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
時間:2022-05-12 03:16:34
導語: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走出形式單一、途徑單一的誤區,必須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時代精神教育,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實現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旨與本質回歸。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課教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是新時期學生思想教育轉型的重要舉措。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政治理論教學與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一直以書本為綱、以學生的思想教育為線,很少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盡管近年來有所改變,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存在途徑單一、用文化知識傳授代替教育、思想教育不能滲透優秀文化元素的誤區。
1.用傳統的民族文化代替先進的優秀文化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壯大的不竭動力。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例如,傳統的道德理念、儒家的做人與治國的道德傳統,一直是我國優秀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歷史遺產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道德文化需要隨社會的進步而加以揚棄,不能照抄照搬。但有許多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加揚棄地把歷史文化都視為優秀文化,導致弘揚傳統文化變成了簡單的繼承。在文化資源利用的過程中,繼承必須是對優秀文化的揚棄,而不是全盤肯定,缺乏創新與發展。2.把傳統文化作為唯一的教育資源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教育資源豐富,既有做人的原則,也有交往的原則,更有治國安邦的道理。例如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教育,誠信作為道德規范的社會信譽教育,應該是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誠信應該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對當代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誠信教育,不能把誠信作為唯一的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教育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內容,不能以傳統文化為唯一內容。3.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單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傳統文化作為教育資源并不是利用課堂直接學習和宣傳傳統文化,而是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利用傳統文化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即把傳統文化的因素滲透到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應該多樣化,可以是課堂教學,也可以是各種活動,如講座、辯論賽;也可以是調查訪問和社會實踐等教育形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聯系教學內容,也沒有利用多種形式滲透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而是單一地靠說教的形式宣傳傳統文化,缺乏多樣性。4.傳統文化教育的形式單調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讓政治課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通過視頻、照片、音像、錄音等方式輔助教學,可以讓課堂教學形式豐富多彩。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是照本宣科,學生不感興趣。學科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有機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并未滲透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而是兩張皮,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前提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是簡單地在現有教學內容中增加和植入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也不是簡單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接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注釋,更不是把思想政治課演化為傳統文化的知識普及課。對傳統文化僅僅加以簡單的現代包裝,改頭換面地呈現陳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發揮其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處理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上,當代社會更加強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與時俱進,更新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而育人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形勢下的思政教育在內容和途徑上都要有所創新,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例如,長期以來,儒家把“孔顏之樂”作為德性幸福的典范,這是一種安貧樂道的幸福觀,更是極少數儒家圣賢才能達到的人生幸福狀態,但作為一種典范和榜樣,深刻影響了眾多儒家弟子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和價值取向。如今,已經告別了物質匱乏的當代中國,繼承安貧樂道的“孔顏之樂”顯然不是要求民眾去過苦日子,儒家傳統幸福觀必須實現自身的轉型,呈現其現代啟示和現代價值,建構一種融合德性幸福與功利幸福、個體幸福與社會幸福、實現幸福與享受幸福、幸福生活與幸福境界的現代德性幸福理論,從而實現其育人功能的本質回歸。儒家作為文化資源或思想史的意義,就是指儒家的道德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思考等仍然可以參與當代的相關思考。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的觀念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我們不能把安貧樂道作為修身的準則,也不能將人生目標局限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而應該用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傳統文化中,儒家特別注重完善人格的培養,因此,“立德樹人”不僅僅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精煉概括,更是對幾千年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育人內涵的高度凝練。“立德樹人”相較于“完善人格”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是新的歷史條件下育人理念的創新與發展。2.推陳出新,改變育人方法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自身的改造和轉型。此種轉型必然是面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形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然而,近年來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長期以來,學校針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勤儉節約教育一直停留在說教的層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人人盡知,但學生缺乏切身體驗,節儉意識薄弱,食物浪費現象嚴重,僅靠餐廳“光盤行動”的宣傳標語難以收到教育成效。2020年8月,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大力整治浪費之風,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上升到戰略層面。此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文件,要求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勞動教育要納入學生必修課程,將勞動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清楚地表明要在現實生活中切實發揮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因此,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循守舊,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勤儉節約教育更不能囿于道德說教,必須從國情出發,與社會發展、國家強盛、民生福祉緊密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也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內在生命力以及現代化的可能。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因循守舊,要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改變傳統的育人觀念、育人方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三、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
1.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社會不斷轉型的當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面對復雜多元的局面,堅持什么樣的文化發展方向,何為先進文化、何為靈魂的問題應運而生。這在根本指向上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方向性和旗幟性問題,落實到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能使學生更深刻、真切地理解“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詞匯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淵源。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歷代傳承,其前提是對自身文化的認同、熱愛和自信。因此,在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中需要凝練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在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之際,提出要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斗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就是“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及時融入重大熱點事件,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學生感知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懂中國精神、了解其淵源,從傳統積淀中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歸屬,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與教育原則,去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但在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理論教學往往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政治課教學變成了空洞的說教。由于理論脫離實際,許多學生雖然對政治理論與道德規范把握得很好,但言行不一的現象普遍存在,表現為政治學科成績“考”得好,核心價值觀內容掌握得好,一旦遇到現實問題或參加集體活動時依然過多注重個人得失。缺乏實踐意識或在道德實踐中缺乏良好的道德行為,加之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道德實踐。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是要求學生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克服和糾正不良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培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社會主義風尚,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隨著高中新教材新課程的實施,需要開展綜合性活動,而要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必須要有大視野、大格局。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資源,積極融入社會實踐大課堂,如利用暑期讓學生參加本地“紅色旅游簽章”活動,利用紅色資源,使學生接受紅色教育;利用“十三五成就巡禮”和“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遠景目標”等視頻,結合“改革開放的意義和新時代奮斗目標”等相關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展開議題式大單元學習探究,調研家鄉和身邊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在綜合探究中逐步樹立遠大理想,從而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極有可能出現新的失衡狀況,即傳統文化教育從被忽視、淡化到被過度強調、強化,從而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教育。因此,在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必須把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問題,與文化母體、精神家園問題清楚地區分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據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傳統儒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淵源,而不是理論根據。絕不能用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弱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甚至改造馬克思主義教育。只有清醒認識這一問題,才能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使傳統文化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得益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2020-08-31].
[2]楊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9.
[3]楊瑞森.關于正確對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認識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5):33-36.
作者:王林 蔣紅娟 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
- 上一篇:旅游文化資源英譯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區域傳統文化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