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分析

時間:2022-01-14 02:38:37

導語: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分析

摘要:隨著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完善,人們愈發重視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培養。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不僅具有基礎的體育教育作用,還具有一定的“美育”和“德育”教育作用。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簡要闡述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及意義,并結合現階段其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其走進學校體育教育的具體路徑,以期在提升我國體育教育水平的同時,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教育;融入方法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體育性、民族性和傳統性三大主要特征。其項目內容也普遍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團體性和簡潔性等突出特點,能夠符合各年齡段人群的身心發展需求。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學,不僅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理念對當代體育教學的改革需求,體現“生本教育”和“健康第一”時代性教育思想,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基于此,探索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的路徑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一、民族傳統體育及其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融入價值

(一)民族傳統體育內涵。民族傳統體育是指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群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創造出的,用來滿足當前時代背景下人們身體和心理發展需求的特色體育活動形式。其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首先是體育特征,即民族傳統體育所包含的活動或運動項目都帶有體育性,是人們對自己身體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則的鍛煉,從而確保自身各項機能可以獲得協調、平衡的發展;其次是民族特征,即民族傳統體育普遍帶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能夠鮮明地反映出國家、地區、民族的民俗習慣與傳統文化。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深受各民族群眾的喜愛,在民族所在地域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受眾群體;最后是傳統特征,即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人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體育活動或運動,具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民族傳統體育中任何一個活動或運動形式,都是由不同民族普通民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并在歷史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去粕留精,逐漸發展為具有民族獨特風格與氣派的成熟化的體育活動形式,成為各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二)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融入價值。新時期背景下,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育中,具有以下重要教育價值:一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從教學內容的層面分析,我國傳統的學校體育教育模式,較為注重競技化,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專業體育技術知識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了強身健體等保健知識的講解與培訓,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同時,由于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枯燥,很多學生缺乏積極的課程參與態度,從而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如果將跳繩、武術、踢毽球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到學校體育教育中,不僅能夠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還能夠顯著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最大化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課程參與主動性,進而顯著提升體育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另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普遍具有娛樂性、觀賞性和競技性等特點,能夠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特點與心理特點,使參與者深刻感受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愉悅感、輕松感以及活力感,進而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2]。二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就有體育性質,因此能夠對參與者的各項身體機能進行有效鍛煉,起到強身健體的教育價值。同時,其還具有民族性質,能夠使參與者在進行體育活動或運動的同時,體會到項目中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從而達到陶冶情操、豐富文化底蘊的教育目的。另外,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自然性、群體性和競技性的特點,參與者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意志品質、道德情操、思想觀念都能夠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由此可見,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3]。三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新時期我國體育教育的核心目標。因為專業體育對于場地、器械、專業知識的要求過于苛刻,具有一定的推廣和實踐局限性,所以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而民族傳統體育來源于民間,大多數體育項目的動作比較簡單,既有趣又易學,既可單人練習又可團體練習,同時對于場地環境和器械設施也沒有特殊要求,具有較高的普及性和適應性,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練習,因此,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4]。四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體育教學經費的調配。在相對發達的城市地區,很多學校雖然體育教學經費比較充足,但受到校園面積的影響,無法規劃出專用的體育教學場地,從而導致很多體育教學項目無法正常開展,進而影響學校體育教育的質量與效果。而引入民族傳統體育后,這些學校可以將體育教育經費用于購買毽球、武術用具等民族體育活動道具,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對場地要求不高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體育鍛煉,從而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農村地區,雖然大部分學校面積很大,能夠規劃出專用的體育教學場地,但因為缺乏經費,所以缺少健全的體育教學設施和器械,從而嚴重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而引入民族傳統體育后,教師可以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對器械要求不高的特點,通過購買價格實惠的民族傳統體育用品或自主制作體育用品的方式,帶領學生在草地、山坡、操場等開闊區域進行趣味民族傳統體育鍛煉,從而確保體育教學質量與效果[5]。

