入開展網絡輿論引導,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9],助力打造清朗的校園網絡空間。4.加強工作力量聯合,培養專業化隊伍。曾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易班能否在高校建設好、運營好、發展好,關鍵要靠一支專業的工作力量。易班突破了高校之間的圍墻,在網上構建了一所“中國大學”,并在各高校建立了一批以學工系統師生為主要力量的易班工作隊伍。下一步,易班要進一步整合各高校的力量,建設“易班建設共同體”。要積極圍繞易班工作負責人、高校易班指導教師、高校易班工作站負責人等核心群體,舉辦從網絡思政、優課建設、信息化整合、內容引導、網絡文化、思政研究等方面的交流研討、培訓活動,提升各高校易班建設水平和能力,形成高校易班中心工作標準和易班工作站運營管理標準,并將管理標準推廣應用到所有高校。各高校要加強組織領導,設置專崗專職專人開展易班建設,要以易班為主要平臺配齊建強校園融媒體工作團隊,加強對校園新媒體運營隊伍的培訓,從之前的“大而全”向“細專精”過渡,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和需求,提高關注程度[10]。建立網絡文化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切實推動認證結果在職務(職稱)評聘、評獎評優中的應用,調動廣大師生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從而喚醒“沉默的大多數”,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場。要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工作室朝著品牌化建設、項目化運作、優質化產出方向發展,及時總結優秀作品的創作規律,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經驗,促進校際交流,讓優質網絡文化產品能夠反復打磨、共同提升。在黨的報告中,明確強調,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高校大學生既是網絡新媒體的受眾,也是改善網絡生態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易班”推廣行動計劃,運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易班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明了建設方向。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張逸陽,葉定劍,郭非.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7):66-68.
[3]馮剛.提升新時代青年問題認識水平增強輔導員解決問題工作能力—讀《網絡新青年培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感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3):96.
[4]謝仁鳳,宋田田.“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7(30):100-102.
[5]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5-17.
[6]董卓寧.運用學生大數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準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8(4):108-111.
[7]宋廣軍.“大數據”時代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可行性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155-157.
[8]吳昊,黃禹鑫.基于易班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64-67.
[9]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10]高芳放.融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4):58-59.
作者:吳 昊 朱明倫 單位:1.重慶大學 2.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
- 上一篇:遙感信息技術發展初探
- 下一篇:網絡安全技術在計算機維護的應用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