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建筑文化之交融

時間:2022-03-11 08:52:54

導語:淺談中西建筑文化之交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中西建筑文化之交融

摘要:中國近代建筑史是一部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西方建筑文化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途徑對中國近代建筑產生影響。石庫門里弄住宅正是在中國近代新舊建筑交替之際產生的一種民居形式,它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標本。雖然它存在、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它給我們展現了特定的城市歷史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中國人是如何吸收外來文化并使之適應本民族的需要,并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本文以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為例,從平面布局、造型裝飾以及結構方式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中國近代社會中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現象。

關鍵詞: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中西建筑文化;交融

一、前言

早期西方建筑對中國近代建筑產生影響有三種渠道:教會傳教渠道、早期通商渠道以及民間傳播渠道。石庫門里弄民居就是在第三種傳播渠道下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上海英人居留地內。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占領上海縣城17個月,城廂內外及青浦、嘉定等地的豪紳富商都遷入英人居留地內,英國商人乘機建造大批木板房出租謀利。這種房屋有英商經營,首次采用了西方聯排住宅的建造方式,可以說是上海石庫門里弄民居的雛形。石庫門里弄民居是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為解決人口居住問題而建的一種類型的住宅,同時它能夠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從而使英商獲取最大的利益。短時間內地急速發展,并不能產生一種全新的建造模式,它只能將已有的、成熟的建筑模式和方法為骨架,輔以新的技術和手段來應對現實所面臨的多人口、高密度等問題。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南北在四馬路和漢口路之間,東西在云南中路與泥城浜(西藏中路)中間,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江南潯地產商劉景德相中了這塊地段,以高價買下,將舊房拆除,建成老式里弄房子,取名為會樂里(圖1)。所謂“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指的是“早期所造的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其結構大多為立帖式”。它是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為適應新的生活方式而吸收西方建筑的布局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風格。

二、平面布局

石庫門里弄民居按其所形成的道路結構形式及建筑布置特點,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干弄式、干支式、網格式、坊院式、自由式(圖2)。從圖1來看,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屬于網格式的布局方式。中國傳統的建筑群體布局方式講求以庭院為基本單元,向縱深方向發展。然而石庫門里弄民居的布局方式已經不再沿襲中國傳統建筑群體的庭院式組織形式,而更像是現代居住小區的組織布局方式。總體布局中開始注意布局緊湊和節約用地的要求,建筑單元不在強調嚴格對稱的平面布置和主次分明的體量對比,而是按照實際功能的要求來組織。弄堂不分主弄和支弄,縱橫十字交錯。它代替傳統的庭院成為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分隔空間,它既承擔著交通功能,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各種室外活動都是在弄堂里展開。建筑與建筑東西向并列排布,實際上就是西方的聯排式住宅模式。2就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下面稱會樂里民居)的單體建筑平面布局而言,我們不難發現它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印記,可以說是脫胎于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會樂里民居是典型的三間兩廂形式,大門位置設在房屋的中軸線上,門內有一個長方形天井,主屋的正中為客堂,客堂和天井同寬,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樓梯在客堂后面。各個房間都緊密相連,進深很大,通過小天井來采光和通風,類似三進的四合院平面只留下了后面的兩進空間。進一步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會樂里民居和四合院住宅在房間的布置上是一致的。會樂里的次間廂房對應著四合院的東西廂房,后廂房和灶間對應著后罩放,客堂對應著正房。然而面臨著現代生活功能的需要,實現土地效益的實際,商人謀取利益的欲望,會樂里民居不可能再像傳統的四合院一樣擁有富裕的內部空間環境。功能房間只能通過上下兩層來布置,所以新的功能區樓梯間也應運而生。四合院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禮”的體現,即所謂的“門堂之制”,門屋與堂屋分立,門屋的形制代表著主人的身份。但是對于20世紀初惜地如金的上海,這些都無法再實現,于是門屋被省略,只有一堵高高的圍墻,如同西方古典建筑一般,門與建筑主體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建筑主體的一個部件;院落也縮小成為一個天井。

