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問題分析

時間:2022-01-19 11:21:06

導語: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問題分析

摘要:文章從澳門經濟、技術發展狀況分析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在科研平臺、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科技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強化科研平臺、優化攬才政策、加強科技合作、促進成果轉化、增加科技投入等對策建議。最后,通過解讀特區政府在合理制定政策、優化治理體系方面的做法,向讀者展現了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前景。

關鍵詞: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

1引言

按照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界定,文化遺產涉及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產(一切有價值的文物)和不動產(建筑物),考古遺產以至古樹名木等。本文所述文化遺產系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外的所有文化遺產,既包括保存于澳門的各時代的重要實物所有文化遺產、藝術品、文獻、手稿及圖書資料等動產,又涵蓋了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動產以及歷史文化城區,特別是《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2021》所列62項紀念物、49項具建筑藝術價值的樓宇、11項建筑群和25項場所。文化遺產作為澳門可持續發展的特殊資源,使得澳門的城市定位在國家層面的規劃中不斷提升,不僅賦予了澳門在國家和區域層面的新高度,而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為此,文化遺產保護已經上升到澳門文化戰略的高度。由于文化遺產的多樣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毀損原因的復雜性,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撐。本文所說的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就是將現代科學技術和已認知的傳統技藝,施用于從認知到利用全過程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1]。澳門入遺以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科技支撐與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然相較于國家文物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國際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發展趨勢,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亟待提升。

2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從澳門經濟、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分析,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在科研平臺、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科技投入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2.1科研平臺缺少,科技人才匱乏

在現代條件下,建立自成一體、相互協作的科研體系,以及形成一定數量與規模的科研機構,是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科研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在澳門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的高水平的文化遺產保護科研平臺數量極少,稍具實力的科技機構僅有澳門城市大學和蘇州大學、葡萄牙埃武拉大學共建的“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澳門的科技人才匱乏由來已久,文化遺產保護科技人才在總量質量、專業結構、創新能力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仍與現實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澳門缺少引進高層次的文化遺產保護科技人才(包括個人及團隊)的有效政策。這一瓶頸問題,尚未得到扭轉和解決。

2.2研發力量薄弱,成果轉化欠佳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科技以自發分散研究模式為主,不僅科研硬件設施不足,科技開發能力薄弱,而且缺乏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合作紐帶,未能形成合力。同時,普遍存在“唯項目”或“冇項目”的現象。囿于科技產出著重論文發表,或是“重技術研發、輕市場調研”,以及缺乏通曉專業技術知識且長于商業化運作的科技產業化人才,導致科研理論和成果未能從實驗室轉化到技術應用,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既缺少常規性的成熟適用創新性技術,又沒有國際性或地區性影響的科研成果,科技含量及其對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支撐作用有待提升。此外,文化遺產管理部門與科研機構結合不密切,也是造成科學研究和實踐應用結合不緊密的原因之一。

2.3科技投入偏低,資金配置不足

科技投入是科技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一個國家或地區GDP中所占比重,是衡量該國家或地區科技發展的重要標準。遺憾的是,自2010—2019年澳門科技投入所占本地GDP的比重僅介于0.04%-0.23%[2],與國際上認定的1%的比例相距甚遠。既顯著低于中國內地平均水平(2019年內地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與GDP之比為2.23%,2020年上升至2.4%),又大幅低于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江門、中山、肇慶等中等城市。科技投入長期偏弱,勢必給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資金配置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一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沖擊,以博彩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易于引發經濟劇烈波動,隨之而來的緊縮性財政政策,或加劇科技投入整體不足的狀況。

3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問題的對策建議

本文圍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開展科技保護交流與合作,促進科研理論和成果向技術應用轉化,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內容,對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強化科研平臺,優化攬才政策

針對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科研平臺數量不足的現狀,首先應加強現有的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擴大科技部掛牌的“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規模,完善研究方向布局,聚焦巖土質文物風化、水鹽侵蝕等主要病害形成機理和發展預測方法研究,為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其次,綜合施策推動構建與本地文化遺產資源及保護利用任務相匹配的、可由雙方或多方共同投資的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人才是澳門的剛需,應進一步增加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的職能,負責研究更加開放的攬才政策措施及各類人才引進計劃,執行人才引進政策,尤其是澳門緊缺的高層次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人才。同時,在有條件的高校設立文化遺產科技保護課程,加強科技人才的職業與管理培訓,建立健全跨學科、跨領域的優秀人才培養以及高級專業人才跟蹤服務機制,促進人才總量和人才素質的提升。

