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競賽聯盟可行性構建思路

時間:2022-05-26 04:15:02

導語:體育競賽聯盟可行性構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競賽聯盟可行性構建思路

1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的時代背景

1.1中美高校體育競賽發展的時代背景

我國高校體育競賽的發展經歷了初建階段(1949-1956),穩步發展階段(1957-1965),停滯階段(1966-1976)和全面發展階段(1977-至今)。新中國的體育發展在借鑒前蘇聯體育和改造舊高校原有基礎上起步的,同志在建國初期給教育部長馬敘倫寫信中就提出:“健康第一”和“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同時國家還頒布了相關的體育發展的文件如:《關于加強領導,進一步開展一般高等學校體育運動的聯合指示》,其中就強調高校必須加強有效措施,把高校體育運動的工作當做工作重點來抓,高校體育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在我國全面大規模的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盡管受到自然災害和的影響,但高校體育工作不僅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還有所發展,尤其在高校運動訓練和競賽上。教育部在此期間制定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等一系列的文件也充分表明當時高校體育工作的發展現狀,為體育工作在高校的發展和穩定奠定了基礎;十年因受“知識無用論”的影響及其“封閉式”社會的制約,加之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高校體育在教學、運動訓練和競賽、師資隊伍、場地器材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高校的各項體育工作處于全面的混亂和停滯狀態;改革開放后,我國聯合國地位的恢復和奧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返,使中國參與國際體育的力度不斷加大,面臨各種國際高校間的體育文化交流因此,建立高校體育運動隊已迫在眉睫。1986年4月國家體委陸續下發了《關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等4個有關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通知,并正式批復了清華大學等51所院校作為試點,這無疑對高校體育競賽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90年代后,國家教委相繼頒布了《國家教委辦公廳關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要求高校開展運動訓練,積極探索培養優秀運動員的規律,提高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在美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沒有明顯的界線,高校競技體育的系統目標不僅是面對競技體育,更重要的是全面覆蓋到美國大學生的體育。美國高校體育屬于業余體育的范疇,由大學生聯合會(NCAA)管理,該組織創建與1906年。NCAA管轄的競技運動分為三個等級,即甲級、乙級和丙級。甲級是最高水平的比賽,現已成為事實上的職業運動,丙級則屬于傳統的業余性學校競技運動,旨在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1940年又創建了全美校際運動聯合會(NAIA),每一年參加這一組織的大學生運動員在83000人,比NCAA影響小很多[2]。

1.2高校體育競賽組織管理體系的現狀

當前我國體育事業正處在后奧運改革的關鍵時期,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高校體育的發展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而高教體制下的高校體育在開展體育競賽方面,往往受到教育行政體制的限制,給高校體育競賽的開展帶來很大的局限性,對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我國高校體育競賽主辦單位主要有國家教委,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及各單項協會,各省市教委,各大專院校,各個高校體委、體教部、教研室、校體協、工會團委、學生會及社會團體、個人辦競賽。另外國家體委系統的體育大學,各個部屬院校也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在競技體育高度發達的美國,學校競技體育則是美國體育的基石,由于競技體育是以學校為中心的,到了大學則是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高級階段,而且美國健全、有效的組織結構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每年都要組織舉行18個項目的大學生聯賽,深受大學生、企業及媒體的關注,市場開發程度高[3],美國校際運動聯合會(NAIA)組織的比賽也深刻的影響著美國體育競賽的發展。

1.3我國高校體育發展的不平衡

改革開放后,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平衡,這也使得不同地區高校的體育資源自然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局限性,歷史形成了在體育資源的配置上存在著傾向于重點而忽視非重點普通高校的資源配置[4]。高校體育的發展不僅存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距,也存在體育資源配置上的不平衡,這都限制了高校體育的發展,抑制了高校體育競賽的普及和開展。這種不平衡還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三個方面,重點高校比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名牌效應,在教師的待遇、職稱等各方面也都有較好的發展,在管理方面更能促進其更好發揮效能,因此高學歷、高素質的體育人才都較容易引進;其次,大學財力資源的分配權往往由行政部門掌控,無論是經費的分配權還是各種優惠政策的制定,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門決定[5],因此,重點高校更容易受到關照。另一方面,由于這些高校歷史悠久其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實力雄厚,來自各方面的款項較多,比普通高校能享受高等教育資源多出十幾倍或更多;政策和財力的不平衡,導致在體育教學的基礎建設方面具有較大的差距,管理不善也容易使本來就稀缺的資源容易產生浪費。

