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建筑文化特征研究
時間:2022-01-03 15:28:55
導語:某村建筑文化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福建省霞浦縣的半月里畬族聚居村作為畬族單一同姓近親相聚在一起的傳統村落,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家族村落格局,其人文歷史與民俗風情極具特色,特有的建筑文化值得分析與研究,以便為村落保護提供資料與文獻支持。通過探析福建省霞浦縣的半月里畬族聚居村的社會文化表征與村落布局,分析村中建筑的平面特征、空間布局、建筑結構技術、建筑藝術特色等,以保護與傳承畬族建筑文化。
關鍵詞:畬族聚居村;半月里;建筑文化;建筑特征
半月里村,舊稱“半路里村”,是福建省著名的畬族聚居村落,2007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半月里村位于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東北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保留著獨特的畬族古建筑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豐富的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半月里村“枕山、環水、面屏”,背靠青山,龍清溪蜿蜒從村前流過,村內的街巷基本以民居為中心自然形成,主干道路與村內小巷相互交錯,形成村內縱橫交互的道路體系。同時,該村保留了較完整的畬族特有的民俗風情,反映了當地人文內涵與地方特色。半月里村目前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溪宮(圖1),一座雷氏宗祠和十座保存較好的民居,是研究閩北地區畬族古建筑的藝術寶庫。
一、半月里的社會文化表征
(一)祖先敬仰
在半月里村尚留有雷氏畬族祭祖用的祖圖、龍杖、香亭等祭祀用具,而且半月里村就是以體現祖先崇拜意識的宗祠為中心展開布局的,宗祠中供奉著半月里先祖、始祖的牌位,普通人家還保留著供奉祖先靈位的神龕。雷氏宗祠內流傳下來的雷氏族譜,反映出畬族人的祖先崇拜意識。
(二)名人輩出
現在村內雷氏宗祠旁半傾圮的古建筑原先是雷氏族人的學堂,延請名儒教學培養族中子弟基本在學堂中進行,該建筑見證著半月里對儒學的尊崇與對功名的向往。無獨有偶,雷世儒宅附近還專門建有一座書樓,供本家子弟攻讀詩書。正是在這種環境影響下,半月里村一共出過文、武秀才共五名,分別是雷世儒、雷步緣、雷步武、雷加潤、雷加上,這在畬族聚居村中頗為罕見。
二、半月里布局特征
半月里村坐西北朝東南,龍清溪蜿蜒地從村前流過,寬廣的山野作為明堂與龍清溪相望,山野背后是綿延的小山,兩側分別被小山包圍,形成前抱的形式,符合古代“風水”原理,遵循后倚靠山、流水前淌、側有護山、遠有山峰、選址寬敞、水口緊縮的原則。雷氏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遷入半月里村,在山坡的高處興建雷氏民居、雷氏祠堂,在龍清溪畔建龍溪宮,后來雷氏后人就以宗祠為中心,開始沿著山麓往下發展。在乾隆嘉慶年間,雷氏后人圍起了堡墻以護衛家宅的安全,如今村內還依舊保留了一段昔日的堡墻(圖2)與城門。這種村落格局很好地體現了宗族血緣聚居特性,使得村內村外的空間格局界定明晰。隨著雷氏后裔的繁衍壯大,堡墻內已經不能滿足族人發展的需求。當前,現存質量較好的民居有雷世儒宅、雷位進宅。在堡墻內的建筑基本由于年久失修,無人居住,漸漸破敗。現在,縣級公路沿溪穿村而過,村內的主要交通途徑是公路,后期建造的民居也沿著公路北側布局。村內主干道寬約4米,巷道寬度約為2米,均用鵝卵石鋪設,既美觀又耐用,保留基本完整,僅局部路段有所損毀。街巷剖斷面原為一路一渠,水渠流過各家各戶門前,形成水街空間格局。現水渠局部路段堵塞、干涸,但其街巷空間格局依然留存。因此從半月里村的發展過程來看,公共街巷空間是既圍繞宗族血緣,又重地形發展的形式。
三、建筑特色
(一)平面布局特色
