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體育文化對大學體育審視
時間:2022-11-19 10:15:48
導語:中西方體育文化對大學體育審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論述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質和價值取向,剖析中西方體育文化融合下現代大學體育呈現出的體育文化異化、博弈與融匯互補、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等現象,提出基于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大學體育發展的思路.指出革新武術教學注重武德教育、武術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將太極拳同質異構新形態運動項目柔力球引入大學體育;大學體育倡導紅色體育文化,憶苦思甜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等弘揚中國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現代大學體育;中西方體育文化;博弈與融匯互補;發展思路
體育文化是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特殊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體育文化的最典范代表,它與西方體育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人類發展中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價值體系,雖然兩者發源同宗,但因其文化思想、表現形式、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差別,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兩朵奇葩.體育運動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縮影,其運動表征的背后凸顯著特定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強調以倫理道德和以人為本,追求養心健體和道德培養的價值觀,漠視爭奪淡化競爭.西方體育文化強調個體本位思想,追求挑戰人類極限,好身體外在表現,少內心修煉,注重競爭與奪標.兩種文化都是人類優秀文化,并無孰優孰劣之分,兩種文化在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博弈與融匯互補.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體育文化強勢流入中國,中國本土傳統體育項目受到沖擊,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壓倒性占據,本土傳統體育項目被擠為邊緣角色,隨著中國步入新時代,如何客觀的認識和理解中西方體育文化,如何對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傳承和保護將顯得尤為重要.
1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向
中西方體育都具有以身體活動為載體的共性,但在其運動形態的發展流變中,卻呈現出風格迥異的文化特質和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天人合一”為主導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相和諧,注重身心合一、內外合一、人心一統的整體觀,講求內外雙修的道德修為.在中國古代甚是崇尚情感倫理和道德修為,這一思想在體育運動范疇也獲得了充分的體現,潛在規約著人們的體育行動和價值觀念,調和著體育運動的氛圍.儒家“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在處事上謙遜持重,辦事適中圓融,不提倡固執與極端,道家的“處下、無為、不爭”思想和孟子的“大丈夫論”對人們的文化養成和處事方式也產生著重要影響[1].所有這些思想觀念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體現出以道德倫理和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出養心健體和道德培養的價值取向和內斂性品質.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重倫理與教化,少競爭意識,注重節奏與神韻,偏傾于含蓄美和體態美,滿足于身心愉悅,不刻意追求身體局部的過度發達而損害人體健康,不刻意求取單純的指標量化以評優劣,注重自然法道,注重人際和諧,倡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而淡化了體育的競技性和競爭性[2].在西方其文明源于古希臘,希臘多山地且不夠肥沃,希臘人為了生存與發展靠航海業經營起家,這種受海上兇惡環境影響,發展起來的充滿自信與競爭精神的海洋文化,表現出對利益的積極向往.西方文化提倡個人自由,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宰,只有個人得到充分發展時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在這種以個體為中心的本位思想影響下,西方人從事體育活動純屬個人愛好,講究在平等基礎上開展競爭,追求開發最大潛能,爭奪錦標是其競技性特質.西方傳統哲學講究天人相對,強調人類征服與超越自然的能力,勇于開拓爭做第一,形成了以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為價值取向的體育文化[3].西方人注重體格,盛贊力量,以肌肉健壯為美,強調身體的外部運動,其比賽項目多是以展示體能為主的角力、拳擊、摔跤、投擲、跳躍、賽跑等體育項目,同時西方人提倡科學與規范,注重知行分析,體育運動項目均有明確的比賽規則和量化標準,這些都與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存在著明顯差異.
