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互動探究

時間:2022-01-29 11:31:04

導語: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互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互動探究

摘要:社區體育是我國全民健身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階段社區居民在體育健身過程中,存在場地設施、健身指導、技能學習、活動保障等方面的諸多瓶頸,阻礙了社區體育的發展.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嘗試運用“互聯網+”下的體育資源共享模式,依托網絡平臺,實現社區與高校體育資源的共享,并提出搭建“社區體育網絡交流平臺”的設想,給出模塊化、共享化和多樣化的平臺設計原則,以及平臺設計流程,旨在借助網絡平臺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優質體育資源為社區體育服務的同時,推動雙方共同健康、可持續地互動交流.

關鍵詞:網絡平臺;社區體育;高校體育;互動交流

2015年7月4日,經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旨在積極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多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本項研究試圖采用“互聯網+體育”方式,在社區與高校之間搭建起一座創新型“社區體育網絡交流平臺”,旨在解決社區體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項瓶頸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社區與高校在體育資源綜合利用上的有機融合[1].

1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交流合作現狀

受多種客觀因素影響,相對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互動性較差,影響了兩者的交流發展.1.1體育人才缺乏共享機制.擁有專業知識的體育人才是保證社區體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可是據2017央視經濟大調查數據顯示,按英國180人配一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標準,我國存在280萬缺口,且現有社區體育指導員以業余兼職居多,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專業體育知識培訓和長期體育實踐經驗積累.高校的體育教師、體育俱樂部成員、高水平運動員等都是成為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最佳人選,他們只要稍加培訓,就可以為社區居民開展體育指導、競賽組織、比賽裁判等相關體育活動提供幫助.但現實情況是高校的體育人才資源難以為社區居民服務,其主要原因:①高校體育人才沒有充裕的時間到社區進行體育服務.②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提供兩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平臺.上述兩點造成了社區體育人才缺乏,而高校體育人才資源浪費的尷尬局面[2].1.2體育設施缺乏共享機制.據2016年中國社會體育檢測公報數據顯示,有51.8%的社區居民常年在非專業或體育設施不健全的場所里鍛煉身體,在城市(如天津)一些社區居民經常在馬路上、胡同里、甚至屋頂上進行體育鍛煉,城市老城區和老舊小區嚴重缺乏體育鍛煉設施和場所,制約了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據2015年全國體育設施調查數據顯示,高校的體育面積占全國體育面積的1/3,可以說在體育設施保有量上高校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成為社區體育開展場所拓展的有力補充,但現實情況是高校體育設施和場地在某些時間段處于閑置狀態,尤其是在節假日和寒暑假期間,高校體育設施有效利用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社區和高校在體育設施使用上存在信息不暢的問題,高校體育設施信息難以做到公開、透明,導致社區居民難以了解到何時、何地擁有空閑的體育設施.1.3體育課堂缺乏共享機制.體育課堂共享是指社區居民利用高校在體育教學方面的優勢,開展各類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活動,以達到了解運動知識,學會運動技能,體驗運動樂趣的目的.其開展活動的地點可以在高校的體育場館,也可在社區居民所居住的小區內部,學習形式可以是現場教學,也可以是網上傳授,教學地點靈活,學習形式多樣是體育課堂共享模式的特點.通過對我國部分省會城市社區的調查顯示,在社區居民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中,走路或慢跑健身占43.82%,廣場舞蹈占38.15%,其他健身方式僅占18.03%.數據表明我國大部分社區居民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存在單一性,且參與者大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兒童和青少年很難在社區里找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這樣的局面將影響社區體育活動開展的廣泛性和持續性[3].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區缺乏體育培訓活動,以常規情況下社區居民的體育項目學習過程為例,首先居民需要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主動要求參與運動項目的學習,然后需要在眾多體育運動項目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最后還需要消耗較多的時間和金錢在學習運動項目上,上述過程中存在的多個因素都將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到運動項目的學習過程之中.反觀高校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首先體育課屬必修課程,每位學生都必須進行學習,然后學生選課前還可以向教師和同學進行咨詢,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最后高校體育課程擁有較多的項目選擇,如:健美操、體育舞蹈、太極拳、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此外,我國部分高校還擁有個性化的體育選修課程,如:游泳、輪滑、攀巖、拳擊等.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社區居民和高校學生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如果能將社區居民的體育學習融入到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將對社區體育運動項目的豐富起到巨大促進作用,但是,縱觀全國社區居民進入高校體育課堂進行學習的案例還很少.1.4體育活動缺乏共享機制.體育活動共享是指,社區居民借鑒高校在體育活動組織和安排上的經驗,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來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其開展活動的地點可以在社區居民所居住的小區內部,也可以在高校的體育場館里,組織者可以是社區居民或社區工作人員,也可以是高校師生.對我國部分省會城市社區體育活動開展次數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社區每年開展的社區體育活動次數僅為1到3次,低于我國全民健身(2016-2020)計劃當中要求城市社區每年開展3到5次,且參與人數超過50人,活動時長達到1天的中小型體育活動的標準.之所以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開展體育活動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資金的支持,而我國大多數基層社區職能部門沒有設置專門的人員來經常組織活動,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多次開展活動,這就導致了我國社區體育活動呈現開展頻率低,形式單一的特點.而高校的體育活動則具有開展頻率高,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除了每年有5到8次全校大型體育活動之外,各院系、各班級、校工會組織的中小型體育活動更是不計其數.社區體育活動次數較少,這不僅影響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而且還不利于其鍛煉健身意識的養成,及社區運動健身氛圍的形成[4].通過體育活動共享將有助于這種現狀的改變.

