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1-26 02:05:41
導語:民族院校大學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明確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里所說的“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不僅局限于學習地道的英語,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還應以英語為媒介傳播中國文化。因此,英語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外語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雙向的,意味著不僅要吸納國外的文化,還擔著傳播本國先進文化的重任。目前,民族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育中多以介紹英美國家文化為主,缺少中國文化內容,對于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宣揚和教學內容幾乎沒有,與時代的需求和學生的現實需求不符。民族院校的大學英語教育必須肩負起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神圣使命。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模式下獲得外語能力和文化素養的能力,使其在了解主體文化和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繼續發揚和保持民族文化,并且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的語言文字工作及文化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其中就包括西方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所以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在推進外語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并將其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包括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院校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國際傳播能力需求調查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為中央民族大學2012級和2013級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兩個年級總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每個年級各1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其中,男生56人占28%;女生144人占72%。漢族學生84人占42%,少數民族學生112人占58%。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點數據量表(Likertscale)進行問卷設計。本問卷共計20道題,每道題分別有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不確定;4基本同意;5完全同意五種計分。問卷運用SPSS19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獲得相關數據和結果。
(三)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從表1的統計結果來看,每道題分值的平均數都在3分以上,其中最小平均數為3.54分;最大平均數為4.48。標準方差值中最小方差值為0.336,最大方差值為1.373,方差值較小的題為第15題、第2題、第11題、第14題和第20題。此數據結果表明,學生對這幾個題目在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選項選擇是最多的。這幾個選項分別是第5題有必要在英語教材中加入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基本同意占44%,完全同意占52%;第2題有提高和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民族文化的愿望,基本同意占58%,完全同意占30%;第11題在上大學英語課時,有必要學習中國民族文化的知識,基本同意占54%,完全同意占36%;第14題希望自己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我們中國的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0%。第20題民族院校大學生在民族文化方面應該具有國際傳播能力,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4%。這幾個選項的結果已經充分說明,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有強烈的愿望希望用英語能夠表達中國的民族文化,并且希望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和教材中增加民族文化的內容。在其他的選項中,如第1題在和外國人進行交流時,有必要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本同意占32%,完全同意占56%;第7題在用英語表達有關中國文化的知識時較吃力,基本同意占40%,完全同意占50%;第8題對于中國民族文化方面的英語詞匯較少,基本同意占38%,完全同意占46%。第13題現有教材中包含有中國文化的內容太少,基本同意占52%,完全同意占26%。這四項數據結果充分表明絕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對自己目前的民族文化英語表達能力不太滿意,認為自己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英語詞匯過少,并且英語教材里面包含中國文化的內容過少。再如,第16題需要在大學英語課上能夠補充一些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基本同意占48%,完全同意占38%;第17題需要有一門選修課或通識課用英語講解中國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38%,完全同意占38%;第18題希望能有一本專門的關于中國民族文化的英語學習教材,基本同意占42%,完全同意占42%。這三項數據表達了學生有愿望在英語課堂中補充中國文化英語表達這部分內容,且希望有專門的教材和專門的選修課。最后,在第19題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有責任用英語向世界宣傳我們的民族文化,基本同意占36%,完全同意占52%。這道題完全同意的比例很大,表明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大學英語教育中不僅要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的同時,還肩負著用英語向世界宣傳民族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三、民族院校民族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培養途徑
(一)民族文化英語課程的設置民族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開放性的多樣化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在后續課程、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等方面增加中國民族文化方面的課程,如民族文化閱讀課和口語課等。如果課程設置方面有困難的話,可以在教學內容方面,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時,把中國民族文化的英語表達教學內容貫穿到各層次的英語教學之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作為補充,提高各民族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例如,口語課程內容可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相關話題為單元,通過情境導入、詞匯認知、主題閱讀、討論練習、拓展話題等環節串聯各單元學習內容,使學生基本掌握中國民族文化的英語詞匯及相關表達方法,進而能用較為得體的英語向外國友人介紹中華民族文化相關的基本概念、歷史背景,以及文化現象等。
(二)校園民族英語文化的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可以將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用英文標識;在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和宣傳中注入英文元素;學校英語廣播電臺可以在內容上增設學生感興趣的民族英語活動和民族英語新聞廣播;組織各項民族文化英語活動,如民族文化英語演講和翻譯大賽;開展民族地區英語導游和模擬對外交流接待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各民族大學生創辦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學生社團;定期出版校園民族文化英語刊物,利用節假日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研等。這些豐富而多彩的活動以多種形式弘揚民族文化,且適合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對民族英語文化學習的熱情,使校園民族英語文化建設落到了實處。
(三)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文化資源建設首先,校園民族英語網絡文化建設是文化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網絡的發展和高校教學平臺的建設,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民族文化的英語知識。其次,文化資源建設還包括對于民族文化英語資料庫的建設。資料庫包括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和習慣的英文翻譯資料、對民族文學和民族藝術欣賞的英文資料、以民族英語文化為主的圖書資料,以及國內外網站關于民族英語文化方面的收集資料等。這些資源的建設可以為今后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英語文化傳播中心的籌建提供基礎。當然,這些建設都依靠大學英語教師精誠合作,就民族英語文化國際傳播問題展開全面而細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作者:劉雪蓮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外語學院
- 上一篇:生態系統旅游文化論文
- 下一篇:信息文化與民族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