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對文化景觀建筑的影響性軌跡
時間:2022-09-11 05:46:13
導語:民間故事對文化景觀建筑的影響性軌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間故事對池州文化景觀建筑符號形成的影響軌跡,是在實體藝術的社會作用中進行的不均衡時間傳播。文章研究了池州民間故事的傳播方式、傳播特點及其影響下的人文景觀建筑實例,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民間故事對池州文化景觀建筑形成的影響性軌跡。
關鍵詞:民間故事;池州文化景觀;影響性軌跡
《易經》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至上,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天下[1]”。建筑是靜態的容器,透過建筑實體可直觀地了解一個城市的制度和文化。由汪靚所撰寫的論文《徽州民間傳說研究》[2],以及程夢稷撰寫的《在地化的“非遺”話語—民間文獻與民間傳說的在地化研究》[3],較好地說明了國內關注研究民間故事文化及其對其他領域的影響性。文章通過研究民間故事的發展方式和傳播特點,總結其對池州建筑符號體系的影響范圍和反射區域。民間故事是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通過一定的民眾內在世界折射出建筑外在世界,并使其構成一定的建筑母語符號體系。池州地方建筑在形成地域特色語言時,民間故事在其發展成形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作用性和時續性。除此之外,民間故事本身的傳播特點對池州建筑符號體系形成的影響,也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所轉化形成交叉式發展的軌跡。
1池州民間故事的傳播方式及特點
1.1傳播方式池州地域資源豐富,本土文化的傳播除了書院、鄉會、家族傳授等較為正統的傳播方式,民俗文化中簡易民俗事件記載及祭祀等藝術行為載體記錄的民間故事,通常運用較為直觀簡易的理解方式進行傳播,口述和故事小冊是最為常見的傳播方式。1.2傳播特點池州民間故事由于受到民眾的農耕、侍茶和佛事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為了起到一定的社會作用,故事的創造類型和內容常圍繞“牧童遙指杏花村”、昭明太子、秀山傳說等精神世界進行構架。由于民間故事本身受眾群體類型的特點—民眾文化水平不均衡性和年齡段跨度大,其傳播具有四個特點。第一,多樣性。在時間的傳承過程中,民眾理解的不統一,或者口述過程中內容的刪減和更替導致多版本的多樣性。第二,不均衡性。千百年來池州地域版圖不斷變化,使得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地域的不均衡性。第三,傳播時間長短。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因為朝代更替及民眾觀念轉變的因素,會出現時間的間斷,而導致有的民間故事傳播時間較長,有的民間故事傳播時間較短。第四,傳播強弱。不同時期的民眾對故事內容會不間斷地進行細節添減。美好生活和堅毅品格的故事傳播數量較大,其他封建思想的民間故事傳播效果較弱。
2民間故事對池州人文景觀建筑形成的影響性軌跡
2.1影響建筑的生產類型。(1)佛教類。九華圣境—北大門景區、大銅像景區、九華街景區等。(2)文化旅游類。杏花村景區、古城名勝區、堯舜勝境地等。譽為“堯舜之鄉”的東至縣,境內有座秀麗的歷山,流傳著美麗的故事?!八锤麣v山”至今尚有堯舜望江臺、堯舜祠遺址,山下有舜封橋。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一生不為五斗米折腰,晚年隱居東至縣讀書種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留下了“菊圃”“菊臺”等勝跡。詩仙李白曾三上九華,五到秋浦,他贊九華山“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等。(3)博物館和祠堂類,秀山門博物館、池州博物館等。千百年來,池州人心中有“御災捍患”的保護神—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文學家蕭統,生平著作《昭明文選》,逝后池州人在秀山建其衣冠冢,并將隱山寺擴建,改名“文選樓”。“文選樓”歷經數代擴建和修改后,現有祖廟和西廟,在其旁有雕刻的《文選》。2.2符號體系形成的二維性影響。民間故事對池州建筑符號體系有二維性影響。單一空間的短期時續性內,在一定的時間階段進行傳播,產生連貫的不間斷和不均衡的二維性影響。“牧童遙指杏花村”、昭明太子、秀山傳說等民間故事作為池州民眾的內在世界,折射在杏花村、秀山墻圍建筑、佛殿等建筑符號體系上,構成了有意味的文化元素。通過實體藝術的社會作用進行短期的時間傳播,達到并形成的藝術形態的語言體系,是意識形態構成物化的結果。這些基于民間故事的建筑作為審美對象,實現了外在世界展示內在世界。在短期的時間內,由于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和不均衡性,導致建筑符號體系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直觀且清晰的裝飾符號,如杏花、蓮紋及昭明太子身著姿態等。2.3空間影響的三維性。池州民間故事對當地建筑母語的影響性軌跡不只是二維層面的影響,最重要的因素是三維時間的次第影響,因為人口相傳的最大特性有時間長短和傳播強弱。時間與人的生命過程相結合就是歷史,空間與人類生命場地相結合就是地域,把建筑視為與時間、空間有關,是經由人的生命的認知,把歷史的要素與地域的要素并合起來,就使建筑形成的母語力量。
3結論
綜上,民眾的社會作用,使得建筑符號體系通過空間三維性的擴展,提煉并形成一定的可供傳承的建筑文化母語。從宏觀的角度透視民間故事的人口相傳,及其對池州建筑母語影響的不斷影響,它的過程是不均衡而有延長性的。池州建筑不僅是單純的形式問題,其形式與空間更反映了池州地區的文化傳統。當回到池州地域建筑與民眾生活生產歷史問題時,民間故事中的民眾信仰與空間形式成了地域特色,是歷史積累的關鍵。池州人的生活圍繞著農耕及侍茶,地方建筑符號的形成是池州民眾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的重要轉化物。作為一個千載詩人地,民間故事的傳序,較好地講述了詩詞文化、佛教文化及民俗風情作為池州建筑母語的具象特征。民間故事對池州地方建筑符號產生的一定影響,使建筑裝飾符號發生并產生變化,是構成池州建筑語言體系的重要文化因素。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楊茳善.中國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汪靚.徽州民間傳說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
[3]程夢稷,葉濤.在地化的“非遺”話語:《民間文獻與民間傳說的在地化研究》問答、評議與討論[J].民族藝術,2016(4):114-118.
作者:陳璐 單位:池州學院藝術與教育學院
- 上一篇: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傳承
- 下一篇:自主管理模式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