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俗體育教育策略分析

時間:2022-11-27 02:38:10

導語:高校民俗體育教育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民俗體育教育策略分析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文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文化。近年來,我省群眾體育工作注重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對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不斷完善體育公共服務,挖掘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民俗體育的內涵

民俗體育是指由民眾創造、傳承和享用,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之中的一種生活化、模式性、集體性、傳統性的體育活動,既是帶有民間風俗的一種體育文化,又是順應和滿足人們多種需要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生活文化。常見的民俗體育項目包括:高腳競速、抽陀螺、蹴球、拋繡球、踢毽子、武術、滾鐵環、拔河、放風箏、抖空竹、射箭、摔跤等。

二、高校民俗體育教學現狀

(一)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絕大多數是借鑒國外的運動項目,高校體育課程中進行的多是田徑、球類、體操等,運動會項目設置也是向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看齊,我國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所占比重極少。教師對開展民間體育項目思考較少,學校在推動民間體育項目發展和引導學生參與民間體育活動上,缺少有力舉措,這就導致了民間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基本處于“缺位”狀態。(二)學生參與熱情不高。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們“蝸居”在高層公寓房間里的時間較多,缺少三五成群的團體運動和交流,這使傳統意義上需要多人參與的民間體育發展受到了限制。同時,豐富多彩的現代化生活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多的是上網、打游戲,很少參與民俗體育運動,導致那些本土的民間體育項目日益萎縮。(三)教育形式創新不足。目前,我省個別高校開始積極嘗試發展民俗體育文化,通過趣味性的民俗體育活動,促進了學生身心的發展。但是在具體實施形式上還是較為陳舊的,沒有根據現代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創新,有些民俗體育運動甚至瀕臨失傳,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創新教學內容、方法,提升教學效果,不斷用民俗體育文化豐富體育課堂,改變“學生愛體育,不愛上體育課”的現象。

三、提升高校民俗體育教育效果的途徑

(一)切實提高重視程度。調查顯示,80%以上的學生通過與社會、家庭和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來獲得民間體育知識,而很少從高校體育課堂中獲得。由于知識獲取的來源和方式不固定,導致學生對其認識偏差較大。高校體育教師要徹底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切實重視民俗體育運動的發展,積極將民俗體育滲透融合進學校課程教育中,不斷提高民俗體育在體育課程中的比例和地位。(二)創編民俗體育教材。梳理教學體系和選編教材,是豐富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中民俗體育的前提和基礎。民俗體育教材的選編要充分利用當地優秀民俗文化,選擇具有文化價值、運動價值以及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項目,同時結合現代教學進行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的融合,提升教材的實用性和吸引力。例如筆者正在探索編撰《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程系列叢書》,以期梳理我省乃至全國各民族運動中適合引入高校的運動項目,一方面有助于普及各民族體育文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助于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模式,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三)精選民俗體育教學資源。用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活動補充完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激發學生運動熱情,是開發民間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高校在開發民俗體育類課程時,必須精挑細選,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做到弘揚民族精神,又必須破舊立新,進中求變,有所創新,使民間體育項目進入學校后能受到學生歡迎,使課程開發真正能為學校體育服務,為現代教育發展服務。比如,鼓勵學生利用參加民間傳統廟會的契機,留心觀察并體驗廟會上的民俗體育項目,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并參與身邊的民俗文化運動。再如,學校以“嵩山少林功夫”“焦作太極拳”等內容為依托,舉辦校園民俗體育比賽,鼓勵學生培養民俗體育特長,豐富興趣愛好等,都是切實可行的推廣民俗體育的辦法。(四)加強體育師資培訓。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民間體育項目技能和民間體育文化素養,提高教師發掘民俗體育課程資源的意識,培養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是進行民間體育項目開發與利用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增強對體育教師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促使其轉變觀念,更新課程理念,培育其較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可采取集中培訓、交流研討等形式,使其根據“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整體健康觀進行民間體育項目的開發與利用。同時,體育教師要精通民俗體育技術技能,做到技術精湛,水平高超,為學生參與民間體育項目做好指導。(五)充實教學內容。教師可在授課中,向學生普及民俗文化知識,介紹民俗運動的發展歷程,讓學生了解許多項目在古代都曾盛極一時,教師可結合民俗節令體育形式向學生介紹民俗活動的歷史背景。如拔河活動在唐代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唐玄宗時期,為了“以求歲稔”“耀武于外”,曾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拔河比賽。其參加者甚眾,呼聲震天,觀看者皆為之驚駭。薛勝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拔河賦》,詳細記錄了這次盛大的拔河活動,體現了唐王朝泱泱大國的風采。此外,在體育教學中,還應結合某項民俗體育項目,豐富學生的民俗體育歷史知識。如蕩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運動,后經過演變出現了蕩秋千、車輪秋和擔子秋形式。其中蕩秋千就是平常我們所常見的秋千,而車輪秋包括了“磨秋”“觀音秋”“紡車秋”等。豐富的民俗知識增加了體育課堂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學生們參與。

民俗體育既是我國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文化,它具有屬于其自身的突出而豐富的科學內涵和與其他相關文化形態相融、相隔的文化限定。高校開設民俗體育課程,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應得到高校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作者:田華 單位: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