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筑文化認識與探討
時間:2022-03-24 08:42:42
導語:歐洲建筑文化認識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歐洲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那里文化起源早,意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也生成了相應的歐洲建筑文化.建筑凝聚了豐富的知識,在歲月上鐫刻歷史的重要標本,因此,也就呈現出了屬于自身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文化進行學習和了解,所體會的是迎面而來的自由和浪漫,彰顯了生命的隨心所欲和舒暢,從而呈現出的是風格不同的建筑風格與特色.研究歐洲建筑文化,對于促進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
關鍵詞:歐洲;建筑文化;認識;相關問題
談到歐洲建筑,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幅幅美麗的風景油畫,姿態多樣:豪華的宮殿,莊嚴聳立的教堂,安寧清晰的田園風光.順著歐洲文化的歷史長河尋找,在地平線上會看到一個個美麗的建筑拔地而起,給人一種震撼、崇尚感.中國建筑行業需要借鑒歐洲建筑這種特殊的氣息和特點,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1建筑文化的研究分析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成了建筑文化這種地域文化特色與物質內容相互融合的靚麗風景.是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相互作用的重要產物[1].時代的不同,也會展現出不一樣的建筑文化風格與內涵.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筑文化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給人一種浪漫、神秘的想象力,展現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藝術方面,完美的結合起了豐富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精神內涵.另外,建筑文化與區域文明之間存在明顯聯系,不同的區域文明呈現不同的建筑形態,宗教、民俗等均造就了不同建筑形態.綜合上述幾點分析能夠得到建筑文化與時代變遷、區域文明和技術水平等之間具有聯系.通過分析歐洲古代建筑,不難發現工業革命前歐洲古代建筑主要是以石塊壘砌為主,且建筑文化主要為古希臘、古羅馬、拜贊庭和哥特式等建筑文化.工業革命后期,歐洲工業水平和科技能力更為先進,建筑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埃菲爾鐵塔、水晶宮等建筑.而現階段,歐洲建筑文化得到極大發展,各類創新建筑不斷增多,如:生態建筑、多功能建筑等.
2認識幾種常見的歐洲建筑文化
2.1古希臘建筑文化該地區建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崇高、和諧、完美、和諧.單一的通過幾個詞匯是難以將這些建筑的內涵和氣勢體現出來的,由于這些古老藝術本身就蘊含了深厚的學問帕特農神廟、雅典衛城,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過這些建筑的名字,但是從未深刻地認識到它們到底屬于何種建筑,其實它們就是古希臘建筑的典型代表,一些整齊的石頭柱子,標準的矩形,非常精準的黃金比例,總結起來,有以下特征存在于古希臘建筑中:第一,平面式1:2或者1:1.168的矩形[4].大殿和廳堂在中間,四周是柱子,環柱型的建筑形象.通過陽光的照射,虛實的變化以及多樣化的光影變化,完全沒有了封面墻的封閉感;第二,柱式的形態.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和人像柱等都屬于非常美妙的雕刻藝術[2].在古希臘具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古建筑群那就是雅典衛城,它屬于公共型的綜合式建筑,很多宗教活動都會在這里召開,在公元前5世紀時修建起了這座建筑,很多精美的雕刻藝術都被融入了古希臘建筑匯中.在雅典衛城內,包含著神廟這個重要建筑,主體建筑是帕特農神廟.在公元前447-432年間修建的帕特農神廟,被修建于衛城的頂部,其宏偉的形象可以在雅典的各個角度和位置進行觀賞.而且,這座建筑時通過典型的長方形回廊式列柱進行修建,多為多里克型的柱子.各有八列柱被修建于東西兩面,兩邊是17根[7].南北長70米,東西寬為31米.在19米控制東西兩個立面山墻頂部和地面的距離,也就是在19:31之間控制其比例,與黃金分割比非常接近,給人一種優美無比的感受.還將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安裝到了神廟的墻壁上,雅典人民慶祝重大活動的畫面都用浮雕的形式被展現了出來.從門廊到南北兩面墻都有這個浮雕的身影,連為一體,繞行一周.一共有500多個雕刻任務,總長度超過了160米.全盛時期的希臘主要以帕特農神廟作為代表性的建筑.是希臘的國寶,在人類的藝術寶庫中,它也屬于一個璀璨明珠[3].2.2古羅馬建筑古代羅馬是著名的帝國國家,它橫貫亞非歐三大洲.其中,羅馬建筑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希臘建筑古典柱式和建筑技術的上的影響.廣場、凱旋門和紀功柱等建筑也較為常見.同時,浴場、劇場和圓形劇場也越來越華麗宏大.隨著時代的發展,羅馬建筑文化開始在歐洲其他地區和國家廣泛傳播,在歐洲的很多地區都能夠看到羅馬建筑文化的身影,地方情調和神采特色鮮明.總結來講,當時羅馬文化主要有這樣的特征:首先,教堂是羅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同古希臘的神殿藝術一般宗教信仰在那個時代非常強烈,所以,教堂被視為重要建筑類型也不足為奇,此外,教堂也是那時最有學問、設備最好、最富有的結機構.其次,先進的施工技術,拱頂是羅馬式建筑設計與建筑的重要出發點.再次,古希臘文明內的建筑風格在古羅馬建筑中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此外,也構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神”是古希臘建筑的中心,更多表現為精神上的寄托,而以人為中心則是古羅馬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出發點,注重享受物質生活與歌頌個人.維特魯威是古羅馬著名的建筑理論家,他主張建筑要堅持配置、均衡、適宜、經濟、規則的特征.在這一系列建筑原則和理論的指引下,我們就可以發掘出古羅馬建筑內崇高、和諧的特征.2.3拜占庭帝國建筑文化特征在這個時代的建筑,主要呈現出蒼穹頂、整個造型突顯中心,在獨立的柱子上把蒼穹頂支撐了起來,這種建筑結構彰顯出了色彩奪目、自由的文化底蘊和特征.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輝煌的代表,東正教也以此為核心教堂.極圣時期的拜占庭帝國也以此為紀念碑.
