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臺呈現

時間:2022-03-01 04:10:18

導語:《大夢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臺呈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夢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臺呈現

【摘要】從民俗學的角度來探討舞劇藝術,是一個新的視角。民俗滲透在各個方面,每個人都不能脫離民俗而生活,生活離不開民俗的滋養。文藝作品是以人為闡發對象的,是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豐富的民俗生活樣態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舞劇《大夢敦煌》以敦煌文化為題材,以古代敦煌為時空背景,演繹青年畫家莫高與大將軍之女月牙的愛情悲劇。從民俗學意義上來說,舞劇《大夢敦煌》中具有敦煌地域文化特色的肢體動作、傳統音樂、地域風俗盡數體現,具有記錄民俗和傳播民俗的價值。

【關鍵詞】舞劇《大夢敦煌》;民俗;敦煌文化;飛天舞劇藝術

作為人類文化藝術中的一種,不僅能讓觀眾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獲得人格和精神的熏陶,更能夠通過對民俗的藝術化呈現,在藝術情境中把觀眾“詢喚”為具有人類文化思維和民族精神的主體,在審美心理上獲得一種對民族文化完全的認同。[1]

一、舞劇《大夢敦煌》中民俗元素舞臺呈現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舞劇《大夢敦煌》的編創者在構思舞劇的時候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從而使得這部以敦煌文化為素材而創作的舞劇中,民俗文化成為重要的依托,所有故事情節的發展都要在民俗生活中去體現,所以這些民俗文化的運用都是與劇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編創時,編創者也深刻地思考了怎樣才能通過一部舞劇去展現敦煌文化。蘭州歌舞劇院院長蘇孝林在采訪中表示,創作《大夢敦煌》需要結合歷史與現代、民族性與時代感,腳踏實地于地域文化,在作品與觀眾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的橋梁。[3](一)舞劇中“飛天”民俗的舞臺呈現。舞劇中,首先出現在觀眾眼前的便是“黑飛天”。男主角莫高為了藝術只身去到敦煌,經過長時間的奔波,身心早已透支,突然眼前飄過一群黑色的“飛天”,這其實是莫高的幻覺。黑色代表沉重,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同時也象征著死亡?!熬G飛天”登場,與“黑飛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昂陲w天”代表著奄奄一息,“綠飛天”則是象征著生機勃勃。巧妙運用色彩變化,表現出現實環境的殘酷和虛擬夢幻的美好?!包S飛天”在莫高和月牙的雙人舞進行到最高潮部分的時候出現,更加烘托出了莫高、月牙二人沉浸于愛情的欣喜之情?!凹t飛天”在月牙被追殺時出現,月牙身后有無數追兵,緊急時刻“紅飛天”的出現渲染了緊張的氣氛。舞臺燈光暗沉,音樂節奏加快,且扮演“紅飛天”的舞者表情肅穆。舞劇《大夢敦煌》以悲劇收場,這里的紅色也可代表血色,為后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舞劇將近結尾,月牙死在大將軍的利劍之下,“藍飛天”緩緩出現。藍色是一種冷色調,給人一種憂郁、悲傷、凄涼的感覺,整個舞臺都是暗藍色,悲傷的情緒不斷地涌動著。死后的月牙化成了一汪泉水,與此同時“藍飛天”與泉水相互呼應,莫高以泉潤筆,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在筆尖。在“藍飛天”渲染的悲傷氣氛中,“金飛天”出現并漫天飛舞,藍色到金色的轉換會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瞬間的視覺變化會讓觀眾完成從大悲到大喜的心理轉換?!岸鼗惋w天”文化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一大驕傲,“自由”是“飛天”形象的關鍵詞,且“飛天”形象尤其能夠代表藝術精神。在常書鴻先生的《敦煌飛天》里是這樣解釋“飛天”的:“在印度,梵音叫乾闥婆(飛天),又名香音神。”[4]“飛天”的神位雖然比較低,但是角色光鮮明艷,并且藝術氣息濃厚,最具有與人溝通的氣質。在莫高窟中,“飛天”的灑脫、飄逸,讓后世之人所艷羨。