2中西方體育文化融合下的現代大學體育
2.1呈現出體育文化異化現象.由于形態各異的體育文化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中國大學體育具有張力的同時又不乏保守性和惰性,最終還滋生出重智育輕體育的境況,歸因是突出表現大學體育的競賽成績和體育活動的集群性參與,看重體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體育的育人功能,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德育教育并未得到實質性發展.當前中國大學體育從內容、形式、組織體系等方面普遍效仿西方,在形式上披上了西方體育的衣裳,卻并未把握其神.如大學運動會當前在中國高校中基本成為傳統,但真正理解校運動會的功能和價值的大學生占極少數,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校運會的重視度和參與激情,具體表現在運動會開幕式體育場全場滿員,若非違背學生意愿施行紀律約束,接下來的比賽看臺上將是寥無幾人,凸顯出校運會僅是設置給極少數人的體育賽事,并未激發起全員參與體育運動的后期效應.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大學運動會在政治功能上雖然實現了大學管理階層的意志,培養了大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意識,但是透過現象究其本質,對于大學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講,運動會并未達到喚起全員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并未解決體育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大學生人人付諸行動進行體育運動的窘境.當前中國大學體育未能像西方國家大學那樣,西方國家大學生基本都是積極主動的投身于體育運動大潮且樂此不疲.如英國牛津大學有89個體育俱樂部,牛津大學44個學院的學生都有自己一個或若干個體育俱樂部,學生在業余時間去參與運動,這在牛津大學成為學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內容.劍橋大學有54個體育俱樂部,每個俱樂部保守估計人數2500人,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不同的俱樂部,其中劃槳項目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必然參加的運動項目,31個學院均有劃艇俱樂部,每個年級學生分別參加著10個級別的劃槳運動[4],這也許就是當前中西方大學體育精神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中國大學體育將中國傳統思想人心一統的整體觀思維與西方體育文化的個人本位主義混淆了,將西方人人富有激情的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移植為中國大學生集群性參與圍觀成看客,并未從根本上激發起學生投身到體育運動的實際行動中來,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學生體育參與率低,學生體質明顯下滑的原因所在,這一現實問題甚是值得廣大教育者深思.再如中國大學組隊參加校外體育比賽,諸多體育項目存在選材困難,通過大海撈針式的選拔挑選出學校“稀有”人才,經過1-3個月短期培訓后,成為所謂學校的“精英”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獲得成績校方對參賽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未采取實質性措施借力體育競賽促使在校學生積極投身體育運動中來.反觀西方國家大學生體育選材,從優秀的學生群體中選拔更優秀,從更優秀中選出一定數量的精英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目標是在比賽中奪取錦標為校爭光,如耶魯大學有48個體育俱樂部、35個校級運動隊,耶魯大學未開設體育必修課,但85%以上的學生都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和比賽.牛津85個運動隊、劍橋有52個運動隊、哈佛大學40個運動隊,這些學校每年都會開展一系列校內外體育賽事,學生在比賽中培養公平競爭意識,培養頑強拼搏、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鑒賞力,通過參加比賽豐富自身的課余生活[4],這一現象也是中國大學照抄照搬西方體育文化繪形誤神的結果.2.2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博弈與融匯互補.中西方體育文化作為人類體育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并無絕對優劣之分,但具有各自的文化個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不僅注重運動技術的內部結構,更強調身心并育的整體功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正如儒學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體育不但看重動作技術和注重征服與超越自然的能力,更強調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西方體育文化在世界名片奧運會的強力推動下,體現出全球性和開放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不同地域體育文化交匯的結果,盡管其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內斂性和排他性,但從本質上來講也是開放性的,體現在通過國內外群眾體育活動的交流,推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5].大學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陣地,是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育人的主力軍,是中西方體育文化碰撞融合的最佳平臺,中西方體育文化在大學得以融匯與互補,可以促使中西方體育文化彼此吸取營養,彌補彼此不足.2.3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鴉片戰爭后落后的清王朝看到了西方的強大,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尚武重軍以力御敵,在此思想影響下中國傳統體育形態逐步被軍事和奧運競技所主導,出現一路向西的局面,時至今日中國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所占據,中國本土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大學體育課程以球類、健美操、體育舞蹈、游泳、瑜伽等項目備受學生歡迎,本土體育項目武術基本游走于大學體育的邊緣.盡管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和現今的教育部都曾試圖將武術列入學校體育必修課,但事與愿違還是出現了趕鴨式的教者發令學者強應的不盡人意境況.為了引起學生重視,教育專家和武術學者開始強行修剪武術動作,在學校體育推行簡化式武術套路教學,除傳統武術在學校體育中被簡化外,在其申奧的道路上為了迎合西方主導的奧林匹克審美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武術也被不斷地分割和肢解著,突出表現在對中國傳統武術形態進行競技化改變,不斷修改武術比賽規則,使中國傳統武術形態朝著體操式的“高、新、難”方向演變[6],折射出人類嚴重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危機.
