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時間:2022-06-09 02:44:57

導語: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融水苗族服飾的源與流

唐末宋初,苗族先民陸續遷徙到廣西大苗山地區。融水苗族服飾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演變,既有其歷史性的繼承,又有其革新和創造,融入了各時代的氣息。融水苗族傳統服飾是在繼承宋代服飾文化積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至清代服裝樣式的發展趨勢是由古樸轉向華美。在融水苗族服飾的演變過程中,男裝的變化明顯而快速,與男子外出接觸外界有很大關系。苗族的男裝從左衽變為漢族慣用的對襟盤扣,且融合中山裝四袋形制,可見民國時期漢族服飾文化對融水男裝影響之大。融水苗族的女裝從清代之后變化很少,這與女子較少接受教育有關,生活方式不變,使苗族女裝一直保留了古代的遺風。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融水苗族服飾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服飾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增強,傳統服飾技藝的保護傳承面臨困境。但另一方面服飾以其與現代生活理念相吻合的文化交流、旅游休閑功能在新的生態環境下找到了新的發展模式,依托“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融水苗族自治縣通過舉辦各種苗族的節會,不僅使服飾文化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而且使傳統苗族服飾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融水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

苗族服飾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在1999年的高級時裝會上就已經將苗族服飾與歐洲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圖1)。設計作品在色彩上強調深藍與白色的對比,以中國精美的傳統刺繡、鑲、滾工藝,結合苗族雙龍戲珠銀項圈,以及與西方拉夫領非常相像的褶皺紋銀項圈,西式露胸過膝的A型Bubble長裙,拿破侖時期毛絨的軍帽造型,加上模特手上多個銀戒指的呼應,勾勒出來自苗族服飾元素的典雅與高貴。2010比利時Europalia文化節的中國年主題,歐洲藝術家將苗族的刺繡和意大利的鑲珠(Perlage)工藝相結合,創作了雕塑———盛裝的苗族少女。雕塑中少女頭戴貴州六枝梭嘎長角苗的巨大頭飾,身穿銀衣和百鳥衣裙,彰顯出國外藝術家對苗族服飾綜合的了理解和創造。AlexanderMc-queen(亞歷山大•馬克奎恩)在2008春夏巴黎時裝周上,以苗族服飾的頭飾結合現代時裝設計,頭飾是圖11999年約翰•加利亞諾的設計作品(圖片來源Couturetheultimatefashion&beautyguideforwomenautumn/winter1998-99P361)完全的西江苗族服飾的頭飾,服裝款式略帶軍服嚴謹結構,面料的肌理和構成體現出服飾的厚重,這與苗族崇尚銀飾的重量感相呼應,體現出苗族服飾的文化魅力所在(圖2)。國內的設計師也吸取苗族服飾元素進行再創造的設計。如NE•TIGER2008年圖2亞歷山大•馬克奎恩2008春夏設計作品(圖片來源http://eladies.sina.com.cn/fa/2010/0212/1342970365.shtml)的高級定制華服系列中,靈感來自中國漢代的金縷玉衣與苗族“鳳鳥紋銀衣”的金屬銀片結合的高級女裝,彰顯中國華服的精華(圖3),苗族的銀飾的光澤在服裝中變成了金光閃閃,與中國紅的長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示出中華民族和諧統一的大好局面。