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強省及安全探索

時間:2022-12-27 10:31:25

導語:民族文化強省及安全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強省及安全探索

本文作者:吳紹良于景春工作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搶抓橋頭堡發展機遇,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強省

在探討橋頭堡的戰略意義時,更吸引人眼球的似乎是那些誘人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文化建設在國家一切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黨和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之于政治、經濟建設的引領作用,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建設提高至與政治、經濟建設的同等地位,并對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作出重要部署。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尤其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我們要搶抓橋頭堡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項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一)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是云南文化強省建設的基礎云南的自然環境極為獨特。云南省地跨云貴高原西南部,地形地貌奇特多樣,形成了許多著名的自然風景區。其具有寒、溫、熱三帶氣候,立體、多樣的氣候類型,為其他省區所少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對云南奇特氣候的生動寫照。多種類型的山川地貌和立體氣候,促成了其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共生共存。云南歷來就有“植物王國”、“藥材寶庫”、“香料之鄉”、“花卉王國”、“動物基因庫”、“有色金屬王國”等美稱。云南民族文化極為豐富。云南是全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全省共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為云南獨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節日和生活習慣,都有自己的歌曲、舞蹈和民間藝術,甚至連民居建筑、生產生活用具也大相徑庭。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都是罕見的。因此,云南又有“民族文化聚寶盆”的美稱。(二)大力培育民族文化,壯大民族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多樣性是云南省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省情,是文化強省建設的有力支撐,也是建設的重點。保護和發揚這種多樣性是云南實施“兩強一堡”戰略應長期堅持的最基本的發展思路。只有在與多種文化長期交融發展中,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獨立品格、壯大主流文化,云南的文化強省建設才是科學的、和諧的、跨越的大發展大繁榮。1、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底線。[2]文化強省建設首先要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云南的傳統民族文化與時代現實文化緊密結合,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發展,在全民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礎。2、強化新聞出版對公眾輿論的引導作用。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的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信息,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中,那些醒人耳目的負面信息往往占據信息流通的高地,嚴重阻礙了云南民族文化事業建設的進程。新聞、出版等媒體機構應時刻保持清醒,積極推進新聞出版業“走出去”戰略,建設“文化橋頭堡”宣傳陣地。一是大力宣傳云南民族特色文化,把云南文化傳播至南亞、東南亞甚至全世界;二是提升新聞媒體工作水平,堅持圍繞“兩強一堡”為中心、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抓好重大主題宣傳,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壯大主流輿論,發揮新聞媒體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三是培養一批新聞出版人才,人才是推動新聞出版引導公眾輿論的主要力量。[3]3、繼續發展民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全面而快速崛起,產生了一大批反響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提高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塑造了“文化云南”的新形象。文化產業發展之“云南現象”在全國一度被效仿31而從未被超越。這是因為云南是“民族文化聚寶盆”,是舉世罕見、無人能比的優勢。在全國聲勢浩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云南也走在了全國前列,目前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四級傳承人認定體系,并重金打造非遺傳承基地,使民族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云南省還依托特色民族文化,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資本、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橋頭堡戰略機遇期談民族文化安全問題

文化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潛在的文化風險,抗擊外來文化沖擊,以確保國家文化主權不被威脅的一種文化狀態,同時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健全自身功能、機制的能力,是防范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4]文化安全源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隨著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沖突而出現的。文化安全同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一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體現,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全球化時代,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基礎、政治軍事優勢以及先進的生產力,對相對落后的國家進行文化侵略、文化滲透,大搞文化霸權主義。(一)云南橋頭堡戰略期面臨的文化安全問題云南民族文化大多產生于農耕社會,在面對現代商業文化、資本主義文化時,有著明顯的弱勢,防變拒化的能力較差,民族文化生態脆弱,文化系統自我維護的能力差。云南省政協委員李麗芳在上報給政協的提案中如是說:“橋頭堡建設中,新一輪的對外開放意味著新一輪的文化沖擊,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原本就處于‘弱勢’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必然會在諸種強勢文化的沖擊下黯然引退。從而使各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在成為經濟發展的受益者的同時,也成為失根的群體,成為文化難民。”[5]因此橋頭堡戰略實施期探討云南民族文化安全問題尤顯重要和必要。(二)文化民族特質性與文化時代先進性的矛盾沖突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處于“弱勢”的云南民族文化在外來強勢文化到來之時,如何實現保持民族文化特質不被異化并延續發展,是我省“文化強省建設”應該首先考慮的。文化特質的保持和延續,即文化的民族性的保持,是文化安全的本質,談文化安全問題首先要考慮這個本質。但僅注重文化特質的保持和延續既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更不能保障整個文化共同體的安全。因為,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既有先進的又有落后的,既有積極的又有消極的,那些不合理的、落后的、消極的文化特征必然會受到新生文化的威脅而最終消失,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擋的歷史進步的必然結果。于是產生了文化安全中的一個重要矛盾:文化的民族特質性與文化的時代先進性的關系。如果只看到文化安全是文化特質的保持與延續,就可能陷入“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地步,這種逆歷史潮流的做法已經在近代中國得到實踐論證:不僅不能真正維護和保障文化安全,反而會使文化陷入更大的不安全。因此,我們真正要做的工作,不是維護和保障那些已經喪失合理性的特質文化,而應是推進和發展那些符合當代社會思想的、具有進步性的新文化。(三)文化先進性是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關鍵對于包括國家在內的任何一個文化共同體來說,能否保障其文化安全,關鍵不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多樣性和世界性,而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文化的先進性程度越高,文化的安全度也就越高。[6]當今中國的先進性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培育這種先進文化呢?那就需要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是指對云南民族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自覺認同并熱愛云南民族文化;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指自信于我們能夠建設好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自信于我們能夠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輝煌。全省上下要在解放思想中提升文化自覺,在總結經驗中增強文化自信,在轉變方式中謀求文化自強。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自覺、自信并不是說對外來文化要極力排斥。相反,我們要緊抓橋頭堡建設機遇,全面推進文化交流與融合,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吸取外來文化精華為我所用之時,更應把云南優秀民族文化傳播出去。云南只有以全面開放的姿態融入到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趨勢之中,在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并改造民族文化,以保持自身文化既具有民族特質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先進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目標,才能實現云南文化跨越式大發展。這也是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關鍵所在。結語橋頭堡戰略把云南從改革的末梢推向了對外開放的前沿,為云南省各項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為如期實現省委提出的“兩強一堡”三大戰略目標,全省上下必須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第九次黨代會為新的起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銳意進取、奮力趕超,為加快推進橋頭堡建設,加快推進民族文化強省和綠色經濟強省,開啟新的征程,鑄就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