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時間:2022-08-12 11:18:33

導語: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摘要:隨著十三五交通強國和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軌交通行業亟待大量具備專業知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高職院校城軌運營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參差不齊,水平總體偏低,無法滿足就業市場需求。因此,城軌運營專業英語教學必須改變教學方式與考核模式,完善行業英語教材,注重傳授跨文化知識。培養專業化跨學科師資隊伍,提高學生職場跨文化交際能力,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高職;行業英語;城軌運營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

城市軌道交通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交通強國的重要支撐,當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處于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堅持世界眼光、中國特色的戰略思維,實現城軌交通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實現交通強國的崛起。“十三五”的5年間,中國內地城軌交通新增運營線路長度總計達4360km,年均新開運營線路872km,5年新增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超過“十三五”前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的累計總和(侯秀芳,2021)。近些年,城市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邁入快速建設時期,為了滿足行業服務需求亟待大量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城軌運營專業畢業生跨文化服務意識欠缺、能力不足,在數量與質量上難以滿足就業市場需求。這種供需不符的矛盾對高職院校城軌運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和新標準。各人才培養單位有必要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跨文化服務綜合能力,為城軌交通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1.高職城軌運營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

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語言學家海姆斯的《論交際能力》中,他認為跨文化交際包含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Hymes,1972)。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際雙方可以清楚理解對方語言的含義及文化國情并開展有效交流的能力。具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指的就是通過不同的言語訓練活動使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會不同角色的情感、態度和心理,使自己的語言輸出符合交際情境,保證語言交流是恰當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等同于口語交際能力,是文化儲備與口語應用能力的融合。為了科學地評價高職院校城軌運營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本校城軌運營專業大二學生進行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計發放電子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3份,問卷有效率為97.7%,量表整體信度系數檢測為0.924。問卷設計的理論依據來源于陳國明教授的跨文化意識、敏感度、效能感的量表及威廉.斯塔羅斯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三維度模型理論。問卷分為三個環節共計72題,其中反向題型30題目,分別測試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與意識、情感與敏感性及行為實踐。研究使用SPSS22.0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調查結果如下:第一,跨文化意識測評。跨文化意識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具有的感覺敏銳性、理解科學性和處理自覺性(畢繼萬,1991)。跨文化意識的高低決定學生能否正確理解和處理不同文化。將跨文化意識量表得分表分值換算成百分制,發現高職城軌運營專業學生得分均值為64.5,標準差為11.4。說明高職學生跨文化意識總體水平為中等偏下,學生跨文化意識差異性較小,對不同文化的認知情況較差。第二,跨文化敏感度測評。跨文化敏感是指人激發自己理解、欣賞并且接受文化差異的主觀意愿(Chen&Starosta,1997)。本部分問卷采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問卷問題分為差異認同、交際專注度、交際參與度、交際愉悅感與交際信心五個層面。學生百分制得分均值為81.6,標準差10.09。數據表明高職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為中等偏上,能夠主動欣賞接受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第三,跨文化效能感測評。分析數據發現學生跨文化效能感得分均值低于跨文化意識與敏感度,均值僅為61.3。跨文化效能感包含的六個方面數據中僅“尊重對方”分值較高,身份維護和訊息技巧分值高于60分,行為彈性、互動管理和互動放松低于60分。數據表明高職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溝通能力較差,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弱。