郭培為宋祖英鳥巢音樂會設計的“苗族”服裝(圖4),表現宋祖英的民族情結;2009年1月3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洲婚紗服裝會上,林雪飛女士將苗族錫繡與禮服巧妙結合。由此可見,苗族服飾備受眾人喜愛,其身上有源源不斷的開發價值。圖32008NE•TIGER的華服設計作品融水苗族服飾反映了融水苗族人民獨特的民族信仰與民族審美情感,折射出民眾對幸福美好的憧憬向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映出特定區域的文化特質和人文精神,所有凝聚在苗族服飾身上的文化要素,都可以轉化為創意產業的生產要素,通過藝術品、影視、動畫、甚至游戲軟件等載體表現出來。如苗族服飾的紋樣寓意、款型、制作工藝以及所承載的民間傳說、民族信仰、民族審美文化等等外在的和內在的東西,都可以結合起來進行開發。苗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較強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優勢。融水苗族服飾的創意產業應該以個性化的時尚消費和體驗式消費為賣點,從創意—設計—作品—商品的創作、體驗和滿足過程。要在當地培養一大批創意產品消費者,使之逐漸從“窄眾”群體擴大到“平價式時尚”的大眾群體。1.苗族服飾的紋樣以及其他民藝品物中的民族傳統元素加以分解和重構將民族元素運用到各種實用生活用品如T恤、布藝裝飾、陶瓷、玻璃制品、燈具等設計制造中,采用現代時尚的設計手法,使民族文化元素與東西方藝術結合,來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可分為不同檔次的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將苗族服飾的民族元素體現在具體實物中,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傳統制造業的文化附加值。在燈具的設計中,圖5將融水苗族刺繡的主體紋樣,結合現代激光的工藝手法,將傳統的苗族服飾紋樣融會于現代簡單幾何形燈具當中,幾何的柱體象征著融水苗族的圖騰柱,與燈具的燈光結合,透過苗族紋樣的鏤空,向外散發著民族神性的光芒。在服裝設計當中,以融水苗族服飾中亮布的制作為靈感,從亮布的染、洗、捶打和晾曬工藝鏈結合苗族傳統服飾紋樣中的龍紋,以及對融水苗族傳統的褲子結構的解構,和百褶裙工藝的運用等等,與2011年服裝流行款式結合,運用傳統的亮布制作出一系列現代服裝(圖6)。2.運用現代材料和工藝手法開發仿傳統類服飾產品在服飾創意產業中,開發融水旅游紀念服飾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雖然苗族旅游資源豐富,但中外游客在各個景點都難以買到有價值的旅游紀念服飾產品,在考察了諸多苗族旅游景點,包括融水元寶山旅游區,其服飾紀念品大多存在做工粗糙、款式落后的缺點。因此,我們可以開發出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制作精巧的旅游紀念系列服飾產品。圖7融水苗族服飾再設計的紋樣提取(筆者設計)在融水,苗族服飾的使用者多半為村寨婦女或民族民間表演團體,除少數老年人習慣平時穿用外,其他人群穿著時間大多是過節、婚慶等活動,服飾使用率較低。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苗族服飾制作的手工制作費時費力,成本高,不適合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市場也就不可能擴大,即使是市場有需求也難以滿足。筆者認為,在商品化社會,如果完全把苗族服飾圖8融水苗族服飾設計后與設計前比較(筆者設計)視為商品來重新設計,改善服裝的服用性能,更人性化和規范化。以下為融水苗族服裝的仿傳統類設計案例:(1)服裝主體紋樣選擇典型化、標識化。在選擇有代表特征的服飾元素時,可從其刺繡和織錦紋樣入手,其特征元素之一為螃蟹花,此紋樣為融水地域苗族特色紋樣,此紋樣有花的造型,螃蟹的眼睛和八只腳的造型,采用此紋樣與蝴蝶紋結合成服飾圖案中的主體紋樣之一,圖案的擺放位置與百鳥衣刺繡裝飾位置一致。特征元素之二,則為織錦中的菱格紋,將其打散、重構,與漸變條形紋結合,作為服裝中主體紋樣之二,裝飾衣擺和袖口。(2)服裝工藝定位簡單化、時尚化。