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探討

時間:2022-03-29 10:05:15

導語: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探討

隨著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機遇挑戰,《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通過立體構建、整合推進、動態實施,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鏈、生態圈,提升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因此,在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服務必將成為一種趨勢。但當前受相關政策和思維的限制,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程度不是很高,體育資源閑置利用率不高。因此,有必要探索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的實現路徑,以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全民健身工程,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

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的必要性

1.大眾健身需求的增長與社會體育資源的缺乏。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隨著民眾健康觀念和健身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去健身房,更多的人會選擇公共體育設施自主鍛煉或集體鍛煉。我國很多城市和農村的體育公共資源相對有限,與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缺口。高校體育基礎設施比較健全,體育資源卻經常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推動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是很有現實意義的。2.高校體育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下。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基建規模的擴大,體育資源日益豐富,硬件設施不斷完善,但高校體育資源在滿足師生日常教學和自主訓練之外,大多時候都處于閑置狀態,綜合利用率不高,這與周邊民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和健身資源的緊張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推進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價值。3.高校經費緊張,社會資本參與意愿的增強。體育場館等資源的建設、維護和運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高校每年的經費相對有限,很多高校面臨經費緊張的問題。隨著民眾健身需求的增強,很多社會資本參與全民健身工程的意愿不斷增強,但又常常沒有好的項目或場地資源。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化,可以促進體育場館等資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能夠解決高校經費短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豐富高校體育資源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將高校體育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存在的問題

1.體育資源共享與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目前,很多高校已經參與到體育資源的社會化進程當中,希望通過體育資源共享實現更大的價值,但由于管理制度和共享體制的不完善,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學校甚至直接退回原先封閉的管理模式。高校對周邊民眾沒有管理權,民眾無序進入高校體育運動場所,對學生的正常學習、訓練和課外活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甚至對學生人身財產安全產生了一定的威脅。民眾在高校體育場館活動時出現安全事故,高校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在法律上的界定比較模糊,雙方之間的沖突容易影響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的進程。此外,有的高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對校外人員的限制過于隨意,缺乏正規的、嚴格的程序,在無償使用和有償使用上沒有明確的標準,這對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較為不利。2.有償開放使用的服務內容及細則不夠完善高校體育資源想要完全對外免費開放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有償開放的內容和服務細則進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但高校對外服務的意愿還不是很強,或者只是開發一些低附加值的服務內容,不能有。效滿足民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同時,對于較高層次的有償服務項目,目前市場很難對收費和服務標準進行準確的界定,收費過高會造成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的功利化,過低又有可能影響校內正常教學活動,所以目前一些高校體育資源有償服務還飽受詬病,很多服務細則和標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學校對外有償服務的內容也必須進行科學規劃。3.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利用率偏低。近年來,國家及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實行了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措施,由政府部門根據社會力量提供體育服務數量和質量,目的在于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滿足全民健身背景下民眾多元化的體育健身需求。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化進程,但由于高校對外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有限的,或者只是在特定時間面向特定人群進行有償開放,所以體育資源社會化的整體利用率相對較低。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的有效策略

1.統一思想,轉變觀念。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工程,高校體育資源的傳統投入,一般很少會考慮后期經濟效益方面的問題,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多屬于粗放式管理。為了促進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化進程,高校必須統一思想,積極轉變落后觀念,在確保教學、訓練、競賽的前提下,積極向社會開放,服務大眾,逐步形成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新思路,這樣一方面可以將高校體育資源的綜合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高校探索體育資源運行的市場化機制,提高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高校要意識到體育資源的社會化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要敢于突破封閉、落后的傳統思想,敢于打破常規,在體育資源配置上與社會資源相互補充、相互協調,以提高高校體育資源的綜合利用率。2.合理安排體育資源社會化的內容與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多元化,人們不再滿足于低層次、單一化的健身形式。高校在推進體育資源社會化進程中,要對社會健身需求進行準確的市場調研,對自身體育資源社會化進行準確的市場評估,確保體育資源社會化與民眾健身需求有效對接。同時,在體育資源社會化的形式上,一方面可以與政府合作,結合國家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的相關政策,在體育資源社會共建共享上進行科學規劃,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企業、社區等中間組織的合作,以社會為平臺,提高高校體育資源建設和利用的開發程度。此外,要合理安排體育資源開放時間,在優先滿足學校教學需要的基礎上,重點利用小長假期、雙休日等時間對外有償開放,滿足周邊民眾多元化的體育健身需求。3.加強對外協調,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在我國現有的體育資源建設和管理模式下,高校體育資源由于缺乏對外宣傳和社會協調,在對外服務能力上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無論有多么優質的體育產品和社會服務,只有與社會資源相互補充,真正為社會服務,才能體現體育資源應有的社會價值。因此,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不僅要重視對外宣傳,還要積極與社會機構進行協作,使高校體育資源優勢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實現與周邊社會資源的相互補充。此外,高校應結合周邊民眾對社會體育的需求,科學合理地對自身綜合服務能力進行評估,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標準,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互惠共贏。4.完善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管理細則。為確保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綜合開發與利用率,提高體育資源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高校需要明確體育資源社會化管理細則,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專門機構,負責高校體育資源對外開放和協調事宜,對有償服務進行科學管理,確保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進程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為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以將高校體育資源的優勢最大化,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民眾的多元化健身需求。因此,高校體育資源管理部門一定要順勢而為,主動與社會體育進行共享共建,提高整個社會體育資源的使用率。

參考文獻:

[1]王林慶:《江蘇省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保障體系現狀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年第5期。

[2]張振、趙純、許松:《“健康中國”目標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研究》,《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3]郭大勇:《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運營分析》,《運動》2015年第22期。

[4]閆海蓮:《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現實困境與對策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年第3期。

[5]劉旭東、曾強、蘇欣:《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資源配置研究》,《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作者:李娟 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