3歐洲建筑文化風格特征分析
3.1裝飾性特征總的來講,歐洲建筑富貴華麗,沉穩豁達,具有張揚的色彩,典雅的格調,鮮明的對比;勻稱的建筑群體,有條有序;按照自然共存,人和建筑共存的理念進行設計,和四周的景物交相呼應.造型也非常美觀,主張修建起大同小異的個體建筑,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不同,但是實際上卻很大的改變[12].例如單體建筑,盡管逐漸向程式化方向轉變,然而,因為其強烈的個性和鮮明的特色,展現出了濃郁的裝飾色彩特征,所以有效地將這些融合為一體,展現出來與眾不同的歐洲建筑特征.通過大量的實踐總結得知,有這樣幾個特點:①在整個歐洲建筑文化中包含著被形式化的雕塑,例如紀念碑墻壁、宮殿頂部和中心廣場等.②對建筑框架和建筑本身結構裝飾的優化.例如,將一些諸如門窗之類的功能性建筑物設置于建筑結構的墻壁、屋頂等部位.③添加點綴裝飾和襯托性的造型.例如,在建筑造型外層依附的立體化設計體系等.④華麗、灑脫、精美且浪漫色彩濃厚的圖案,也為歐洲建筑的外觀造型增添了一份姿色.例如,部分藝術畫廊壁以及教堂建筑內外墻壁的畫圖畫等.⑤不拘一格、色彩繽紛的色彩裝飾.在很多歐洲建筑中,都把古典建筑色彩和紫、紅、黃、橘紅、墨綠等顏色融為一體,給人以詩意與和理性的感受,有時也能夠將建筑結構本身的本色部位人為的保留下來.⑥在建筑整體造型中應用點、線、面、塊形體化的裝飾元素,構成了嚴密的裝飾效果.例如,很多主體性建筑要以陪襯性建筑進行裝飾和美化.上述所提及的這些因素有效地豐富了歐洲建筑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也為建筑結構本身創造出了活力、個性和不一樣的品位.總的來講,很多建筑結構情感表達與觀念都和建筑裝飾有著一定的聯系.歐洲人很多都是通過與具體造型內的應用功能相結合,將一些成就感突出的裝飾因素合理、精心的打造出來.將一些新視覺、新穎的建筑裝飾展現出來.3.2審美特性一個成功的事物,首先應該具備的就是極高的審美價值.作為成功建筑的典范,歐中建筑一定會著非常強的審美價值.在歐式建筑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即為個性化設計與情緒化設計[4].在個性設計中,很多歐洲的設計師通常喜歡利用色、圖像和形等設計元素完成聚集性設計.從而將欣賞者的品味和情趣調動起來,通過此調動觀賞者的聽覺、味覺、視覺和觸覺感,將一種特殊的場景營造出來,被一種特殊的范圍塑造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比較嚴謹、厚實的建筑造型情趣、雅致化,或高亢、或穩重、或幽默、或滑稽.對歐洲建筑進行細致分析,形式化與樣式化建筑時期設計的焦點,此外,這也屬于歐式建筑的形態審美和整體形狀的主要特征.歐洲設計人員通過這種特別的形式,將“符號化”的圖式結構創設了出來.進而不斷美化建筑結構.很多設計師通過抽象的幾何形態,將各種創意特別、形式多樣的建筑結構設計出來.令那些簡約、大氣的建筑造型變得更加有序豐富、直觀.很多歐洲建筑都體現了人們觀念和思想方面的延伸.除了色彩和形象之外,絕對不可以忽視其材質方面的應用.它不但能夠使人浮想聯翩,還會給人不同的美的感受.比如木質材料的溫暖、松軟,鋼鐵材料的冷峻與沉重,大理石材料的細膩與高貴等.種種跡象說明,材質由于表面肌理與性能的差異,由此可見,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建筑材質特征[5].
4結語
綜上所述,歐洲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歐洲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歷史.其中,建筑文化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歐洲建筑結構的特征能夠很好地映射出歐洲建筑文化的獨特一面.歐洲建筑文化在促進歐洲建筑發展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的,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歐洲建筑文化的特色開始向著世界的其他地方傳遞.但是,有效應用歐洲建筑文化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歐洲建筑文化的本質與內涵.對此,文章通過上文首先論述建筑文化的相關內涵,為充分研究這方面的內容做好了準備工作,其次,對歐洲幾個重要的建筑文化進行了闡述,給了一個研究的側重點,最后,對歐洲建筑的特有一面進行了分析,為更好地研究歐洲建筑文化做出了幫助.通過上文的分析與闡述,目的是為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提供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毅強,邱天.德系“建構”的地域學派版本———斯圖加特學派的教育、創作及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6(06):851-852.
〔2〕王其恒.318沿線藏民居風格的演變(瀘定至拉薩段)[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7(04):852-853.
〔3〕徐曉燕,陳浩淼,顧婷婷,陳愛春,劉紅云.城市建筑風格定位研中的理性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
〔4〕張成渝.中西遺產差異的文化背景思考———基于德爾德的《遺產及其文化邊界》[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4(3):34-40.
〔5〕梅青.解讀歐洲17-18世紀的中國風建筑———以德國“無憂宮”為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3):77-84.
作者:楊杰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
- 上一篇: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 下一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