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融入課堂對接模式

時間:2022-04-26 02:56:23

導語:企業文化融入課堂對接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融入課堂對接模式

摘要:在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如何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員工無疑是職業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這將促使校企文化對接在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改實踐中有較大的突破,本文主要探索讓企業文化融入德育課堂教學的意義和途徑。

關鍵詞:職業學校;德育教育;企業文化;文化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員工管理上趨于規范化、科學化,對員工的要求很嚴格,要求有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作為為企業輸送基層技能人才的職業學校來說,如何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員工無疑是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但是在筆者進行企業調研時發現,由于在入職前缺乏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大多數學生在跟崗實習或頂崗實習過程中不能快速融入新的角色。因此,在德育課堂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中知識的傳授,還應該把企業的價值準則、經營理念、發展目標等文化要素融入德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現代化企業的用人要求,把職業規范、職業行為、職業使命和職業榮譽感等逐漸滲入學生的認知中,培養出真正適合現代企業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有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探索將企業文化融入德育課堂教學的意義和途徑,使學生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將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融入專業學習中,為將來順利進入職場,成為優秀的員工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德育教育融入企業文化的意義

關于企業文化的含義,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其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企業文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文化,它借助人來提高核心競爭力。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的、被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最鮮明特色就是要以就業為導向,為基層、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它其實是就業前的預備教育,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既要讓他們掌握所學專業的專業技能和終身學習能力,同時又要面向社會、面向企業,畢業后能很快適應身份的轉變。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代都急需文化的支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文化的補給。職業教育、企業和經濟發展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職業教育中,德育教育是職業學校任何專業的必修公共文化課,因此,德育課中融入企業文化的教育則顯得非常重要。學生的在校階段是他們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當今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還需要他們具有良好的素養和適應能力。但是由于校企雙方在管理機制、價值觀念、組織文化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加強校企之間的有效對接,縮短學生初入職場的適應期,就必須先將企業文化融入德育課堂中,讓德育課堂成為提前體驗、感知企業文化的重要渠道,讓每個學生塑造清新充實的自我,使職業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突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品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學生與“員工”的零對接。1.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重塑自我、激發潛能。課堂教育,更多地還是從理論上進行引導,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也是企業實踐經驗的理念體現。在德育教育中融合企業文化元素,通過企業文化案例的宣講、課堂模擬作為“員工”的行為規范,能夠讓學生提前感知進入企業之后所要擁有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重塑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發展潛能,提前進入“員工”角色。2.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增強意識、強化協作。學校教育很多是要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成長,而企業發展需要的是通過每名員工的成長,通過團結協作來推動整體的發展。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前感知企業發展中團結協作意識的重要性,真正感知每名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點,只有點與點之間連成線,線與線之間結成網,才能夠共同推進企業的發展。通過這種點、線、面的企業文化教育,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團結協作的意識,為進入企業之后,更好、更快地融入企業打好基礎。

二、在德育教育中實現企業文化對接的途徑

1.德育教師開展企業文化調研,通過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資源進行對接。德育課程的教改首先要從教師的認識改變開始,要讓優秀的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德育教師要身先士卒,讓自己思想和心融入企業,再把自己的認知傳遞給學生。教師走進企業后,通過現場參觀、座談訪問、調查問卷、互聯網跟蹤等方式開展多種企業調研活動,把企業的文化建設成果和用人理念等要素轉化成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在校的學習與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增強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現代企業環境中,企業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德育基地,涵蓋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優秀的企業展現著職業精神、職業紀律、職業責任、職業理想、職業良心等很多價值觀,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企業的生動實踐,是加強德育教育非常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2.通過課程設計引入企業文化環境。教研組根據往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和企業調研的數據分析,總結不同專業學生的崗位工作任務,按照教學規律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在德育課程整體設計中,以德育課本《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為載體,以基礎知識為根本,以能力提高為重點,以素質培養為目標,實現傳授理論知識和培育職業素養的有機融合。教師在課堂上為各專業班級授課時,為學生分析崗位工作任務后,進行專門的學習單元,在課堂活動中,編排一些企業環境下的模擬演練,以情景演練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企業文化,把專業的職業特征銘記于心,有益于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實現靜的理論與動的規范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從思想、意識、行為上完成從“學生”向“員工”的轉變。3.走出課堂開展實踐活動,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學校文化中要求師生愛校、以校為家;企業文化中則要求員工以企為家,愛崗敬業。愛崗、愛校,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人們對其所處環境的一種依戀、愛護的表現。圍繞德育教育教學目標,開展具有企業文化元素和職業元素的校園德育實踐活動,是提高德育教學效果的有力途徑。如聘請企業大師和技能專家定期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和技能展示觀摩課等,結合他們的成功經驗,讓學生接受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熏陶,正確認識自己職業成長規劃的重要性。按照重素質養成,重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定期舉行“中國夢•我的高鐵夢”、“職業生涯規劃”等校園演講比賽和“尋找大國工匠精神”等社團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起職業素質養成平臺,不僅突破了德育課的課堂局限性,又把教學中的職業理想、職業追求等企業文化等主題融入了校園文化、校園德育等實踐活動中,營造了濃厚的職業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拉近了學生和德育課堂以及未來職場的距離,使學生在學校受到了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共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力量,既增強了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和適應感,又提高了自己的職業素養和核心競爭力。

三、結語

在德育教育中實現與企業文化有效的對接,能夠讓學生更深層地吸收企業文化,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在招聘畢業生的時候就要求其快速地適應企業的管理制度,為了滿足基本的企業用人標準,職業學校需要通過豐富的德育課堂,實現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融合與對接,提前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從思想上、行為上進入角色、成為“員工”,從而更好地提高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高宏梅.基于雙贏文化視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M].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2.

作者:李琳 單位:青島四方機車車輛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