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出版思考
時間:2022-09-29 08:39:50
導語:新媒體視域下的民族文化出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文化出版應平衡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刺激并引導讀者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開拓民族文化出版的平臺與渠道,改革民族文化出版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與時俱進,應時而動,才是民族文化出版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民族文化;出版;對策
民族文化出版是我國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和傳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尤其是在增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豐富多元的新媒體給民族文化出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我們要正視民族文化出版的現狀,深入查找并分析民族文化出版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瓶頸,提出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推進我國民族文化出版事業健康穩健發展。
一、我國民族文化出版概況
民族文化出版可界定為承載少數民族文化的以漢字或其他語言文字為輸出符號的面向社會公眾發行出版物的出版活動。圖書出版是民族文化出版的主要形式,本文對民族文化出版的研究主要基于圖書出版的數據和相關理論分析。目前,我國有38家中央和地方民族出版機構,出版23種少數民族文字圖書,內容涵蓋社會科學總論、哲學、宗教、藝術、文學等多個類別。《中國民族統計年鑒》統計,2004年全國少數民族出版的圖書達5457種,印數達6355萬冊,其中新出版的有2430種。2016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圖書達9436種,印數達8238萬冊,其中新出版的有4082種。從2011—2016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圖書情況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民族出版中的圖書出版無論種類還是印數都有一定的增長。但近年的數據卻沒有呈現平穩增長、良性發展的態勢,各地區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發展極不平衡,如新疆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的種數和總印數均約占全國的一半,民族文化出版發展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民族文化出版事業為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大力扶持民族出版機構,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和促進了民族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與繁榮。但從整體來看,我國民族文化出版的公益性質過強,過多依賴政府扶持,民族文化出版總量小,市場相對狹窄,出版物商品化程度低,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與廣大讀者的需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民族文化出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受眾市場狹窄與受眾需求小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只有幾千人,民文出版物的閱讀本身存在很大障礙。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略顯滯后,少數民族同胞的閱讀水平與閱讀需求較低,加之對新媒體不能及時有效地掌握與利用,導致民族文化出版物尤其是民文出版物的受眾市場狹小。與此同時,一些民族文化出版物在出版過程中投入成本較高,直接做成多卷本的精品,定價高,讀者買不起。另外,民族文化出版物的銷售渠道有限,尤其在一些偏遠的民族地區,書店或流動書攤無法到達,讀者買書難。一些將優秀的外文或者漢文圖書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的圖書,由于譯者業務能力不過硬,在翻譯過程中缺乏變通,甚至生搬硬套,翻譯不符合少數民族讀者的閱讀習慣,造成理解障礙和閱讀阻力,從而導致讀者縮減。
2.出版專業人才匱乏
人才資源是一個地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高素質的出版人才是有效開發民族文化出版資源的關鍵所在。盡管民族文化出版人才隊伍的總量、質量和結構等都有一定的變化,但現有的人才隊伍還遠不能滿足民族文化出版發展的需要。中國出版協會民族出版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巴哈提指出,現在少數民族文化出版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才問題,很多語種的編輯人才千金難求。民族文化出版專業人才匱乏主要表現在缺乏既熟練編輯出版業務,又對民族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才;缺乏既掌握國內外民族文化出版市場動態,又懂策劃善經營會管理的高層領軍人才;缺乏既掌握新技術,又能夠開拓開發民族文化出版新形式、新渠道、新平臺的專業技能人才。民族文化出版專業人才匱乏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愿意進。一些民族出版單位分布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出版專業人才的待遇不高,發展空間受限,經濟效益較低,因此,民族出版單位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較為困難,留住人才更是不易。二是進不來。民族文化的編輯和出版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指向性,對民文翻譯、編輯與出版人才的要求更高。相比一般的出版人才,民族文化出版人才的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對民族語言文字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程度都更高,因此,不具備以上綜合素質的出版人才無法勝任民族文化出版工作。三是人才培養欠缺。由于受觀念、認知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以及經費與相關政策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民族出版單位缺乏開展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編印發等業務知識和能力的職業培訓,加之國家層面對培養民族出版專業人才的扶持力度不夠,使得民族出版人才學習、鍛煉與交流的機會和平臺有限。
3.公益性偏重,市場特征較弱
長期以來,黨中央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出版事業,在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民族出版機構,不斷加強對民族文化出版項目的指導與規劃。如國家設立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增加對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財政補貼,并設立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文學作品出版扶持專項,各地新聞出版單位也設立民族文化出版扶持項目,共同推動與促進了民族文化出版的發展。然而,如果沒有政府的資金扶持,有多少民族文化出版物能在純粹的市場競爭中存活?更多的是在政府工程與文化工程之后被束之高閣。過度依賴政府政策與資金扶持,導致民族文化出版安于現狀,創新意識不強,出版經營與傳播方式單一、陳舊,從選題、策劃、發行到出版傳播都以政府引領為主,市場參與度低,市場化程度不高。
4.新媒體出版滯后
