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研究

時間:2022-12-01 10:00:37

導語: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研究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將經濟、科技、文化高度融合的戰略性產業。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我國首個以文化建設為指向的線性帶狀發展戰略,其流經城市的文化創業產業開局意義重大。本文以大運河文化帶為依托,以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體,融合大運河文化明確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現狀,以期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的開發模式,達到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和延伸。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文創產業;產業開發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是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融合,強調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通過個人或團隊打造,以創意、技術、產品化、品牌化的新型經濟形態和產業方式。大運河自全線貫通之后,對其流通周邊城市及城市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大運河江蘇段全長公里,流經8個設區市、個縣,在大運河貫通滋潤下形成了統一卻又各具地方特色的運河文化。有以淮安、揚州為代表的淮陽文化,以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為代表的江南文化,以及以徐州、宿遷為代表的楚漢文化。大運河在沿線不同城市中折射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和差異性,也將對該地區的文化產業布局產生深刻影響。宿遷作為年輕的設區市,是唯一擁有大運河三個歷史階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兩岸遺產眾多,因此研究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意義重大。本文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大運河沿岸8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投入及產出效率進行對比分析,明確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的文化創意產業布局效率現狀,并剖析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布局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提供一定的策略參考。

1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文創產業發展現狀

7年,總書記做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指明了方向。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江蘇省宿遷市也注重在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融合增量提質、產業集聚、融合發展等發現不斷尋求新的對策,力求科學合理布局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宿遷市創意環境不斷優化,政府出臺個文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0年,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以大運河文化公園江蘇段重點建設區規劃為統領,加快大運河沿線重點景區建設,開發以運河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品和路線,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1年,宿遷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加快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3年底,全市文化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到5年底,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綜合效率得到顯著提升。系列文件的出臺皆可看出,宿遷市政府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日益完善。1年,大運河文化帶計劃實施項目18個,其中涵蓋新建項目4個、續建項目個,涵蓋了景區建設、景觀提升、生態修復、河道整治和產業發展五大領域。宿遷市政府積極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并為企業創造優厚的文化創意創業投資環境。

2評價指標及研究方法

2.1評價指標構成

為保證投入指標及產出指標的有效性,本文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選取了代表性的投入和產出指標。投入指標分為包括:機構數、從業人數、勞動者報酬,產出指標包括:文化產業增加值及文化產業總產出值。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資本等在產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從當前文化創意產業選取相應指標進行研究是可行的。有關大運河文化帶投入及產出指標選取如表1。本研究所選擇的截面數據來自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的5-年度全省文化發展相關統計報表。

2.2研究方法及模型選擇

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利用線性規劃的方法,通過對決策單元產出與投入的數據比較來進行決策單元有效性評價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DEA模型包含BCC(Banker,Charnes,Cooper)模型和CCR(Charnes,Cooper,Rhodes)模型。CCR模型假設處于固定規模報酬情形下,用來衡量綜合技術效率。BBC模型假設決策單元處于規模報酬可變的情形下,用來衡量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本研究以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流經8個城市為對象進行投入產出的效率性分析,選擇BCC模型對樣本城市文化創意產業效率進行分析,該模型的計算公式如下:在公式中,xj和yj分別代表投入和產出要素。S-,S+分別表示松弛變量及剩余變量,代表投入的冗余價值和產出不足。如果θ取值為1,S+=0且S-=0,則推斷決策單元DEA有效。如果θ取值為1,S+≠0或S-≠0,則推斷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如果θ取值小于1,則推斷決策單元DEA無效。

3實證分析

根據4年-年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報告的各地文化產業投入與產出的原始樣本數據,利用DEAP3.0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果整理如表2和表3。其中TE代表綜合效率,PE代表純技術效率,SE代表規模效率。從表2可以看出,5年至年江蘇省大運河流經8個城市僅常州市、宿遷市純技術效率全部為1,達到DEA有效狀態;徐州市、無錫市、揚州市規模效率均高于均值,產業整體效率水平較高;江蘇省宿遷市在5-年規模效率皆低于其他城市與均值,產業整體效率水平較低,結合表3可以得知,宿遷市文創產業整體效率水平雖呈現規模遞增模式,但仍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綜其產業開發現狀,總結宿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江蘇省宿遷市地處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蘇南地區相差較大,且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與大運河文化帶沿岸其他城市相比宿遷市文化創意產業整體開發規模較小,雖達到純技術效率有效,但綜合效率與規模效率在文化帶流經8城市中均處于最低水平。主要體現優勢傳統產業與文化創意結合力度不足,市場增值能力較弱,尚未出現龍頭文化創意企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大運河沿岸八個城市中處于弱勢地位。其次,近年來宿遷市不斷加大對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園區打造,具備獨特的中運河文化內涵的產業集聚區。其中包括:宿遷龍王廟行宮景區、宿遷洋河酒廠文化旅游區、宿遷項王故里景區、宿遷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宿遷酒都文化公園等。依托中運河文化,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開發已初具規模。但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藍圖尚未明確,仍以傳統文化產業為主,且尚未形成大運河宿遷段核心文化創意名片。在數據包絡分析中,常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在江蘇省8個城市中均處于有效狀態,常州市重視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文化創意企業和品牌不斷發展,實現年均30%以上的增速。以“恐龍”作為聚核,向“文化旅游城“和“創新創意城”延伸,規劃了“運河文化創意帶”“創意產業基地”,打造以創意和內容生產為核心、龍頭企業為帶動、產業基地為集聚的現代文化產業格局。第三,缺乏文化創意IP。文化IP即為知識產權,隨著新媒體以及數字化的不斷普及與發展,文化IP已經成為文化產品間的深度融合,如同品牌一般具備辨識度、流量以及變現能力,給消費者形成深度記憶。縱觀宿遷市文化創意產業,商品化程度較低,未形成記憶深刻的品牌化產品記憶符號,文化創意IP與產業鏈有待深度融合。最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缺乏。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和制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一般會流向一線城市等高薪酬地區。在某種意義上,人才的流失決定了當地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足。宿遷市本地雖擁有高等院校和部分研究專家,但對于文化產業的管理類、策劃類及市場推廣類人才相對缺乏。例如當前的運河文化帶文化創意產業,其衍生品多缺乏創意、缺乏銷售價值,更多的存在復制性、雷同性,其原因大部分可以歸結為人才缺乏。

