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較

時間:2022-03-28 02:51:22

導語:淺談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比較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兩大經典建筑文化——徽派建筑和中原建筑的對比,希望能夠很好的延續文化的精神,汲取和學習它們有益的元素,通過研究給現代的建筑技術帶來一些思考和啟迪。

關鍵詞:徽派建筑文化;中原建筑文化;天人合一;返璞歸真

一、徽派建筑文化的簡要論述

“徽州”原名新安,位于安徽南邊,位于黃山白岳之間,到宋徽宗年間,將新安正式更名為“徽州”,后一直沿用下來。徽州文化源于古時候中原戰亂頻繁,眾多民族不斷南遷,多種文化交錯在一起迅速發展,全面崛起于北宋時期到明清時達到鼎盛。在這800年間,徽州文化能獨領風騷只因它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自古以來,建筑又是文化的里程碑,是政治經濟的具體體現,也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載體。徽派建筑歷經千年風霜,地域特征非常鮮明,是徽州人生存文化反映的最為直觀的古民居,并以明清時期的徽商的經濟為基礎,以宗教禮法為社會基礎,以徽州文化為導向,才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其中以西遞、宏村最為典型,并于2000年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這一舉,充分的肯定了徽派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

二、中原建筑文化的界定

中原一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陌生的,中原這個地區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劃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分封各地,自秦國統一六國以后,中國有了一個短暫的統一時期,根據歷史的記載,當時已分為南北,根據中國傳統的區域劃分,那時候的中原是有別于東、南、西、北四方以外的區域,也就是指最中間的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陜西關中、河南河北地區,還有的史書中所說的中原地區是指北方地區,就是黃河以北,長城以南,因此綜合史書記載,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原建筑文化所指的是中國傳統歷史中包括陜西關中、山西、河南、河北這些區域的文化,并以陜西關中和河南為中心的建筑特征。

三、徽派建筑文化與中原建筑文化的對比

我國的建筑文化有青海、西藏、內蒙西域建筑文化,也有安徽的徽派建筑文化,還有陜西關中這個區域的中原建筑文化。現在就著重來分析一下徽派建筑文化和中原建筑文化的聯系和區別。

(一)不同的歷史背景

徽派古建筑最主要的形式是天井四合院,地處皖南,毗鄰江浙一帶,區域文化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一些,但是這里有黃山白岳盤踞其中,地勢險惡卻又美不勝收。皖南地區的氣候比較濕潤,特殊的盆地地形又比較封閉,所以古代人群居的模式主要為“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最適應地形的環境,并且具有干燥、通風、安全性能高等優點。由于其獨特的山高谷深的特殊的地形優點,在古代戰亂時候,大批的中原貴族為了躲避戰亂紛紛躲至此地,所以無形中也帶來了一些中原文化,并改變了這里的人員數量和人口結構,中原文化與徽州文化的結合直接體現在徽派建筑上,所以說在某一意義上來說,徽派建筑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所以說兩者之間是有區別也是有聯系的。早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原始的“干欄式”建筑格局再和中原的平房式的結構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的新型天井四合院,天井在徽派建筑中最為常見成為徽派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既解決了潮濕等問題,又適應了險惡的環境,同時它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溝通天、地、人,頂天立地。中原地區的土壤、氣候等一些自然條件非常符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這一地區的農業非常發達,發達的農業給這一區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自給自足的家庭式經濟,家族觀念禮法占主要地位逐漸形成了以人倫關系為主的儒家思想構成的陰陽五行的觀念。通過中原建筑遺址表明最早的中原建筑均為“半穴居建筑”,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安居樂業那時候的建筑就是大規模的圓形或方形的房子分布在近水的階梯上。在往后的發展中,中原經歷過三次重大的民族文化融合,分別是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在中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多民族國家,他們帶來了自己本族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漢族的文化,自此就被漢化了。邊疆民族的這些文化和制度滲透到中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主的多元化文化集合體,比如說孔子的儒家思想,李斯的小篆體,程顥、程頤的宋學以及中國傳統的建筑與城市的體制都發源于中原地區,經過文化傳播,吸收陽剛、樸素等特征發展成為了偉大的華夏文明。正是這個偉大的華夏文明奠定了中原建筑蓬勃發展的文化基礎。

(二)不同的美

徽派建筑之美可以稱為“自然之美”:自然古樸,清新典雅。不矯揉造作,順應大自然的發展潮流,與大自然之自然美景結合在一起。不管時勢如何發展,它總保持著自己最古典,最傳統的美,不追潮流,不趕時髦,信守古制,崇尚儒家思想,追求自然的樸素之美。又因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有著獨特的自然賦予的基本條件,羊腸小道,曲徑通幽,彎彎轉轉,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寧靜悵然,是個適合隱居避世的世外桃源。中原建筑之美包括兩種:一種是崇尚自然的自然之美,另一種是自己獨有的形式之美。中原建筑的布局是講究“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這是對大自然,對陽光的一種尊重,在房間的空間布局上講究順風順水,既要南北通透又要聚氣生財,所以才開設了“天井”和“小院”,這種設計反映了古人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它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現在對稱和諧上,左右對稱的中庸之美。這種均衡對稱在萬有引力的影響下,產生一種共同的心理反應,對每一個人都是差不多的,這樣的方式把中國傳統美學的精華發揮的淋漓盡致,形狀上都是簡單的長方形,一個一個錯落有致,有的偏排成組,井然有序,從高低來辨別尊卑,有規有矩,不偏不倚,這也正反應了我們做人所要遵循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三)不同的結構和空間布局分析

徽派古民居的選址是根據風水學來的,按照陰陽五行學說,講究天時地利與人和,依水而居,環山涉水,它的架構、形式、顏色都有要與大自然相協調,體現整體環境的規范性和輪廓性。其中以有著“桃花源里人家”美譽的西遞和“牛型”設計為主的“畫里鄉村”宏村最為典型,是皖南文化的代表也是封建社會的代表。它們極大的反應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人們借助風水觀吉兇的同時也營造了水口,極大的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和景觀。中原建筑的空間布局是在保證對稱和諧的整體美感前提下,增加它的流動性,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在空間界面的處理上采用各種接口來阻斷和分割空間的界面,接口可以用墻、門窗、隔斷,古人用的隔斷很多,比如屏風、隔扇、博古架等等,既實用又美觀或者運用不同的質感的材料來表現空間的層次,各式的窗格在陽光的照射下,給整個空間里增強了活潑靈動之感,這些與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的觀念非常吻合。

作者:楊浩 張瑛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合肥建設學校

參考文獻:

[1]陳偉.徽州鄉土建筑和傳統聚落形成、發展和演變[J].華中建筑,2000.

[2]朱永春.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論徽州建筑的起源[J].小城鎮建設,2001.

[3]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候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5]王曉.新中國風建筑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