2.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困境的原因

高職學生英語整體水平不高,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我校城軌專業54%的生源通過分類招生考試入學,剩余46%是高考生源。一些學生在高中或者中職階段對英語缺乏重視,語言基礎相對較差。該專業大一年級學生英語A級英語B級首考通過率為68%。總體來說,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跨文化認知較低,但對淺層次的跨文化知識較感興趣。學生語言基礎薄弱,學習存在客觀知識障礙,學生跨文化認知和心理調適能力有待提升。同時,城市軌道交通實用英語涉及較多的行業術語,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缺乏具有跨學科知識儲備的專業教師。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首要問題是培養具備國際化跨學科學術英語能力的教師(劉雨蓓,2014)。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必須依賴具備跨學科知識的大學英語教師。目前,高職行業英語教學師資主要來自公共英語教學部門。這些教師缺乏所授學科專業知識或對專業領域知識理解不深,導致行業英語教學被簡化成“行業基礎知識英譯教學”,這種簡單的加法式“行業知識+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是行業英語教學的普遍弊端。行業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兩個學科知識的融合。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英語教材普遍忽視跨文化知識。目前使用范圍較廣的城軌行業教材有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城市軌道交通客戶服務英語》、“十三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城市軌道交通專業英語》、外研社創新職業教育系列《城市軌道交通實用英語》等。研究對比發現主流城軌行業英語教材中跨文化知識涉及較少,沒有設置專門的跨文化知識模塊。其中,僅徐勝南主編的《城市軌道交通客戶服務英語》設置一個章節介紹多彩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英語教材中跨文化知識的缺位實際上是跨文化教育理念長期忽視的結果。教材在教學中起著綱領性作用,沒有教材的規范與指引,行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知識的教授亦無章可循。行業英語課程考核評價模式不合理。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考核方式較單一,只重視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忽視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能力的提高,背離語言學習的本質(史潔,2013)。這種終結性考核期末考試占比分值較大,長期不合理的考核模式必然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我校2019級和2020級軌道交通學院各專業期末行業英語考試考核為例,考試形式以考查為主,平時成績占比40%,卷面成績占比60%。我校和其他同類高職院校一樣,行業英語不考核英語聽說能力。學生訪談過程中提到日常口語小組活動由于缺乏科學評分標準、反饋不充分等原因,自己參與意愿并不強烈。