從融水苗族服飾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刺繡遲早是會被機繡所代替的,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或者30年,或者50年。因此,筆者進行設計時主要以印染為主。在印染的基礎上,再進行手工釘珠裝飾,這更適合于批量生產,同時,為喜歡手工藝裝飾的愛好者提供DIY的基礎。(3)服裝面料定位高端化。從融水苗族服飾的歷史上看,被使用最廣泛的是苧麻、棉,這是服裝日常勞作使用所需要的,融水苗族服飾未來舞臺化、禮服化的發展趨勢,必然使服裝的面料發生巨大改變。作為禮服的定位,筆者認為緞面真絲更顯服裝的檔次。(4)服裝款式、色彩定位經典化。融水苗族服裝女裝款型在近百年時間內改變甚少,即便是在社會變革時期也保持款式的恒定,因此,在服飾的設計上必須保留其原有款式作為苗族“根”性文化的體現。色彩保持融水苗族服飾的主色調,色彩更趨于灰雅。色彩的鮮艷會使服飾的品位和檔次降低。融水的苗族屬于黑苗的一種,服裝的整體色彩偏暗是符合于他們長期以來的審美的,因此通過高品位色彩的重構服飾圖案,讓服飾既符合苗族尚“五色”衣的習俗,同時又彰顯服飾的優雅和品質。融水苗族服裝采用與他們原來亮布同色的真絲面料,緞面真絲其柔和的光澤,是符合苗族對布料外觀的需求的。在服裝上采用了他們非常熟悉的民族圖案———螃蟹花,作為圖案的重點,與他們織錦中的菱格紋結合。這兩種紋樣都是融水最具特色的紋樣,都是苗族人最喜歡的紋飾,因此紋樣在保留特征后進行重構。3.將民藝物品進行圖案化與符號化處理,開發服飾旅游紀念產品融水最有特色的民藝物品就是“芒篙”的面具,這種面具流傳在融水的安陲、安太、香粉的坡會上。“芒篙”是一種人物造型,是苗族崇拜的娛樂神。“芒篙”的形象是真人扮演,其扮演者是寨老商議推選出來的有威信、人品正直、樂于助人、身體健壯的苗族男性青壯年擔當。“芒篙”的著裝為全身扎滿芒草或松枝、杉枝,包得嚴嚴實實,臉上戴面具,面具用杉木或其他木料制作,手腳以稻草灰或鍋灰涂成黑色。如果說“芒篙”面具圖案化是提供一個民族文化抽取和組合的過程,那么“芒篙”面具的符號化則是將這種文化提升到一個簡潔、概括的過程,符號化會讓“芒篙”面具更加概念化和市場化。圖9旅游紀念品T恤設計(筆者設計)將“芒篙”的面具收集分析進行圖案化處理。“芒篙”的面具有幾大特點:一是鼻子大,不論是公“芒篙”還是母芒篙,鼻子大是一大共同的特色,二是“芒篙”面具比較兇狠,神秘色彩濃重,三是“芒篙”面具都喜歡有一些簡潔粗獷的紋樣裝飾線條,色彩鮮艷,醒目。依據“芒篙”的文化內涵,和苗族的信仰文化,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崇拜,進行紋樣的抽象組合搭配,體現出融水苗族本土的文化特征。“芒篙”面具帶有強烈的神秘感,讓人對它浮想聯翩,故對面具的標志設計則是把“芒篙”面具面部去掉,這與老子的哲學“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生于無”不謀而合。“無”則代表可以想象一切,因此面具的空白、空靈表達了人們心目中的種種想象。文字部分是“芒篙”的字體,字體以方形為基本型,與面具呼應,文字主要在“篙”字上做文章。“篙”字是竹字頭,而筆者的設計是“高”字加了個牛角。牛是農耕文化的象征,牛是苗族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牛角代表著融水苗族的勤勞勇敢,是苗族努力上進、發憤圖強的精神的象征。“芒篙”面具的標志和抽象紋樣可運用在融水的旅游服飾紀念品上。

總而言之,苗族服飾既要保護,保護的意義更趨于保護苗族服飾的原生態,即應盡量避免當代文化潮流因素去干擾原生態,使其在相對自生自為的環境中保持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和藝術形態,從而形成其自身的文化主體;同時又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中外人士對融水苗族文化的認知,而且也能增加融水民族地區文化生態的活力,使苗族服飾文化更富于現代性,進一步推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本文作者:尹紅工作單位:廣西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