半月里村現存多種傳統建筑,主要有宮廟、宗祠、民居、橋梁、陵墓等,其中以民居建筑數量居多,因此下文主要探析半月里的民居建筑。該地民居建筑平面布局與霞浦、福安等寧德周邊地區的建筑布局類似:第一,平面布局基礎單元模式多為三合院、四合院,建筑基本上都是坐西北朝東南,主入口設置在東側面,這是雷氏祖先根據當地風水考慮定下的形制,將入宅的大門放置在左廂房,轉折入戶。三合院天井前設照壁(圖3),四合院則建造外檐廊。體量較大的民居的面闊一般是五開間,為“一明四暗”布局,小體量的則為三開間,兩側廂房,后廳加建一個狹長的小天井,以便于通風采光。單體民居依山而建,因而進深多以一進、二進為主;面闊較長、體量大的民居一般加蓋側屋或側廊。村內還有一種簡單的民居形制,平面布局“一明兩暗”,不設天井,一般用于后期建造的小型民居。第二,空間主軸對稱分布,次軸不對稱,整體布局靈活。半月里民居一般依山而建,每棟建筑根據地形延展出空間布局,房間主軸對稱布局,并在一條縱向的主軸線上延伸出一系列重要活動空間,比如門廳、正廳等。在地形許可的情況下,主軸兩側靈活布置房間,使得平面布局整體不規則卻主次分明。第三,單體建筑均圍繞天井展開,但中心是廳堂。半月里民居以天井為核心空間,圍繞其布置主屋、廂房、門廳。但是天井在整個空間序列中顯得相對較小,這與當地日照強度有關。廳堂的進深一般偏大,出檐深遠,外設檐廊,這樣避免了陽光直射入內。廳堂前后各設天井,因此廳堂既能遮陽避雨,又有良好的通風條件,成為人們交流活動的主要空間,也是整個建筑的核心空間。第四,民居一層有敞亮空間,內設一至二層夾層。半月里村地狹人多,所以樓房較多。一進為一層門廳,后設天井,挨著一至三層主樓,左右側配以兩廂房。主樓一層廳堂空間高敞明亮,一般作為家族舉辦重大儀式的場所,兩側的房間作為臥室,二至三層基本上是夾層,比較低矮,一般用于存放糧食、茶葉等物品。子孫按輩分分房居住,整個家族在居住空間內體現了親密無間、長幼有序的關系。
(二)建筑技術特征
半月里村地處東南涼濕之地,多溫暖少嚴寒,既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又受山地氣候的影響,夏季臺風季節時多風多雨。在這種氣候條件影響下,當地民居內部以木結構為主要承重結構,外圍圍合的墻體只起圍護作用,不起承重作用,因而“墻倒屋不塌”。半月里民居的木構架主要采用抬梁、穿斗結合的做法,起承重作用的梁架為穿斗式,不承重或者承重較輕的次要矮柱采用抬梁式,二者結合,既獲得了較大的空間,也節省了用材。外墻則使用青磚空斗墻,將其造型處理為馬鞍形封火山墻,形成優美的天際輪廓線。
(三)建筑藝術特色
半月里民居屋頂多采用懸山式,出檐深遠,在樓房分層處設有腰檐,從側面來看,錯落有致,有較為豐富的層次感,是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此外也有使用硬山頂,但不論何種形式,其外圍都圍以封火墻,以馬鞍的造型為主。相對閩南地區而言,半月里民居細部裝飾處理一般,并沒有華麗絢爛的手法,而是以簡易平實的木雕、灰塑和彩畫為主,較少采用磚雕和石雕。半月里民居建筑的木構架較為簡易,少有雕飾,多采用鏤雕手法雕飾于窗戶、雀替、梁架等部位。木雕題材豐富,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題材,如窗扇部位多采用鳥雀、植物等。其中龍溪宮戲臺藻井和雷氏宗祠的木構梁架雕飾得最為精致。彩畫一般不單獨使用,多與灰塑一起,用于門樓、封火墻的墀頭、門楣、照壁等部位。雷氏宗祠的彩畫尤為精彩,彩畫多出現于裙板與神龕處。灰塑同樣出現于封火墻的墀頭、照壁等部位,手法多用淺浮雕,少數為圓雕,多以動植物和詩詞書畫為題材,也有歷史典故等,如福祿雙喜、五福臨門等題材。建筑細部技法多樣,使得整棟建筑絢麗多彩。
四、結語
半月里村落規模雖不大,與漢族的大聚落相比,甚至可以說是彈丸之地,但它是單姓小聚居的畬族村,保留了較完整的村落格局,其建筑形制多元,建筑類型豐富,建筑技藝精湛,還較完整地保存了畬族特有的民俗風情。在畬族聚居村中是頗為難得的,亟待保護與傳承,其蘊含的地域文化與建筑特點也值得探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戴志堅.閩海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趙曉櫻
- 上一篇:不動產登記業務檔案數字化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茶葉企業會計管理信息化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