2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的可行性

2.1現有管理組織機構為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提供組織保證

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管理者行使管理職權,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來實現的,所以,管理機構是管理活動賴以進行的依托和組織保證。同時,管理機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精干,對于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是十分重要的[6]。目前,主管我國高校體育競賽的主要有國家、省市教委,各單位體協以及院校等職能部門。盡管在具體負責指導與管理學校的體育競賽活動時,其組織成員兼職的多,專家少,工作自主性和獨立性欠缺,管理混亂、不到位,但各級機構層次分明,任務明確。另外,我國管理體育競賽的行政體系存在兩條腿走路的問題,如果能改變現狀,由教育主管部門管理,通過加強領導和強化管理將對高校體育競賽的有序發展提供保障。

2.2現有的體育法規為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提供制度保障

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以及《關于在新學年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規、政策都要求開展體育鍛煉、運動訓練等體育課程,加強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合作,努力滿足學生的體育活動需要[7]。各省市教委、各體育協會等都建立了相應的體育競賽法規,這都為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細化法規方面不夠系統和科學,沒有定量的標準,甚至模糊不清,因此,要不斷健全適合我國高校體育競賽的法規。

2.3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完備體育設施為構建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提供了條件

高校體育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較高,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以上教師所占比例已超過半數,還有一部分教師具備執教運動隊和參與職業比賽裁判工作能力,因此,在組織體育競賽、參加裁判工作和運動隊的建設等各方面都能很好的勝任。近幾年隨著高校的擴招和大學城的快速建設,高校的體育設施得到較大的改善,且眾多高校體育場地和場館建設也是為該地區的舉行大型運動會而修建的,這些場地和場館都具有較高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滿足大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需要又能保證體育競賽的順利開展。

3實施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的對策

3.1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達成共識

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的建立與發展,首先要求上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要解放思想,從戰略高度正確認識體育競賽聯盟的重大意義,對區域內高校建立體育競賽聯盟給予政策、財力和技術的支持,發展壯大體育競賽聯盟。其次,要求競賽聯盟的各成員院校、體育部門領導,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打破體育管理者在長期的體育競賽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思維定式,并積極、主動與所屬機構、部門的領導加強交流、溝通,實現內外的思想統一,達成共識,爭取得到更大的幫助和支持。

3.2建立高效務實的組織管理體系,制定并完善科學、合理的政策和法規制度

建立一支高效、務實的競賽組織與管理隊伍,針對目前區域高校競賽體制不完善、不健全的現狀,設置一套好的計劃以及應對方案。首先,打破原有的傳統體制格局,增加區域高校間競賽的交流內容和形式。其次,充分利用原有高校間競賽協作渠道,建立健全高校間競賽的各項制度,包括競賽分級制度、競賽管理運作法規等內容。

3.3多渠道籌集經費

經費是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聯盟正常開展體育活動的必要條件,區域高校間組織管理、運動訓練和器材等各方面的重要保障。首先,從財政上找支持。爭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為體育競賽聯盟提供部分經費的支持,高校的財政加大對本校的體育競賽的開展提供經費的支持。其次,充分利用市場手段。通過市場贊助來解決舉辦體育賽事所需要的經費和物資,以彌補區域高校體育競賽資金的不足。

3.4營造良好的體育競賽為教育服務的氛圍

通過高校間的體育競賽豐富了大學生體育文化生活,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豐富了高校體育競賽的內容。同時,為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學校對運動訓練的組織、管理與控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高校組織、管理和控制比賽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進行研究,也自然促進了體育學科的教學與科研的發展。獨立第三方進行統計,以求數據真實;將效益評價工作與資源補償標準的設計相結合,共同開展。

4結語

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是解決目前我國社會體育資源投入不足與居民快速增長的體育需求這一現實矛盾的必要措施。本文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在闡述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共享內容的基礎上,從動力激勵、安全防范、分類協同管理、校際聯動、效益評價五個方面分析其社會共享的機制問題,以期為學校體育資源的社會貢獻實踐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作者:王東海1吳志勇2工作單位:1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2常州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