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社區資源整合服務思考
時間:2022-05-26 04:06:02
導語:高校體育社區資源整合服務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黑龍江省“十二五”期間統籌規劃的“八大經濟區”中的普通高校,包括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齊齊哈爾大學、牡丹江醫學院、佳木斯大學、黑河學院、東北石油大學、雞西大學共九所高校的體育資源和相應周邊的20個社區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圖書館查閱與高校體育資源整合、社區體育建設及高校體育社會化等相關的論文、書籍和相關政策法規等。(2)專家訪談法:走訪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內的九所普通高校的體育管理部門領導和教師,針對本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走訪和交流。(3)問卷調查法:在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中隨機抽取20個社區的管理人員和居民200人,采用問卷調查法就黑龍江省社區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7份,回收率96.8%。其中375份有效,有效率為93.6%。信度檢驗: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抽取部分調查對象并在間隔15天后對同一對象重測,將前后兩次的調查結果輸入SPSS19.0在WINDOWSXP上進行處理,計算出每個題目前后兩次的肯德爾等級相關系數,為0.851,因此問卷內容具有一致性,信度較高。(4)邏輯分析法:運用了歸納、演繹、比較、綜合等邏輯方法,對課題中出現的概念、論點及相關文獻資料加以判定和分析。(5)數理統計分析法:將原始問卷的數據運用SPSS19.0建立數據庫,在WINDOWSXP上對數據主要成分進行因子分析、數據結構模型分析和相關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制約黑龍江省社區體育發展的瓶頸分析
2.1.1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匱乏
體育場地資源是社區居民開展各種健身文體活動的基礎和保障條件,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通過對黑龍江省社區居民和管理者的問卷調查可知,有70%的居民是在街道兩旁、公園空地和小區門前等非正規體育場地健身鍛煉,還有45.31%的居民其住宅區周圍沒有體育活動場所。此外,在被調查的社區中僅有20%的社區場館會對外開放可供社區居民使用,并且部分社區的體育設施陳舊,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和維護。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區周邊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均有較為完善的體育健身場館和設施,可惜的是并未對外開放。有限的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和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因此社區體育設施資源匱乏和開發利用不合理是制約黑龍江省社區體育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2.1.2缺少專業的社區體育指導員
社區體育指導員是指導社區體育健身、組織社區體育賽事、傳播社區體育文化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通過問卷調查可知,在黑龍江省被調查的20個社區中僅有三所條件較為優越的高檔社區配有專門的社區體育指導員,而被走訪的高校教師中約有76.5%的教師從未從事過社區體育服務工作。“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快速發展,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一些為了滿足健康需求而開展的社區健身活動,由于缺乏正規、專業的社區體育指導員指導健身活動,社區居民在練習時不正確的方法和手段導致運動損傷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挫傷了社區居民的鍛煉積極性。此外,由于社會上的健身指導員培訓機構較多,但普遍資質不高且多是以盈利為目的短期培訓,致使黑龍江省健身指導員近年來,數量激增但專業水平不高,其中絕大多數為非專職、專業的從業人員,據調查這部分人群多數缺乏實踐經驗和專業的技能知識。由此可見缺少專業優質的社區體育指導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黑龍江省社區體育的發展,因此,貫徹全民健身計劃,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一批具有實踐經驗的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
2.1.3社區居民體育文化意識淡薄
居民是社區體育健身文化建設的受益人和傳播者,他們的參與對社區體育健身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2]。然而,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目前黑龍江省各地區受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也是良莠不齊。一方面是因為管理者普遍缺乏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的管理意識,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區居民受經濟基礎、文化層次、年齡以及性別和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健身文化的認識也千差萬別。大多數人還僅停留在以鍛煉為目的的初級階段,缺少對科學健身價值觀念的認識和理解,對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健身文化意識較為淡薄。
2.2高校體育資源的優勢
2.2.1高校具有優質的健身場所
高校大都具備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黑龍江省30所高校共計擁有129個體育場館[3]。近年來由于教學評估和學科建設需要,黑龍江省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空間較大。同樣本研究在對我省9所普通高校的場地設施走訪調研得知,九所高校共計擁有53塊場地,其中室內21個,室外體育場32個,尤其是高校內游泳館、體育館、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網球場、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等體育場館和設施較為完善,而且平時學校的體育場館除了正常的教學和比賽訓練外,其余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高校體育場館基本不對外開放,這與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匱乏形成鮮明對比。
2.2.2高校具有優質的技術資源與師資力量
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比較合理,其專業化、知識化、職業化程度高。高校體育教師對組織各種體育賽事、指導社區居民健身、引導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加強心理疏導、預防運動損傷以及保健康復和科學膳食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指導社區居民健身,如通過網絡平臺指導社區居民科學健身和健身信息,引入前沿健身知識等。高校體育教師有能力和時間從事社區健身鍛煉的組織與指導工作,這些資源是社區急需且不具備的。將這一高校體育資源優勢系統整合分階段分步驟服務于社區體育建設必將極大地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
