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現狀研究

時間:2022-05-19 04:49:54

導語: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現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現狀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維普資訊、中國知網收集有關社會體育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設置的文獻,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

1.2.2數理統計法:對一些社會體育專業開設較早的學校課程設置與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數理統計,包括公共必修、專業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等課程的統計。

1.2.3比較分析法:對收集的文獻和統計的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為構建科學的、適應學生和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

2結果與分析

2.1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2.1.1社會體育專業公共課設置現狀分析

迄今為止,教育部還未出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所以表1中所顯示的教育部規定公共必修課640-800學時,是以教育部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研制組研制的《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中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公共必修課總學時分配為參考(以下均以此為參考)[1]。對比表1中教育部規定學時與賀州學院規定學時,可看出賀州學院公共必修課學時(648)與教育部規定最低學時(640)基本持平,這是賀州學院根據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總目標和普遍要求來開設,體現國家對高級專門人才的普遍性要求,重視了高校公共必修課課程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著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學校的目的是在合理配置公共必修課,保證專門人才得以全面發展并為進一步學習專門知識打下寬厚基礎的同時,堅持課程整體優化原則,結合社會需求,減少課程內容重復,把更多的學時分配到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里,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和個性發展。

2.1.2社會體育專業必修課設置現狀分析

數據表明賀州學院專業必修課學時大大超過《規范》的學時,超過部分主要表現在術科課程的設置上,見表3。具體課程涵蓋了《規范》中建議的必修課程,如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管理、體育社會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與健康管理、體育心理學、健身體能鍛煉方法,而對《規范》里的社會體育基本運動項目課程,賀州學院則以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而代之。從形式上判斷,豐富了社會體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種類,也可看出這種課程設置的初衷是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項目技能。

2.1.3社會體育專業限定選修課設置現狀分析

由于社會體育專業為賀州學院2011年新增本科專業,在該專業下還未設置具體的專業方向,因此也就不存在《規范》中的專業方向(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及其必修課程的設置。賀州學院在《規范》的指導下,設置了四個專業方向選修課模塊,即體育健身指導與管理方向、體育康復與保健方向、體育產業與營銷方向和體育旅游與休閑方向,總學時為448.具體課程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體育健身指導與管理方向課程中一些非常實用的課程被忽視,如體育設施與管理、體育贊助、體育賽事管理、體育社團管理、大型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等;而且,體育健身指導與管理方向與體育康復與保健方向課程內容有重復交叉的現象,比如養生學與中醫保健。有些必開的課程卻未見開設,比如運動傷害的急救與防護課程對于體育健身指導與管理方向、體育康復與保健方向和體育旅游與休閑方向都是非常需要的課程,因為三個方向都涉及運動,既然有運動,就會有傷害,有傷害必須有急救和防護。

2.1.4社會體育專業任意選修課設置現狀分析

任意選修課程主要是專業知識的拓展課程,課程選擇范圍較為廣泛,《規范》并未做具體規定,僅列出推薦課程供各學校參考,并建議任意選修課程約25學分。賀州學院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學生任意選修課選修學分不低于13.5學分,這與《規范》中的25學分有較大差距。社會體育專業要想適應市場需要,培養目標必須多元化,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更多的選擇權和選擇機會。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拓寬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性地選修不同的課程,以滿足社會對社會體育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鑒如此,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任意選修課仍有較大的擴容空間。在表5中還可看出一些受限于場地、師資和學生實際的術科課程,如摔跤、保齡球等也出現在任意選修課中,有些課程在專業必修課中已設置,但在任意選修課中又重復設置,如體育概論和健美運動。這些課程的設置似乎有些隨意,而更多貼近老百姓生活、深受群眾喜愛的一些運動項目未出現在任意選修課中。

2.1.5實踐課程現狀分析

實踐教學體系由社會調查、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組成,社會體育專業要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從優化專業培養過程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社會調查,使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深入實地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為進一步的專業學習明確方向。專業見習的目的是為專業實習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到實習基地或社會體育組織見習,了解各類工作崗位的情況。畢業實習是為學生創造實際工作環境,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適應社會,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奠定基礎。畢業論文(設計)是學校實踐教學活動的最后階段,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從以往實踐教學來看,已經形成了重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輕社會調查和專業見習的思維方式。從全國范圍看,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實習崗位很多未涉及對口的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崗位。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為2011年新增本科專業,學生為大二和大一學生,各方面都是從零開始,因此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理念,各個實踐教學的實施計劃,專業見習與專業實習單位的落實將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必修課程比例合理

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的現有課程體系是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組成,以培養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現代科學基礎知識、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總共開設100門課程,其中必修課程33門,選修課程67門,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為1:2,必修課中專業必修課門數占必修課總門數的72.7%,公共必修課占27.3%。基礎課盡量突破學科界限,擴大學科交叉和融合度,使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設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課程,拓寬社會體育的知識面,做到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結合[3]。

3.1.2專業課程特色不突出

賀州學院新增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在專業建設上,毫無經驗可言,專業發展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參考本校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很大程度上是在原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專業方向不明顯,缺乏專業特色與個性。體育專業的特色是術科,但不是常規的足、藍、排球等術科,而是全民健身中的熱門和時尚項目(術科)。

3.1.3選修課門類較少

專業方向選修課與任意選修課門類與《規范》要求相去甚遠,門類較少且零散,前瞻性課程缺乏,地方特色的選修課程幾乎沒有,市場需求緊迫而又實用專業特色明顯的課程,受限于沒有適合的教師而無法開設。選修課程不足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的充分發揮,選修課設置及其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局限性。

3.2建議

(1)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智慧,深入調研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以及學生對于課程設置的需求,合理有效的課程設置必須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專業培養目標。(2)按照賀州學院的“立足賀州、服務廣西”的辦學理念,合理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廣西各地經濟水平,社會體育開展的程度和項目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規范》的指導下,制定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的人才培養標準,堅持課程設置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原則,隨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課程的設置。(3)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適應性來自于實踐活動,因此必須強化實踐教學,搭建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平臺,“教訓結合”[4],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都應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實踐活動,使實踐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充分體驗和學習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4)加大選修課比重,突出專業特色。專業選修課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領域。賀州學院應看清自己的優勢,并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健身類、健美類和休閑類課程的設置,避免與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雷同。(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教學團隊。對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需求而言,賀州學院該專業的師資力量還顯薄弱,對滿足社會的需求還有一定難度。專業教師數量的缺乏、教師實踐能力不強,尤其是既有較高理論素養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缺乏將對賀州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因而必須加大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團隊水平。

本文作者:梁漢平工作單位:賀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