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建筑外環境景觀塑造原則
時間:2022-09-01 11:36:12
導語:當代文化建筑外環境景觀塑造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建筑是體現一個地區人文元素的主要媒介,如果能夠為文化建筑外環境塑造優質的景觀,不僅能提升地區的人文內涵,同時能改善民眾的生活質量。為此本文歸納出文化建筑外環境的景觀塑造原則,并結合南安市市民中心公共建筑室外工程設計作簡要討論,以期為閩南地區當代文化建筑外環境的景觀優質塑造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文化建筑;外環境;景觀塑造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城市人群對具備自然氣息、景觀優美的居住環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一般而言,城區的景觀主體為建筑主體的衍生,其建設目的是為了給市民創造和諧一致的公共活動場所。優質的景觀塑造不但能美化居住環境,還能滿足群眾的精神需要,體現地區的人文元素和文化特征,因此,要重點掌握建筑外環境的景觀塑造要點,了解為市民打造優美居住環境的方法與路徑。
一、閩南傳統建筑的文化背景
閩南地區的建筑文化以紅磚文化最為知名,閩南語中將傳統建筑稱之為“紅磚古厝”,“厝”即是房屋之意。閩南地區的古建筑有非常強烈的暖色元素,由于大量使用紅磚建筑材料,閩南地區的建筑色彩非常明亮,空間層次也十分明確。之所以閩南地區的紅磚文化如此突出,和閩南地區的地域環境有很大聯系。閩南地區的粘土中含有較高的三氧化二鐵成分,這使得閩南黏土在燒制成磚塊后,磚塊顏色多呈現為紅色或者橘紅色。閩南的傳統建筑以這些當地燒制的紅磚為主要材料,紅磚厝也由此成為閩南傳統建筑的知名文化符號。閩南的紅磚厝以“出磚入石”為主要特點,在建造過程中將紅色清水磚和白色花崗巖以混合堆砌方式聚合在一起,這使得閩南傳統建筑色彩會被賦予一種變化程度高且色彩搭配十分和諧的新奇視覺效果。閩南紅磚厝常使用清水墻勾縫作為處理外墻的辦法,這種辦法可以讓外墻的線條和色彩被進一步放大,也使閩南紅磚厝的暖色調風格更為統一,如燕尾檐和水車堵等,便是閩南傳統建筑“出磚入石”技藝的集大成者,很好體現了閩南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和技藝特點。
二、文化建筑外環境景觀塑造原則
1.文化性原則
在設計外環境景觀時,需要注意景觀設計是否能夠彰顯閩南地區的特色文化。在設計過程中,要以“運用外環境景觀更好襯托出文化建筑的本土文化特色”為目的,利用外環境景觀提升建筑的文化價值,起到鞏固文化內涵、潤色文化符號、宣傳文化品牌的作用[1]。
2.人本性原則
因為文化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其服務的人群也變得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兼顧到不同的社會組成、不同職業、身體狀況、年齡段等存在差異人群本身的實際需求,然后進行多角度、綜合化的人性化設計,這樣就可以讓人們在建筑外環境之中獲取多樣的、便捷的、愉悅的、舒適的體驗。
3.系統性原則
景觀的設計需要貼合閩南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建筑互相搭配,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符號。故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從文化建筑整體的文化意義表達角度出發,基于文化建筑所傳遞的文化含義,文化建筑具備的文化價值來系統性設計景觀,讓景觀能在風格、色彩和文化主題上和文化建筑保持一致性。
三、南安市市民中心公共建筑室外工程設計
1.項目概況
項目公園場地南北長約440m,東西寬約465m,規劃用地面積約為13.7萬m2。該項目在上位規劃中為文化設施用地和公園綠地,是市民中心項目片區的核心,旨在為市民打造一個休憩、娛樂的場所。
2.景觀設計理念
設計主題以“海上絲綢之路”和“生態健康之路”為紐帶,串聯“源遠流長”“昭如日星”“文娛主題”“春風化雨”“薪盡火傳”“蒼翠福山”,共同展示南安市的發展歷程,四大主題區相對應博物館與城鄉規劃服務中心、科技館、工人文化宮、圖書館,作為其功能的“延伸”,以不同的形式體現相應內容,起到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形象氣質之作用,努力打造市民中心的中心名片。并且賦予了休閑娛樂、康體運動、科普教育等文化活動職能,以此來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努力打造集文化傳承、生態涵養、人性化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建筑外環境。
3.總體規劃與設計
在設計市民中心室外景觀的過程中,對建筑外環境所處的場地情況進行分析,進一步完成建筑外環境的總體設計布局[2]。具體設計時,主要采用以形式多樣的綠地形式構造景觀,一方面是為了讓景觀空間環境更加豐富,另外一方面,可為生物提供集田園、林地、濱水、濕地等多樣性功能于一身的生態環境,可有效保障建筑外環境的生態平衡性、多樣性;為了能夠塑造建筑外環境的形象以及突出文化建筑的特色,場地還設計了文化橋、文化廣場等活動空間,可以為廣大民眾提供多類活動的承載空間[3]。
4.景觀設計策略