二、舞劇《大夢敦煌》中婚禮民俗的舞臺呈現

舞劇中,大將軍逼迫月牙接受“招親”,從達官顯貴中挑選出夫婿。在擇偶方面,“門當戶對”是最理想的標準,這直觀地反映出了社會等級觀念,[5]可想而知,大將軍從始至終厭棄莫高的原因也是等級觀念。(一)婚禮服飾的舞臺呈現。“招親”部分在舞劇第56分鐘時開始,女主角月牙身著紅裝,披著紅色斗篷。服飾的顏色在這里決定了人物的形象,色彩通過視覺反應來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因而色彩是具有表現情感的作用的。婚禮服飾的色彩非常重要,在我國傳統觀念中,女性婚禮服飾通常以紅色為主,紅色最具代表性,象征著喜慶與歡樂,且紅色本身也是最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色彩之一,在當今的婚禮服飾設計中紅色仍舊是主要色調。舞劇中“招親”片段的月牙身著紅色服飾,直觀地反映故事情節。(二)繡球文化的舞臺呈現。繡球歷史悠久,古稱“飛蛇”。節日時,男女分為兩隊在一塊空曠的場地上來回拋接用布條裹著豆子的球體,進而形成飛蛇。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逐漸演變成了男女之間傳遞感情的一種重要載體。[5]舞劇第三幕中,“繡球”貫穿整個“招親”階段,侍女手拿長桿,桿頂懸著一個紅色的繡球,侍女舉著繡球緩緩走到臺中央,來招親的西域權貴看到繡球后紛紛搶奪。繡球兩次被立在舞臺中央,第一次出現預示著招親的開始,第二次出現直接將招親推向了高潮。首先,繡球明示著“親事”,搶到繡球,就可以和大將軍家結親。其次,繡球暗示的則是女主角月牙,我們不妨把繡球當作女主角月牙,得到繡球就等于得到了月牙。繡球在整個“招親”片段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也就體現出了“繡球文化”在舞劇中的融入。(三)招親文化的舞臺呈現。嚴格意義上來講,“招親”系婚姻形態中的“入贅婚”。在民間習俗中,“入贅”也被稱為“招女婿”,指的是女方不出嫁到男方家,而是招男方到女方家結為夫妻。采取這種婚姻形式的家庭通常是因為家中只有獨女,也就是說家里沒有男性繼承人。[6]月牙系大將軍獨女,所以“招親”是完全符合“入贅婚”的特點的?!罢杏H”片段是舞劇中的“點睛之筆”,也是最為精彩的部分,尤其是月牙與莫高在招親中的相遇,不但體現了二人忠貞的愛情,而且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三、民俗呈現與舞臺表現力的關系

(一)民俗為舞劇主題的深化提供助力。民俗元素呈現在舞臺上無疑對舞劇主題起到了升華作用。第一,在演出上,舞劇中增添民俗元素有利于增強舞劇主題的真實性,那么在演出的過程中,觀眾在欣賞舞劇的同時便能與舞劇主題產生共鳴。第二,在內容上,呈現民俗元素可升華舞劇主題,舞劇內容一般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出民眾的生活與思想,包括對黑暗現實的抗爭、對勞動的熱愛、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對真善美的渴望等,民俗元素的加入巧妙地縮短了受眾與舞劇主題之間的距離。第三,在藝術形式上,舞劇中角色分明,民俗元素體現在各個場景中,并且和形體動作、舞臺美術相得益彰,達到了審美的新高度。(二)舞劇對于民俗的展示、傳承。舞劇《大夢敦煌》以敦煌文化為立足點,從服裝、燈光到道具、化妝都展現出了敦煌民俗文化色彩。民俗元素的加入增強了舞劇的可塑性,使其內容豐富多樣,且增強了美感,有利于吸引更多受眾。近年來,許多面臨失傳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補救,甚至有許多已經被大眾忘記的民俗文化以表演的形式重新登上了舞臺,民俗文化的舞臺呈現在提高舞劇質量的同時也在傳播著民俗文化,這也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種傳承方式。(三)二者關系的總結。首先,民俗元素呈現在舞臺上并不是原模原樣地搬上舞臺,民俗與舞臺需要糅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審美的新高度。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民俗元素的舞臺呈現就不得不做一些適當的、正確的改變,并且在這之上進行創新。其次,對于舞臺來講,要想呈現民俗元素且保持民俗元素的真實性,就需要創作者認真學習與研討,如果僅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胡亂捏造,那么就會影響整部舞劇的質量和口碑。民俗元素與舞臺呈現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在民俗元素的加持下,舞劇才能讓觀眾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得人格和精神的熏陶。

四、結語

舞劇《大夢敦煌》是深刻展現敦煌特色且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一部作品。本文立足于民俗學視角分析舞劇,可知舞劇與民俗是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關系,民俗元素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舞劇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可以通過舞劇作品傳播民俗文化。從民俗學意義上來說,《大夢敦煌》中呈現出來的敦煌文化具有記錄民俗和傳播民俗的價值;從舞劇意義上來說,《大夢敦煌》具有敘事、審美和文化價值。筆者就舞劇《大夢敦煌》中的民俗元素進行研究,旨在挖掘出既有民俗學意義又有舞劇意義的民俗作品。

作者:唐新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