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水冷卻系統分析及故障探討

時間:2022-11-13 05:10:04

導語:強制水冷卻系統分析及故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制水冷卻系統分析及故障探討

摘要:JOY48C型梭車的行走采用變頻電機驅動方式,變頻器采用了強制循環水冷卻。對強制水冷卻系統的原理、液壓驅動式水泵的結構、水系統的實際故障處理方法以及故障排查進行了闡述,對梭車的現場使用、維護保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梭車;強制水冷卻系統;液壓驅動式水泵

梭車、連續采煤機及錨桿鉆車是短壁機械化開采的關鍵設備,其中梭車是運煤的主要裝備,梭車跟在連續采煤機尾端,用于裝載連續采煤機截落的煤,并運輸至給料破碎機處卸煤,可在150~200m的距離內頻繁往返于連續采煤機和給料破碎機之間,實現煤巷掘進工作面或短壁采煤工作面的短距離運輸,有效地提高了煤礦開采效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JOY48C型梭車的行走采用變頻電機驅動方式,工作過程中,變頻器產生大量的熱量,需要及時散發,因此該梭車的變頻器采用了強制循環水冷卻,冷卻水使用液壓驅動式離心泵進行循環工作。

1JOY48C型梭車強制水冷卻系統分析

JOY48C型梭車的冷卻水采用液壓驅動,在設計上水泵驅動回路與轉向回路串聯在一起,如圖1所示,主要由齒輪泵、變頻器箱、液壓驅動式水泵、水泵安全閥、單向節流閥、轉向安全閥、轉向閥和轉向油缸組成。齒輪泵為系統提供壓力油,油液先進入水泵的驅動馬達,帶動水泵旋轉,水泵將水箱中的冷卻水壓入變頻器箱的水套中,最終再回到水箱中,完成對變頻器的冷卻。水泵安全閥的設定壓力為3MPa,確保水泵驅動馬達的工作壓力不超壓。通過調節單向節流閥的開口度,可以調節進入水泵驅動馬達的液壓油流量,可以調節水泵的轉速,使冷卻水流量滿足系統的冷卻要求。梭車轉向不工作時,只有冷卻水泵工作,多余的油液通過轉向閥的中位回到油箱。轉向安全閥的設定壓力為10MPa,當梭車轉向時,操作轉向閥驅動轉向油缸左右伸出,此時轉向壓力遠大于水泵安全閥的設定壓力,水泵安全閥完全打開,齒輪泵的油液完全進入轉向閥中。因此該梭車的水泵驅動回路和轉向回路單獨工作,但是轉向回路優先工作,確保梭車的轉向動作。

2液壓驅動式水泵結構分析

液壓驅動式水泵是梭車水冷系統的關鍵元部件,JOY48C型梭車使用的水泵結構如圖2所示,主要由調節螺釘、泵殼體、固定螺母、驅動軸、葉輪、旋轉密封、O形圈、固定座和液壓馬達組成。1.調節螺釘2.泵殼體3.固定螺母4.驅動軸5.葉輪6.旋轉密封7.O形圈8.固定座9.液壓馬達液壓馬達通過螺釘安裝在固定座上,輸出軸與驅動軸聯接。驅動軸穿過固定座、旋轉密封,通過螺釘與葉輪固定,液壓馬達旋轉時可帶動葉輪旋轉,通過離心原理,將吸入的冷卻水甩入出水口。驅動軸穿過旋轉密封,通過O形圈進行密封。旋轉密封分為靜止端和旋轉端兩部分,靜止端內有彈簧并安裝在固定座上,旋轉端與葉輪緊密貼合,并通過彈簧壓緊在靜止端,靜止端和旋轉端通過中間的密封面進行密封,彈簧可以補償兩者之間的磨損,防止離心水泵泄漏。

3強制水冷卻系統故障分析

梭車行走時變頻器需要及時散熱,否則就會出現變頻器熱保護,造成梭車停機,影響正常生產。在使用過程中,某礦的1臺梭車由于變頻器散熱不暢,經常會出現停機,經檢查主要是冷卻水泄漏造成的。冷卻水泄漏主要包括管路泄漏、水箱泄漏、水泵泄漏。查找泄漏點,發現主要是水泵泄漏,拆解后發現旋轉密封的密封面損壞,如圖3所示。旋轉密封的旋轉端密封面有輕微的磨損,但是密封面整齊。靜止端的密封面已經出現了材料剝離,造成了密封面變窄、密封能力變差,導致泄漏;而且外沿部分出現了高溫跡象,因此可以判定在使用過程中,水泵缺水導致了旋轉密封損傷,而旋轉密封損傷反過來加劇了泄漏程度,使冷卻系統進入了惡性循環。(a)旋轉密封旋轉端(b)旋轉密封靜止端圖3旋轉密封結構損壞情況針對此故障,要求梭車駕駛員每班都要觀察冷卻水位情況,發現冷卻水變少時應排查管路、水箱及水泵處是否存在泄漏,做好強制水冷卻系統的維護。

4結語

梭車在井下使用時,如果出現變頻器熱保護,可導致梭車不能行走,直接影響煤礦的生產效率。針對JOY48C型梭車強制水冷卻系統,在實際使用應該做到:(1)熟悉梭車的強制水冷卻循環工作回路,了解液壓驅動式水泵的實際結構,為使用和維護打好基礎;(2)結合梭車水冷卻系統故障的具體情況,依據工作回路逐個節點分析故障,判斷出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加強對設備日常檢修、保養及維護,可有效提高梭車的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永安,喬彥華,王佃武.液壓驅動式離心泵在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J].煤礦機械,2019,40(8):132-134.

[2]陳慶賀.梭車閉式水冷系統的設計[J].煤礦機械,2014,35(12):169-170.

[3]冀鵬飛.掘進裝備運輸機構液壓驅動的改進研究[J].煤礦機械,2019,40(2):101-103.

作者:常映輝 單位:1.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2.山西天地煤機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