2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網絡共享模式

“互聯網+”方式的引入,有利于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兩者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2.1網絡平臺下的體育人才共享模式.傳統的高校體育人才走進社區,為社區居民開展體育活動服務的行為受到多方因素制約,但是互聯網下的體育人才共享機制為高校體育人才走進社區開拓了新的渠道.體育人才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通過網絡給社區居民提供遠程在線或離線體育培訓,并實時監控社區居民健身鍛煉的現狀,及時給予科學、專業的指導,社區居民也可通過網絡論壇與高校體育專家進行交流互動,以達到進行更加科學體育鍛煉的目的.通過設置網絡交流平臺,讓社區居民利用平臺各項體育服務信息,高校體育人才可以隨時關注平臺上的信息內容,并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對應的社區居民進行體育服務.高校體育人才在網絡上進行社區體育指導過程中,不僅鞏固了自身體育運動能力,而且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健身鍛煉意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2.2網絡平臺下的體育設施共享模式.高校擁有豐富的體育硬件設施,國家每年都會劃撥專項資金幫助高校建設體育場所,完善體育設施.可是研究顯示,高校的體育設施除了滿足日常的體育教學、訓練,以及學生日常體育活動外,在一定時間段處于閑置狀態,我國高校體育設施的利用率總體水平不高,導致國家體育資源的浪費.高校體育設施的社會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高校可以利用社區體育資源網絡平臺,對空閑的場地、閑置的器材使用情況進行網絡,將信息精準推送到社區居民的手機上,居民就可以結合自己的需求,先預定場地,再按照規定的時間去指定地點參加體育活動.在建立科學的高校體育設施網絡管理機制的基礎上,讓學校周邊的社區居民利用高校閑置的體育場所進行鍛煉,這樣做同時解決了社區體育設施匱乏和高校體育設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2.3網絡平臺下的體育課堂共享模式.調查顯示,現階段我國社區居民開展體育運動的項目單一,且新興的運動項目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區居民平時需要上學、工作、生活,自身鍛煉的時間本身就少,沒有更多專門的時間去學習專業的體育課程;另一方面,居民學習專業的體育課程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加上不知道所學的運動項目是否適合自己,最終導致社區居民放棄對新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時間、金錢、專業引導是社區居民學習運動項目的三個障礙.但是,在網絡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孕育出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可汗學院等免費在線課程,以及學習平臺,社區居民在家里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利用網絡平臺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體育課程,并且,在高校體育教師的在線指導下一步步地開展學習活動,最終掌握該項體育項目的動作技能.網絡課程平臺搭建起了社區居民與高校教師之間無形的橋梁,整個網絡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在為社區居民節約時間和金錢的同時,還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幫助居民了解體育運動,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項目,并開展科學的課程教學,從而促進了社區體育項目的多樣化、專業化進程.2.4網絡平臺下的體育活動共享模式.網絡平臺為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便捷溝通體驗的同時,也為社區與高校體育活動的共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對于社區與高校這兩個獨立的個體來說,網絡平臺可以成為社區與高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例如,社區工作人員在體育活動組織前,首先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了解社區居民的民意,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活動地點、活動時間,然后在網絡平臺上與高校工作人員進行溝通,提出具體要求,高校工作人員再結合社區實際情況來籌劃活動內容,和收集活動信息,組織開展活動,總結活動經驗,最后社區工作人員還可以利用平臺與高校工作人員完成活動結束后的收尾工作.高校參與到社區活動的組織安排中去,不僅可以利用開展學生體育活動的經驗、體育人力與物力資源為社區相關部門節省時間和經費,而且為社區體育活動開展的頻率和質量帶來了保障.網絡平臺的搭建,讓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的無線互動成為了可能,為社區體育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3社區體育網絡服務平臺設計原則及設計流程