3.2加強科技合作,促進成果轉化

澳門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緣位置和作為中葡橋梁的紐帶作用,積極與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等內地機構、葡語國家以及世界遺產城市組織(OWHC)開展文化遺產科技保護交流與合作。如澳門城市大學與葡萄牙埃武拉大學的“歐盟重點實驗室遺產科學分析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對澳門及南中國的文化遺產物質分析和保護研究,在推動遺產科學學科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應該有針對性地汲取優秀科技資源參與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采取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并重、學科交融與技術集成相輔、傳統技藝和高新技術結合的科學方法,促進科研理論與發明成果向應用研究直至試驗發展的轉化。同時,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屬于政府行為和公益性事業,也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領域,具有不可忽視的邊際效益。因此,應由特區政府文化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同制定并組織實施研究課題和工程課題,探索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訂單式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提升澳門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科技應用水平。

3.3增加科技投入,設立專項基金

增加科技投入是發展文化遺產科技保護事業的基礎和前提,建議完善和發展澳門的科技投入政策,既要把科技撥款和科技投入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又要保障增加年度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在本地GDP中所占比例。在此基礎上,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增加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投入總量,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和基礎建設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建立健全開放性、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豐富和完善社會捐贈等資金來源渠道。還可以在現有的科學技術基金下設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科技開發基金,由項目顧問委員會提供咨詢意見,鼓勵澳門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專題性的科學研究,有效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輻射以及帶動作用。

4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前景

澳門是亞洲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先行者。澳門回歸之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葡國文化經典建筑為主,特別是1970—1980年代初,成為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繁榮期。然而,澳葡政府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的發展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既無政策規劃,又無資源投入。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后,擴展了過去以葡式建筑遺產保護為重心的視野,且基于澳門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保護華人文化遺產資源,凸顯了本地的中華文化特色及其主導地位。同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支持科技研發,通過增加科研經費投入、改善科研基礎建設、合理制定科技政策、建立科研管理機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等政策措施,為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2000年特別行政區政府頒布了《科學技術綱要法》,提高澳門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轉移能力,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為提高本地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2011年又發布《科學技術獎勵規章》行政法案,規范了對澳門科技工作者的獎勵制度。2014年,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正式生效,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制基礎。此外,特區政府集中資源為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增加科研投入、促進科研合作、資助科研人員等。同時,中央政府也通過政策支持拓展澳門的科技發展空間。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構建長效機制支持港澳地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組織實施。自2019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后面向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依托單位試點開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申請或聯合申請資助,鼓勵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成績的愛國愛澳青年學者自主選擇課題方向開展創新研究[3],近年來,廣東省也推出多種措施加強與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通力支持,加之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政策推動,成為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治理體系方面,2001年特區政府成立了科技委員會,統籌和協調科技事務。2004年又設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負責對相關的教育、研究及項目的發展提供資助。2014年設立咨詢組織文化遺產委員會,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15年,澳門文化局將所屬文化財產廳改名文化遺產廳,負責協助制定和執行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被評定的不動產的修復計劃,采取必要的措施應對可能危及被評定或待評定的不動產的情況。2020年,特區政府提出合并重組原經濟局和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等單位,創設經濟及科技發展局,進一步優化了科技治理體系。此外,2022年底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投入運作,將有助于保障世遺建筑安全。目前,澳門特區政府已著手制定《人才引進制度》以及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和高級專業人才計劃,首先重點引進高新科技、文化體育、大健康、現代金融等優先發展的四大新產業以及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層次人才。其中,高端人才計劃不設定限額,由特區政府主動邀請和引進諾貝獎獲得者等成就非凡的稀有人才;優秀人才計劃針對專業行業中表現卓越的領軍人物,高級專業人才計劃則面向具有較高學歷、專業技能或豐富專業經驗的緊缺人才,采取定額、定向、定點的方式,作出科學估算,厘定引進額度上限。同時,設立人才引進審核及建議委員會,統籌人才引進工作,建立公開、公正、科學的評審機制,以及嚴謹、可行的審批程序。《人才引進制度》將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法律草案并交立法會審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澳門高等院校攻讀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及工程學專業的本地學生人數持續上升,修讀科技類博士課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科技方向博士后的澳門籍人士也在增加,為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5結語

文化遺產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先輩留給后世的瑰寶,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而文化遺產保護是塑造城市個性的過程,對于以旅游服務為主要經濟支柱的澳門而言,既能促進澳門建立文化自信,又有助于經濟多元化,推進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澳門文物遺產科技保護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澳門回歸以來,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仍滯后于內地以及文化遺產保護發達國家的快速發展態勢。因此,應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以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主線,以強化文物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動力,改善文物科技創新生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發展辯證思考——寫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之際[J].文物,2008(3):56,63.

[2]許洪彬,李嫣,封曉茹.澳門科技發展概況初探[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1(3):1.

[3]劉成昆,張軍紅.澳門創新科技的發展及其產業化[J].科技導報,2019(23):58.

作者: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