3基于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大學體育發展的思路
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其中分支,具有同傳統文化一樣的性質,事物的優勝劣汰規律表明,強勢文化的壯大和弱勢文化的消退是不可避免的.近百年來,西方體育文化以其體育運動的競技性、規范性、觀賞性、組織性、娛樂性等特點取得了強勢文化優勢,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使中國傳統體育文處于弱勢地位,這一點從中國的學校體育便可直接得到反映,當前中國大學體育基本被西方體育項目所占據,本土傳統體育項目面臨生存焦慮,如何對本土體育項目加以保護,對其文化進行弘揚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3.1革新武術教學,注重武德教育,重視武術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傳統武術要得以發展,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武術精神和武術文化,沒有文化精神充饑的社會是空感的,沒有文化思想充實的人類是空洞的,要一改過去武術教學只注重動作傳授的授課樣態,不但有動作要求更重視武德教育,不再是花拳繡腿,而是重視技擊性和攻防自衛的實用性,技術上突出技擊實用攻防有用[7],動作簡單易學易推廣,激發和調動學生上課學、下課練、貫穿于實際應用的積極性,逐步樹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武術教學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公平正義、誠信友善、見義勇為和社會愛心等道德教育.當今社會存在著一些與和諧社會構建不相吻合的現象,如老人摔倒無人敢扶,遇有社會不良現象卻少有正義之人挺身而出.傳統武術學習可以改變人的心態,大學生學習武術不僅僅是掌握攻防自衛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武德,武德教化著大學生應具有的責任感和社會公德,學習武術不是為了爭強斗狠,武德教育將促使現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地立身處世和做人做事,實現更好的約束自我和發展自我,體現健身修心和文武俱修,這些正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道德培養的思想.3.2將太極拳同質異構新形態運動項目柔力球引入大學體育.中西方體育文化有其個性,同時又具有人類的共性,人類共性使中西方體育文化進行著交流與涵攝.根植于中華民族土壤的傳統體育文化,在其歷史演進中形成了獨特的運行軌跡,隨著社會的發展可能受母體文化的影響,同質性異構出新的運動形態,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一個典型例證,就是近年來中國新興的一項運動———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項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其運動以太極思想為精髓,借鑒了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及武術的技術特點,運動中以其太極哲理之奧妙、音樂之韻律、舞美之造型、詩歌之意境影響著練習者的情操與體魄,其人、球、拍三位一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給人以無窮的聯想和享受,堪稱體育文化創新之典范.柔力球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同時又融合了西方現代體育元素,該運動已在中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深受國內中老年群體、中年群體的喜愛,現已在德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等近30個國家得到傳播和發展,當前已被北京體育大學、西安體育學院等體育類專業院校列入專修或普修課程,2017年柔力球被正式列為中國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當前柔力球正逐步被引入大、中、小學體育課堂,吸引著廣大學生們的眼球.柔力球舞出了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大學體育課程引入柔力球項目,對于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與自信具有積極意義.3.3大學體育倡導紅色體育文化,憶苦思甜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黨的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紅色文化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充分傳承、創新和發掘紅色資源的體育特質,闡釋其賦予的精神價值,提煉其教育功能,將紅色體育文化作為高校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現途徑.紅色體育文化超越了時空的局限,以其充滿激勵和引領時代風尚的精神內核,很好的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取得勝利和砥礪前行最深刻的記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陳先達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口號,而是基于中華民族苦難和奮斗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是中華民族尋找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展示,是一種熱愛自身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8].紅色體育文化的發展,正是基于海納百川的中西方文化包容精神而發展快速,它取材于中國革命戰爭年代的戰斗和生活,吸納了西方體育項目特點,創設出不僅具有時代印記又符合現代體育活動與比賽的獨特模式,如搶收南瓜賽、抬擔架比賽、獨輪車比賽、單腿比賽、手雷擲遠等紅色體育項目.紅色體育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和生活方式,充當著體育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目的在于傳承文化、增進身心健康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紅色體育文化以其傳承產品的創新性,不同于一般載體的革命性、導向性、教育性、涌現性、凝聚性和激勵性,展現出紅色體育文化的傳承優勢.大學作為文化和人才資源爭奪高地,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和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使命,大學體育傳承創新紅色體育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中國特色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重塑“求真育人”大學精神,有利于憶苦思甜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進文化自信,推進高校素質教育.講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西方體育文化通過交流與融合,使得人類文化體現出全球共享性,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思辨,要善于處理好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同質化,我們務必要認同自身民族獨特的體育文化價值.大學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主陣地,大學體育要確保本民族文化特性不被西方主導的體育價值觀所西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理論支撐,在不改變民族文化本色的情況下進行傳承與創新,同時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精神,彰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梁啟超.儒家哲學[M].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
〔2〕楊弢,姜付高.中西方體育文化比較[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
〔6〕賈成波,田啟銘.異構極化與同工融合: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與科學,2015,36(3):57-61.
〔4〕于可紅,張俏.世界一流大學生與體育文化互動發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5〕洪美玲,馮先妹.對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性的探索[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1):20-22.
〔7〕安汝杰,胡玉璽.中西方武技比較與互鑒———以中國武術和西方拳擊為例[J].中華武術,2012,1(8):121-124.
〔8〕陳先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北京:人民日報,2017-11-21.
作者:王海英 馬云慧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 上一篇:大學體育教學運動生理與運動心理研究
- 下一篇:大學體育教學團隊建設困境與改善途徑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