3.培養高職城軌運營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

突破城軌運營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整體偏低的瓶頸亟待對癥下藥。首先,第一學年著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語言基礎能力。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能力不高的現狀限制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語言基礎夯實階段,第二階段為行業英語強化學習階段,第三階段為實操演練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就是要在第一學年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確保90%的學生通過英語A、B級。教學模式以語言學習為主并結合具體的教學環節傳授跨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文化語境下服務的差異性。例如,在學習語言點時穿插介紹合肥軌道的地方文化元素。合肥軌道站點命名背后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公園、秋浦河路、大東門、海棠、三里庵等站名實際都是對合肥老地方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修建的園林。包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不附權貴,敢于為老百姓主持公道,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大東門是合肥歷史上七座古城門之一,盡管城樓已不復存在,大東門這一地名始終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夏磊,2018);三里庵建于唐代,與蓮花庵為姐妹庵,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開門,供人祈福。其次,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化解困境的關鍵之一,必須要培養具備城軌專業知識和英語專業知識的跨學科教師,依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現中外師生交流學習。受制于科研管理與評價體系、學科差異與學科利益競爭、缺乏跨學科平臺支撐、院系組織構架等因素,高校教師跨學科交往舉步維艱(于汝霜,2015)。跨學科師資的培養首先讓教學回歸應有地位。“數量科研”和“職稱科研”的指揮棒讓高校教師疲于重復性低水平研究,教學的忽視讓本就困難重重的跨學科交往停滯不前。培養跨學科教師必須讓教學回歸應有地位,對成果的考核評價要均衡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比重。同時,高校相關部門應該給予跨學科平臺科研配套支持,組織跨學科合作和專業課程再培訓,讓教師自由參與跨學科再教育項目。高校人事和繼續教育部門配合考核認定,確保教師參加跨學科團隊沒有后顧之憂。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不僅需要高校的支持還需要外部條件的輔助,借助校企合作項目,將跨學科學習與生產和社會服務相結合。讓城軌專業英語教師不僅具備城軌專業理論知識,還有豐富的城軌運營實操能力。再次,完善行業英語教材,搭建云平臺豐富行業英語學習資源,注入合肥軌道交通地方文化特色,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跨文化知識,開闊國際視野。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教材編寫欠缺中國元素、沒有中國魂是大學教材建設存在的基本問題之一(孫立會,2020)。行業英語的突出問題是缺乏跨文化知識模塊,學生跨文化知識學習的主要來源是教師課堂即興拓展,存在較大的隨機性。目前主流城軌運營專業英語教材中跨文化知識內容極少,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多樣性。城軌運營專業英語教材應該設立跨文化知識拓展模塊,內容應該與章節承接。跨文化知識模塊不僅是跨文化知識的學習,跨文交際能力的提升,還是課程思政的要求,是學生樹立正確意識形態基礎。跨文化知識模塊不僅要有整體性還要突出局部特色。例如,結合合肥城軌交通中的合肥本土文化特色,賦予教材地方文化元素。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選取“包拯卡通形象”“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為主題,設計兩列主題列車,一列以包拯卡通形象為主題元素,加上“合肥,我是霸氣的”“廉政,我是認真的”“違規,我是必究的”等宣傳標語,以全新的活潑形象詮釋廉政文化。1號線全系列車車身紅白相間的兩條彩帶象征合肥的母親河———南北淝河。另一列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為主題,講述“合肥的那些館,那些事,那些校,那些人,那些山,那些水”,從六個維度介紹合肥的特色,讓每一位置身主題列車的乘客都能感受到合肥獨有的文化魅力。合肥軌道交通地方元素資源豐富,可開發空間大,在教材中注入地方文化特色,賦予教材文化魅力,讓合肥軌道文化實現“內”“外”兼修。最后,調整行業英語考核模式,結合信息化平臺推行全過程考核,提高實操實訓分值占比。長期以來行業英語課程考核模式與綜合英語考核模式基本沒有差異,重期末輕過程,考核形式單一,考核指向性不明確,結果不具評價性。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重構課程考核模式,建立過程性考核與實戰檢驗相結合的科學評價模式。基于超星平臺、學習強國平臺搭建城軌運營專業英語學習平臺,全過程記錄學生學習歷程。平臺具有海量專業音視頻資源,通過積分獎勵手段鼓勵學生打卡學習贏取積分。設置挑戰環節、動態分享評論等措施提高語言文化學習的趣味性。過程化考核主要考察簽到、課堂討論、搶答、任務得分、即興演講、小組模擬、課堂筆記等內容,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量化,作為終期考核成績重要依據。重視跨文化知識儲備考試,建立標準化線上考核體系。提高主觀題及口語考試占比,能更好地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實際操練能力的考核(張玉青,2011)。借鑒大學英語四六級口語機考模式,增加遠程面試環節,實戰檢測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離不開實踐的檢測,借助校企合作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實操實訓,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完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考核。

4.結語

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對高校培養城軌行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職城軌運營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結合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從業規范與崗位要求,從教師、學生及企業多個維度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開展專業課教育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強化跨文化服務意識,實現城軌行業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式發展,為社會輸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ChenGM&StarostaWJ.AReviewoftheConceptofInterculturalSensitivity[J].HumanCommunication,1997,1(1):1-16.

[2]Hymes.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M].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曹陽.中學俄語課堂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4]畢繼萬.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1(5):72-76.

[5]侯秀芳.2020年中國內地城軌交通線路概況[J].都市快軌交通,2021,34(1):12-17.

[6]劉雨蓓.大學英語教師跨學科學術轉型發展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39-40.

[7]芮燕清.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調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26-53.

[8]孫立會,朱雅,李芒.大學教材建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8):1-5.

[9]史潔.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50-52.

[10]夏磊.地鐵塑造城市形象研究———以合肥地鐵1號線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8.

[11]于汝霜.高校教師跨學科交往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4):90-94.

[12]張玉青.構建科學考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6):135-136.

作者:謝長宗 單位:合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