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體育教育對不文明行為的干預

時間:2022-08-26 04:36:49

導語:生命化體育教育對不文明行為的干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命化體育教育對不文明行為的干預

摘要:校園不文明行為不僅與素質教育要求相左,更與和諧校園建設和社會主義文明發展要義相悖。從體育學科的人文精神教化價值和學科本質出發,探究開展體育生命化教育的意義與應用價值,探索生命化體育教育的干預價值及其干預機制,以增強我國學生群體廣泛的生命敬畏感、自我保護意識等人文精神,降低校園不文明行為的發生率。

關鍵詞:生命化;體育教育;校園不文明行為;干預價值與機制

1前言

所謂生命化體育教育是指體育教學應關照體育教育本質,以培育完備和諧的生命個體作為教育根本目的,充分遵循個體的生命特性及發展規律,以實現由“身體素質教育”“健康第一”轉變為“生命為本”教育理念,校園不文明行為是指在校園中發生的不文明行為,當事雙方均為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并不利于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和諧校園建設,也與和諧校園及素質教育宗旨完全相悖。而校園不文明行為的隱蔽性往往使得教師、家長的干預難以做到及時、有效,這也是校園不文明行為反復出現的原因。截至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校園不文明行為設立相關法律、法規及懲戒辦法,特別是教師懲戒權的缺失使得校園不文明行為的懲戒效果并不明顯。在我國當前教育體系下,應主動探索學科教育和校園不文明行為之間的制約關系,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的多學科聯合培養是一個重要出路。

2生命化體育教育對校園不文明行為的干預價值影響

21利于人際關系和社交能力的提升,以降低人際交往障礙產生的不文明行為動機。生命化體育教育內容首先注重對生命價值、生命存在的意義和集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教育,因此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個體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交能力,從而實現精準關注學生個體社會行為發展和身心健康水平規律。大量調研結果顯示,促使學生個體產生不文明行為的心理機制多為該群體社交能力和交際藝術教育的缺失而產生的不穩定心理及行為。生命化體育教育可通過和諧、競爭有序、文明開化的課堂氛圍建設讓學生們在一定的課堂內容規約下和豐富有趣的課堂組織形式中得以釋放,在集體性、合作性活動中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鍛煉社交能力,則可大大降低人際交往障礙產生的不文明行為動機。22加強教師、家庭、學校等監護主體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剪除不文明行為發生環境與條件。生命化體育教育的第二大要義即實現去功利化教育,從生命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的存在意義、價值和成長。生命化體育教育更能依據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內在邏輯和身心發展規律,尊重與發展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及多樣性,體現生命的自主性與超越性,重視生命的情感體驗、運動體驗價值,并注重喚醒個體的生命價值、存在意義與自我成長需求,促進個體完滿和諧生命價值與精神體系的生成,實現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的教育宗旨。在生命化體育教育下,教師具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培養,對體育人文的教育價值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需求進行深度學習,更加關照學生身心發展問題共性及個體差異。去功利化教學價值體系影響下,生命化體育教育的價值觀、教育理念也會對家庭教育、養育觀和學校教育的價值觀、教育觀則會產生較強的影響力,真正關心學生的生理、心理及運動需求,而非成績,只有教師、家庭、學校這三個最重要的教育主體對生命教育的意義清晰的認知,才能實現去功利化教育,尊重學生個體與需求,從根源上減少學業壓力和成長焦慮所帶來的身心障礙發生的環境與條件。

3生命化體育教育預防校園不文明行為干預機制研究

31教育職能部門構建生命化一體化干預體制,打造知情合一的健全發展教育體系。學生群體之所以出現校園不文明行為現象,主要在于學校教育缺乏豐富而富有教育價值的生命教育課程及活動,部分學生對于生命價值和生命的脆弱性缺乏正確認知。因此加強生命教育,讓其建立尊重、敬畏生命的正確價值觀與情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心理與行為動機。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體育教育最應該回歸的教育本質,雖然生命化體育教育理念在近幾年已被提出,但一直囿于功利化教育思想和考核機制的制約,尚未得到廣泛開展。筆者認為探索生命化體育教育對校園不文明行為的干預機制首先要要依靠教育職能部門的行政權威與政策架構能力,構建生命化一體化干預體制,通過上層建筑的影響力,自上而下形成激勵機制、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打造知情合一的健全發展教育體系。美國教育家布魯姆對知情關系的認知時指出,“認知是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探索的智能活動,情感是事物的認識過程中體驗的自我滿足,認知與情感是互為發展、交叉滲透的。”因此打造生命化體育教育干預機制必須要堅持體育知識、運動認知與運動情感的融合發展,形成理智化、道德化、審美化的體育情感,建立以生命的存在為邏輯起點,以生命發展和體育教育規律為邏輯主線,以不斷提升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乃至夢想追求為體育教育實踐活動的歸宿,獲得生命張力與活力,因此注重知情合一是構建生命化體育教育干預機制的關鍵。32構建全面教育關懷機制,加強社會教育關懷功能建設,創建生命化協同人文發展氛圍。深度分析校園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動機多為缺乏關懷或引起監護者的關注。因此針對校園不文明行為產生的根源,需加強探索青少年全面教育關懷工作,加快研究生命化體育教育干預機制。筆者認為生命化體育教育干預機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構建全面教育關懷機制,加強社會教育關懷功能建設,創建生命化協同人文發展氛圍。在生命化協同人文發展氛圍中,通過課內外一體化生命化體育活動的創設,使家長、社會、組織等各個階層都清晰地認清青少年群體當前思想狀態和心理發展水平,在各自的范圍內對該群體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寬容,讓他們在社會教育關懷體系中接受人的健全發展教育,并通過富有溫度與生命價值感的生命化協同人文發展氛圍加強自我生命化教育,建立與社會的正確聯結與關系,形成穩定、陽光、富有朝氣與活力的情感與身心發展水平。33注重良好同伴群體建設,在體育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發揮集體影響力。構建該干預機制最終是要注重良好同伴群體建設,在體育教育中始終要滲透情感教育,發揮集體影響力在構建促進人健全發展的教育體系,加強對學生的自我教育,推動良好同伴群體的形成和建設生命化協調教育氛圍,加強教育關懷功能,最終讓被不文明行為者敢于對各種校園不文明行為說“不”,形成正確的防御能力,通過集體的感化和生命化教育,通過教育疏導使之明白正確的價值觀,對生命學會尊重和敬畏,從而剪除校園不文明行為的現實生存土壤。

作者:張亞晶 周萬斌 劉樹峰 王鑫剛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