(1)兼容并包的整體規劃市民中心室外景觀的設計以兼容并包的整體規劃為策略之一,將主體建筑與地形結合,采取公園化、景觀化的場所營造構思,以呈現綠色、開放、靈動為建筑姿態的主要設計理念,依據主體建筑與環境形成統一整體的“相互滲透”設計思路,通過延續與重塑建筑文脈的手法,實現“商業活動”、“公共服務”、“自然山水”的三元融合,達成兼容并包的景觀營造,具體內容包括:①建筑形態的延續與重塑。主體建筑平面形態為環形,室外景觀的設計延續“環形”平面形式,形成“內庭環—建筑環—廣場環—水系環—步道環”的五環總體平面形態,并在局部邊線與景觀節點的設計中進行形態的強化與重塑;②建筑色彩的延續與重塑。建筑的主要色彩為磚紅色系,在景觀的色彩設計中,延續了磚紅色系作為主要色彩,并搭配灰色系共同組成為景觀主題色彩。在建筑外圍廣場的鋪裝設計中,主要使用灰色系的搭配為主要色彩,在內庭的鋪裝設計中,則大量運用了磚紅色系作為主要色彩,搭配少量灰色系,與外圍廣場的鋪裝色系形成呼應;③建筑文化符號的延續與重塑。建筑以閩南古民居為文化符號,采用了紅磚作為外觀形式,并通過屋頂的起翹,形式古厝燕尾脊的屋頂文化。紅磚元素通過浮雕景墻的材質等方面得到延續與重塑,古厝燕尾脊的元素則在科普景觀小品節點處表達,平面形式相連且錯落,猶如起翹的古厝燕尾脊。(2)延續在地文化的場所營造通過對閩南在地文化的分析歸納,主要提取出4類設計元素,分別為歷史文化元素、海絲之路元素、非遺傳統元素、城市特征元素。歷史文化元素提取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代表經歷,通過浮雕景墻為載體,描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事件,用畫面形式展現閩南地區的著名人物事例。海絲之路元素提取“絲綢”為設計元素,設計海絲文化橋,寓意海絲之路作為場地中各類人文元與設計主題融合過程中所起的紐帶作用;提取海浪元素設計張拉膜景觀構筑,結合夜景燈光的設計,讓游客宛若置身海洋,再現古代海絲之路;提取珍珠元素,設計臺地讀書會節點景觀小品,結合夜景與景觀水面,形成“海上明珠”的奇特景色,寓意項目建成后能夠成為閩南的“明珠珍寶”等。非遺傳統元素提取國家級閩南蔡氏古民居營造技藝,設計文化景墻,再現閩南地區的古韻風華;提取國家級英都拔拔燈元素,設計內庭濱水木棧道的夜景照明,蜿蜒的棧道結合燈帶猶如拔拔燈的燈陣長龍;提取竹編元素與錫雕元素等設計景觀小品、景觀休閑設施等。城市特征元素提取龍眼之鄉的龍眼元素、市樹的柳樹元素,作為綠化種植設計中的重要綠植;提取柳葉元素設計藝術廊架等。(3)人性化的開敞空間設計針對市民中心的建筑特性以及周邊環境考慮其受眾,以本地市民為主,其中老年人與兒童居多,少量外地游客。項目利用行道樹將綠地與道路隔開,對內運用硬質廣場與水面形成相對開闊的空間,創造更多的活動場所。通過布置互動性較強的娛樂設施和觀景休閑設施,滿足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景觀的建筑功能設計上充分利用現場現有高差,設計疊水景觀,提升水景的多樣性,并設置觀景棧道,提供不同賞景視角及自然教育的休閑平臺,同時設計臺地觀景臺,并設置藝術廊架、休閑座椅、名人景墻等,打造一個賞、學、憩、游一體多功能觀景臺,為大眾創造更多的活動場所。通過布置互動性較強的娛樂設施和觀景休閑設施,滿足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有針對性為其提供人性化開敞空間,供人們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使其能夠獲得更好的體驗,可為建筑外環境注入更多的活力[4]。(4)雨水調節策略利用綠地、花園、植草磚、透水性鋪裝等“海綿體”配套設施作為雨水調節的主體,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依托雨水管理網絡系統,促進建筑外環境內部的雨水實現自然循環以及自發調節的目標,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5]。雨水收集采用屋頂綠化收集雨水模式,建筑外環境內部的廣場以及主要道路均采用透水鋪裝,將雨水快速排走以及匯集,并對地下水進行有效補充,借助生物滯留地將水排到濕地以及中心水體,對活水進行過濾凈化。通過屋頂與地表徑流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借助浮島以及生態草溝對水質進行改善,將雨水儲備到蓄水池,以備不時之需。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得以穩步提升,大眾對文化建筑的功能設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化建筑外環境景觀設計中,設計者要遵循設計主題和設計理念,在保留文化建筑文化價值的同時,提升建筑的人文性。借助景觀延伸設計,讓文化建筑成為城市名片,為城市的文化宣傳提供更有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章華立.淺析園林景觀設計與園林植物保護[J].生態環境與保護,2021,3(11):1-2.
[2]許艷.建筑景觀設計中的傳統文化元素[J].藝海,2020(04):80-81.
[3]韓貴紅,周治成.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與環境塑造研究——以鄭州萬科美景魅力之城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No.831(01):36-39.
[4]賀喜源.淺析現代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創新運用—以阜陽岳家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風景名勝,2020(1):0205-0206.
[5]黃文龍.小型城市景觀風貌塑造的幾點思考——以南安市主城區為例[J].綠色環保建材,2020,No.166(12):85-86+89.
作者:周江龍 單位: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一篇:農業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 下一篇:農村水利建設質量與安全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