目前,民族出版物的出版形式包括傳統印刷出版物、電子書或電子數據庫等,形式較少,尤其是民文出版物的出版與傳播形式更為單一。各少數民族文字的信息處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很多民族文字的信息編碼不統一,軟件開發不規范,缺乏操作系統支持等,嚴重阻礙了民文出版的新媒體開發。從客觀上講,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文化的新媒體出版,民族地區的互聯網建設與應用滯后導致信息不暢通,民族文化出版的載體、渠道與設備等客觀因素都未達到新媒體出版的要求。從主觀上講,一些民族出版單位經營管理觀念落后,出版轉型意識不強,信息化水平低,民族文化出版仍以傳統的紙質出版為主,出版技術、手段、設備落后,運作方式單一,發行渠道少,數字出版生產、網絡傳播和銷售平臺仍處于起步階段,這些都導致新媒體出版嚴重滯后。
三、民族文化出版的發展對策
1.刺激并引導受眾需求
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全面推進,普通讀者對民族文化出版物的認識與閱讀興趣逐漸提高。但民族文化出版物受眾針對性較強,且各民族地區讀者的閱讀水平和需求不同,因此,民族文化出版若想取得長足發展,必須充分調研市場,刺激并引導受眾需求與消費。首先,實地調研與宣傳推介。出版單位要深入民族地區,開展對少數民族讀者閱讀傾向、閱讀水平、閱讀量等方面的廣泛調研,同時結合各民族地區的特點與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利用各種平臺,采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深入農村、社區、基層、校園宣傳推介優秀的民族文化出版物。其次,建立數據庫,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活動。出版單位可借助實體店銷售、網絡銷售與在線閱讀等數據建立受眾信息數據庫,不斷完善受眾跟蹤服務體系,通過對讀者閱讀和購買信息的統計、分析來評估、預測其閱讀興趣與購買傾向,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活動,還可借助數據庫維系與受眾的情感聯系,建立與受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培育穩定的受眾群。再次,開展豐富多樣的出版活動。2011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聯合舉辦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活動,至2017年已開展了四屆,每兩年一屆,向大眾推薦了300種(套)優秀民族圖書,積極發揮了推介優秀民族圖書的引導作用。此外,各類新書會、圖書出版研討會、推介會與座談會等也是刺激和引導受眾需求的重要手段。
2.加強出版人才的培養
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這一核心要素,民族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亦是如此。編輯、出版、翻譯人才是民族文化出版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編輯出版、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水平是保證民族文化出版物質量和民族文化出版事業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加強民族出版人才的培養是發展民族文化出版事業的關鍵。民族文化出版人才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請進來。政府可通過資金補助、組織培訓等形式,鼓勵和培養更多的出版人才加入民族文化出版的隊伍,組織優秀的民族出版單位、科研院所、民族文化工作部門與民族地區出版社實行對口支援,以互派骨干人員學習、掛職等方式,建立長期的互助關系和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從而加強民族文化出版隊伍的建設與人才的培養。二是走出去。增強民族文化出版單位的自我造血功能,鼓勵并組織出版人才到優秀的民族出版單位交流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外派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而且外派人員學習之后可通過座談、培訓、報告等方式給本單位出版人員開展培訓。三是系統培訓。出版單位應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出版人才的培訓工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隊伍的建設,注重人才隊伍梯次建設的合理性,開展長期系統的、有計劃的、高效的人才培訓;同時,把培訓工作作為基礎性的、常規性的制度確定下來,并結合實際情況有效落實。
3.平衡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
從當前我國民族文化出版的現狀和出版環境來看,我國民族文化出版還難以完全脫離國家資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擺脫公益性為主的帽子。因此,民族文化出版必須在此基礎上,開拓市場化路徑,不斷提高民族文化出版物的經濟效益,平衡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學會兩條腿走路,這才是我國民族文化出版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此外,積極參與各類國內外大型書展、文化博覽會,也是民族文化出版擺脫過度依賴政府扶持、尋求市場化經營策略、自己走路的有益借鑒與嘗試。但民族文化出版單位還需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探索民族文化出版的市場化路徑,深入調研、評估市場與受眾需求,準確定位民族文化出版的發展方向,按照企業化運營方式充分整合配置內外部資源,建立健全競爭與激勵機制,以實現民族文化出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革新出版與傳播方式,加強新媒體出版
新媒體作為一種媒體與傳播形態,構建了信息社會信息傳播的新通道,使得整個出版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新媒體是民族文化出版突破瓶頸、謀求發展的機遇,對民族文化出版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與消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新媒體采用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超文本等多種形式,突破了傳統民族文化出版在表現形式與容量上的局限,不僅使民族文化出版物的呈現和表達更符合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的需求,而且促使受眾群體擴大。因此,民族文化出版加強新媒體出版勢在必行,通過圖片、照片、錄音、錄像記錄民族文化生活的真實性、客觀性、完整性,以視聽文本的形式立體記錄和展現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態文化,再現民族文化的生動風貌,積極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平臺、互聯網平臺,開發以手機、互聯網等為載體的多種出版物,構建民族文化多元媒體出版體系,實現滿足受眾可視、可聽、可讀多樣需求的目標。傳統民族出版單位應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在出版理念、出版內容、出版方式上與之相適應進行深度多元的開發,同時,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創新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
民族文化出版若想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以及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即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平衡兩者的關系;要主動適應新媒體帶來的出版業態的變化,并積極做出反應,創新出版內容與形式,拓展出版平臺與渠道,革新出版技術,引導與挖掘廣大受眾的需求,整合民族文化出版資源,促進民族文化出版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17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2]祝菲.當民族文化遇上現代出版——我國當代民族出版的發展[J].現代出版,2013(4).
[3]金強,閃曉宇.中國少數民族圖書出版的問題及對策[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作者:王偉超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 上一篇: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探討
- 下一篇:林業產業結構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