2.2.3高校體育具有優質的人才資源
高校體育對于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進程具有相應的影響力,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的一個子系統,承載著教師與學生的身體健康與體育教育。高校是培養優質體育人才的搖籃,當代大學生不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而且也是各種體育社團、健身俱樂部、體育協會和各種體育賽事的積極參與者。大學期間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從屬于龐大的社會群體,在校期間培養大學生結合所學的體育知識深入社區服務社會,如協助組織體育賽事,開展健身知識講座,幫助社區制作健身知識宣傳欄等提高其社會實踐服務能力。與此同時黑龍江省每年有數以萬計大學生畢業后要步入社會,積極發揮大學生的人才資源優勢結合在校期間所學的體育技術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使其成為社區體育的組織者和宣傳者,對構建和諧社區宣傳社區體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高校體育資源整合服務于社區體育的對策
3.1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服務于社區體育
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開發是社區體育建設的重要基石,是社區居民開展一切體育活動的基礎和保障。黑龍江省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陳舊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黑龍江省社區體育的發展。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表明,我國各行業系統體育場館分布不均勻,65.6%的場館集中在教育系統,22%的場館分布在體育系統,29.2%的場館開始對外開放。相對而言,高校設備齊全、場地充足,與社區體育相比,優勢極大。這與我省情況相似,黑龍江省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豐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系統評估,很多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都是新建的,非常完備;然而,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僅在教學、訓練和比賽時對學生開放和使用。這與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匱乏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合高校體育場地資源優勢,通過對社區居民開放健身俱樂部、開放各種體育場館和設施、聯合組織大型賽事等,為社區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閑、娛樂環境,同時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一方面可以解決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維護資金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缺口問題。
3.2人才資源服務于社區體育
高校之中體育人才濟濟,合理加以整合利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解決健身指導員不足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師常年從事一線體育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訓練和比賽經驗,具有較強的體育專業素養,且高校中不乏熱愛體育運動的高素質學生,以黑龍江省高校人才資源為依托,面對社會及在校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高水平資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體育專項技能培訓班,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專業健身教練和社區健身指導員。通過高校體育教師和學生參與組織各類比賽、俱樂部、健身知識講座、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宣傳健身知識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區指導健身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豐富多樣的健身活動,促進黑龍江省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科學、有序地發展。
3.3高校體育文化資源服務于社區體育
高校具有濃郁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它是傳播體育文化、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心理健康、培養體育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社區居民進入學校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會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文化知識和修養[4]。依托高校將體育教育文化資源服務社區體育,培養社區居民科學的健身觀念和健身行為,規范社區體育管理,健全相關制度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越的健身環境,形成科學有序的健身文化,促進社區居民身心的和諧發展,帶動我省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
4結語
黑龍江省高校擁有豐富的體育資源,面對社區居民對學校體育資源的迫切需求,通過資源整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區體育發展。建立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的互動,改善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匱乏、健身指導員不足和社區居民體育文化意識淡薄等瓶頸,依托高校體育發揮高校體育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整合優勢,服務高校周邊社區的體育建設,營造濃郁的健身文化氛圍。高校體育只有融入到“社會體育”中才能真正實現“終身體育”培養的目標,才能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改革,加快高校體育社會化進程,從而更加有力地服務于社區體育建設。
作者:李楠1井紅艷1李良胤1王焱森1杜吉香1項前1蘇麗2工作單位:1.黑龍江科技大學體育部2.哈爾濱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 上一篇:高校體育積極心理學價值觀研究
- 下一篇:體育競賽聯盟可行性構建思路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