4構建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布局目標

4.1運河文化+產業集聚

近年來,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視運河文化建設。運河文化的挖掘、傳承和開發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大運河從江蘇宿遷穿境而過,全長公里,居江蘇第二。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重點打造運河沿岸文旅產業集群,注重基礎建設,并已取得階段化成效,著力打造“文化+生態”建設典范和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樣板。運河文化+產業集聚打造過程中,應注重大運河文化為主導,突破產業的單一融合方式,打造運河文化與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化文化創意產業與產業融合的層次跨越,實現產業淺融合向深融合推進。宿遷段可以推動“運河文化+”,加大資源挖掘、產業間的要素整合、產業耦合力度。隨著文創產業的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文化娛樂產品成為資本流向的主要市場,宿遷市在打造文創產業集聚過程中,也應注重衡量產業發展的附加價值,產業集聚中科學合理布局產業結構,注重板塊間的產業聯動,重點培育高增長、高附加價值行業,達到大運河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增長。

4.2運河文化+創意集聚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集合體,創意即為人的創造性,涵蓋了文化產品的原創性、文化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文化創意產業的布局新業態等。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的傳承和產業創新,這對于創立大運河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是重中之重。宿遷市應注重在打造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的同時,帶動重點項目周邊形成文化體驗、文化街區、文化小鎮等附屬活力,形成獨特的創意體驗文化,帶動各類文化主體發展,形成文化區間的聯動效應。宿遷當前已興建各類型文化產業園,但園區整體流量較低,商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利于產業創新。創意的集聚即人才的集聚,應集聚由政府領導,企業家、學者、策劃人員共同參與的文化創意頭腦風暴小組,結合數字化和新媒體的融合趨勢,充分挖掘大運河特色文化資源,滿足消費者多層次的文化體驗需要,激發消費者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購買力,實現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增值。

4.3運河文化+精準IP

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文化IP的發展成為主流。文化IP是知識產權,是一種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具有高辨識度、自帶流量、變現能力并形成長期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運河文化IP打造的核心屬性是內容和流量,以原創內容聚合粉絲,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通過一個故事、一個形象為該地區打造IP,形成能夠融合跨界發展的粉絲經濟。形成大運河文化宿遷段IP與多文化產品、產業融合的創新業態。如今,文化IP不僅局限于文學、動漫等影視作品,更延伸至了文旅行業、主題公園、文化小鎮與IP結合的方式。一個鮮明的IP也將成為一個城市的鮮明符號,成為它的品牌記憶點。如“常州恐龍園”“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IP已經不單單只通過一個形象打造進行傳遞,也應注重IP的前期塑造、中期變現,后期衍生的價值體系。

4.4運河文化+數字化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數字化趨勢逐漸凸顯。傳統文化通過數據科技呈現更現代化、具有科技感的文明方式。宿遷市文化創意產業需融合多種新型技術方式,創新文化創意產品的呈現方式,優化新媒體整合推廣平臺,廣泛利用多種互聯網平臺以數字化手段與消費者建立溝通方式。特別是疫情常態化現象下,如何通過政府惠民紅包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加速文化產業通過數字化手段復蘇也成為重中之重。

5總結

江蘇省宿遷市是一個年輕的地級市城市,政府不斷出臺各項政策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本文通過DEA數據包絡分析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宿遷市現狀提出運河文化+產業集群,運河文化+創意集聚,運河文化+精準IP,運河文化+數字化策略,以期對于帶動宿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方向,探索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赟,周爽.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綜述[J].產業經濟,0(27):-123.

[2]呂志偉,陳佳藝.新技術背景下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與路徑優化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0(0):2-6.

作者:蔡婕 馬衛東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