三、造型裝飾

石庫門又稱墻門或儀門,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常常用在每進院落間的塞門墻上。會樂里民居的造型符合“建筑外觀比較簡樸,黑色蝴蝶瓦屋面,黑色石庫門,白粉墻,色調素雅,對比鮮明,頗具江南民居風韻”的總體特征(圖4)。外觀封閉,大門處高高的圍墻達到二層窗戶的窗低,將建筑內外完全分開。雖然僅從石庫門來看更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韻味,但是大面積的沿街窗戶,墻面上裝飾的壁柱,半圓形的拱券,券頂的拱心石,窗戶上三角形山花,西方古典柱式、柱頭,陽臺上的鐵藝欄桿,模仿巴洛克風格的曲線山墻,無一不展現出它的西方建筑文化的特點。而到了后期(20世紀20年代),石庫門建造以接近尾聲,簡化裝飾,有的石庫門甚至完全取消裝飾,只剩下光禿禿的鋼筋混凝土門框。4會樂里民居的外部造型與裝飾充分體現了中西建筑文化在同一個建筑上的融合,但是從早期會樂里民居的內部來看,它是濃厚的中國傳統樣式。落地長窗分隔室內外的空間,長窗的上半截做成格子窗,配有優美的幾何圖形;下半截鑲絳環板,做工精細,刻有中國傳統花飾。室內空間的分隔采用了傳統的飛罩,隔而不斷,飛罩上也配有不同形狀的傳統圖案,榻、椅的配置也一樣如此。這種傳統的木裝修給石庫門里弄民居增添了幾分典雅,幾分古樸。而后期則傳統的風格逐漸弱化,落地窗扇還有部分保留,飛罩等構件已經完全消失不見。

四、結構方式

會樂里民居的結構方式是傳統的穿斗式木構架結合外磚墻承重,主體承重結構還是木構架。雖不像中國傳統木建筑一樣結構與外墻完全獨立,但是會樂里民居也繼承了“墻倒屋不塌”這一顯著特征(圖5)。也就是說,建筑的隔斷墻可以隨意移動或取消,這對使用者來說是及其方便使用的。正因如此,客堂面向天井的一側就全部做成落地長窗,既是門,也是窗戶,夏天卸去,客堂與天井連成一體,又寬敞,又涼爽。石庫門里弄民居由于土地、利益等原因,不似四合院一樣有富裕的空間可以組織門、堂、廊來圍合空間。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一種體現。與西方建筑師相比,中國人總是感興趣用建筑來圍合空間,而西方建筑師卻一直關注在建筑內部劃分空間。5當然,也因為當時生活的需要,中國傳統的室內空間利用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室內空間的重新劃分比庭院的圍合顯得更為重要。從會樂里民居的平面圖上我們還無法看出其室內空間布置情況,然而根據王紹周、陳志敏對大量石庫門里弄民居的研究,我們可得到一些推比的結果。在里弄住宅中,居民結合使用的特點,用簡單而經濟的方式,把室內空間適當分隔成不同使用空間,把平時不便使用的空間部位盡可能地組織起來,爭取和擴大室內有效空間,以滿足日常復雜的使用要求。

五、結語

從平面布局、造型裝飾、空間結構三個方面的闡述,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建筑文化碰撞下產生的新建筑的特征,它既展現了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延續,也接受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改造,不拘泥與嚴格的形制,不追隨特定的風格,充分展現了民間工匠的“創造力”,這與中國建筑師設計的中國民族形式大相徑庭。上海會樂里石庫門里弄民居作為石庫門建筑的一個典型,它見證了中國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歷史,也是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楊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對中國近代建筑產生影響的三條渠道[J].華中建筑,2005,23:159.

[2]楊秉德.石庫門里弄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20-28.

[3]王紹周,陳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90-91.

[4]王紹周,陳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51-53.

[5]楊秉德.中國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36.

[6]格雷戈里•布拉肯著,孫閑,粟志敏,吳詠蓓譯.上海里弄房[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64.

作者:解舒潔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