為了社區體育能更好地利用網絡與高校體育交流互動,研究團隊經過研究討論后提出建設“社區體育服務交流平臺”的思路,并且,提出以人為本的平臺設計原則與設計流程,旨在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背景下兩者更快、更好互動發展的同時,為我國今后相關平臺的設計與建設提供建設性建議.3.1“社區體育服務交流平臺”的設計原則.(1)平臺模塊化設計原則.為了讓兩者之間的體育資源能夠充分交流融合,“社區體育服務交流平臺”設計必須從兩者自身實際需求和現狀出發,在平臺設計上進行模塊化設計,已達到精簡操作界面和簡化操作流程的目的.將平臺設置成“社區”和“高?!眱蓚€模塊接入口,讓不同的使用者和參與者能夠快速找到平臺的切入點,并在其中安插“資源共享”“體育服務”“交流活動”“在線課程”等四到五個二級模塊和若干個拓展三級模塊.這樣的模塊化設計原則,既能方便管理員對平臺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又能讓平臺使用者可以快速了解平臺構架,方便其上手操作.(2)平臺共享化設計原則.“分享經濟2.0”時代的來臨,不僅帶來了全新資源共享模式,而且讓多種資源共享經濟模式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區體育服務交流平臺”的設計上有必要借鑒分享經濟模式的特點,將網絡資源共享作為平臺的設計原則.在具體實施方面,除了網上的相關體育視頻、文字、圖片共享外,社區與高校在體育人才、體育設施、體育活動、體育數據等體育資源上存在著多方面互補共享[5],通過平臺的共享化設計可以讓兩者均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給雙方在平臺上的交流互動帶來動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平臺的使用率,幫助平臺健康、和諧的發展.(3)平臺多樣化設計原則.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數來源于網絡,而網絡信息的終端存在多樣性,這就要求交流平臺的承載面也需要進行多樣化設計.除了傳統的電子宣傳欄、網絡電視、電腦渠道之外,智能手機及其中的微信、微博、QQ、Facebook等APP也必須成為平臺建設的重要目標.構建“社區體育交流平臺”的移動云平臺,將為社區居民和高校體育工作者提供更加便捷、精準、具有時效性的交流互動.3.2“社區體育服務交流平臺”的設計流程.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社區體育服務交流網絡平臺的體育資源互動設計流程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如圖1所示).(1)分析平臺資源的結構與內容.基于網絡平臺下的新型體育資源互動模式中必須要實現網絡平臺與體育資源的整合,首先要對網絡平臺所能利用的高校體育資源從結構方面和內容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在結構方面,需要分析網絡平臺的任務模塊,明確各模塊下體育資源內部的組織結構.在內容方面,應該根據體育資源的不同內容,將已建成網絡平臺內部的體育資源分為基礎體育資源和拓展體育資源,再結合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特點,重點將覆蓋面廣的基礎型體育資源進行重新設計,并加以整合轉換到網絡平臺的各個模塊之中.(2)建立體育資源庫.在現實生活中,社區與高校的很多體育資源具有分散性和無規律性,所以在網絡平臺的新型體育資源共享模式下,有必要建立科學、系統的線上數字化體育資源庫.