二、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教育的融合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回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人們對其理論的研究始終處于比較匱乏的狀態,民族傳統體育一直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自然發展。我國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自成體系的,傳承方式也大多為身口相傳,導致其始終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發展。到了近代,隨著西方體育理念的引入,人們才逐漸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研究。直到1998年,民族傳統體育才正式成為被教育部認可的體育本科專業,但教學和研究的層面仍比較狹隘,主要集中于武術的研究。對于中小學或偏遠地區的學校而言,更是缺少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的研究[6]。其次,是民族傳統體育缺乏完善的教育機制。由于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缺乏科學、系統、深入的研究,導致現階段我國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機制。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仍停留于理論和認知層面,只是偶爾制定一些臨時性的機制與策略,并沒有切實從長久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與探索。可見,教育機制缺失是抑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與推廣的重要因素。最后,是專業化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人才稀缺。專業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以及管理人才的匱乏及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是現階段影響民族傳統體育與校園體育教育融合的最重要問題。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受到現代文化、潮流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淡化了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導致其不愿意投身于民族傳統體育事業;二是有關部門對民族傳統體育缺乏重視。一方面忽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制度,導致人才流失大、難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儲備資源;三是現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多存在于相對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或農村地區。這些地區普遍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導致很多專業人才不愿留下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教學工作[7]。

三、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體育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開展民族體育文化教學,夯實理論基礎。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一定的生動性、豐富性以及文化性。因此,要想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教育的完美融合,必須以文化教育為突破口,通過開展民族體育文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習和參與興趣,夯實相關理論基礎。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深入了解新時期素質教育理念對體育教學提出的各種要求,尋找其與傳統文化教育的交匯點,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將民族傳統文化傳播與體育鍛煉知識教學相整合,拓寬學生的體育學習視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終身體育意識,營造良好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氛圍[8]。(二)構建多元教學體系,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通過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采用跨區域式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體育教學體系,能夠有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與校園體育教育的融合,滿足新時期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多元化、多樣化的形式特點,因此,想要將其有效地引入學校體育教學,就必須構建出能夠與之匹配的多樣化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最大化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參與興趣,使其明確自身鍛煉方向,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能力。此外,針對具體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實際教學條件、項目自身特點以及學生體育鍛煉情況的基礎上,構建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學習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而實現現代體育教育與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整合,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將這種地域性限制打破,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其與學校體育教育的融合,促進其推廣與發展。采用跨區域式體育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教學體系,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育學習模式。多種新穎、有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引入,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從而實現學校體育教育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同時,跨區域體育教學模式,也是傳播民族傳統文化、促進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9]。(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民族體育的引進提供保障。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學校體育教育引入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橋梁,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能夠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引進提供良好的保障。在新時期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體育教師應更加關注自身專業素養與文化素養的提升,確保在引入民族傳統體育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核心素養,實現現代體育教育與傳統體育文化的無縫對接。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將職業素養培養與民族傳統文化培訓納入長期培訓體系中,通過理論培訓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引入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優質人才的引進工作,通過加大體育教育經費投入、頒布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獎勵機制等措施,吸引和保留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充實體育教學師資隊伍,為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體育教育,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有利于體育教學經費的調配。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學校及體育教師應深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與特性,尋找其與現代體育教學的交融點,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構建多元化教學體系、提升教師專業和文化素養等途徑,引導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教育完美融合,從而實現我國體育教育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瀚中.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思考[J].青少年體育,2020(6):26-27.

[2]鄭雷.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教育實習優化對策研究———以武漢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例[J].知識經濟,2020(18):170,173.

[3]汪博.體育強國夢視域下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20(11):10-11.

[4]陳勝,李海丹,肖蕊,冉景發.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課程思政體系的建構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3):20-21.

[5]黃喜燕.共生理論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3):89-90.

[6]孫安娜.“健康中國2030”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9):5-6.

[7]李冬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在構建民族團結教育中的優勢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4):218-219.

[8]徐麗.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耦合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12):84-85.

[9]溫兵,汪沖,王宏偉,孟峰年.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耦合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9,8(12):78-82.

[10]鄒學亮,馬薇.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融合發展研究[J].體育科技,2019,40(6):97-98.

作者:韓銳 安慶標 單位: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