網絡平臺上數字體育資源庫的建立,有利于實現社區與高校之間體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緩解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之間在體育資源利用上的矛盾,便于平臺使用者和管理者對現實中的體育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和科學安排.網絡平臺內部的體育資源庫是建立在對現實生活中眾多體育資源點數字化處理的基礎之上,所以必須充分研究各類體育資源的建設目標和意義,并按照資源屬性對其進行分類、歸納和匯總.以平臺內“體育活動推送”模塊為例,就必須以活動開始時間,活動參與者的年齡層次和活動地點對體育資源進行屬性劃分,然后放入不同的資源庫內,并按照時間、地點和人群設定三個層級的管理和導航.體育資源庫必須將體育資源類別設定為最高的級別,下設若干個資源主題,在資源主題下按照網絡平臺所需的體育社會學關系(如圖2所示)進行構建[6].由此建成結構合理、內容清晰的相關體育資源庫和體育資源點,在網絡平臺內部進行歸類和數字化轉換.相關數字化體育資源庫建立之后,還需要對各個不同類型的體育資源進行標簽化處理,以便社區居民便捷地通過標簽進行體育資源的選擇,進而提升社區居民對網絡平臺體育資源的分揀效率和使用頻率.圖2體育資源庫中資源間的社會關系結構模型(3)甄選網絡平臺的體育資源.在完成網絡平臺上體育資源結構和內容歸納和篩選,并建立體育資源庫之后,需要根據網絡平臺的各個模塊來甄選出對應的體育資源.網絡平臺建設初期設計,將給予社區居民體育知識普及,體育活動宣傳、組織、總結,以及體育場館的預定和體育培訓的預約等服務,其主要通過四個模塊來實現:體育活動推送、體育知識學習、點對點體育服務、運動心得分享.具體而言,對高校各類體育資源進行分析,整合出適合在網絡平臺上互動的有效資源(人力、物力、課堂、活動等),并按照各類資源所產生的效果和對應的目標,選擇網絡平臺相對應的資源模塊進行資源對接.例如,網絡平臺的體育資源內容推送模塊可以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社區居民和高校工作者之間實時互動,高校工作者結合社區居民的要求(體育活動開展,體育場館預定,體育培訓預約等)提供合適的體育服務,活動結束后社區居民還能在網絡平臺“心得分享”模塊反饋活動的開展情況.(4)網絡平臺體育資源的呈現.在甄選出適合網絡平臺的體育資源后,需要對這些體育資源進行加工和處理,也就是將現實中的各類體育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再將處理過的體育資源分解成小塊的資源點,并且以體育活動的設計為中心將類似資源點的信息規整在一個封閉的模塊標簽中,這樣的資源呈現方式可以幫助社區居民在較短時間內了解網絡平臺的構架,快速實現自身的體育需求[7].為了適應我國各個地區不同的網絡環境,以及達到較好的資源呈現效果,在網絡平臺上上傳的數字資源大小必須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處理:單個圖像類資源大小不能超過4M;單個聲音類資源必須在25M內,時間最好在15分鐘內;單個視頻類資源不能超過110M,如果資源超過限定大小,網絡平臺需重新甄選資源或對資源格式進行數字化二次加工.

4總結

網絡平臺的引入,為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在場地設施、指導服務、課堂教學、信息分享等方面的互動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社區體育交流平臺”開拓出了全新的體育資源共享模式,加速了社區與高校在體育資源方面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為兩者的進一步互動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孫華飛 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