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性研究
時間:2022-06-17 10:53:44
導語: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具有多方面的依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1.教師素質發展受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文化范疇是很廣的,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各種社會生活背后的精神;它作為一個“觀念的、精神的、非物質的范疇”,[6](P11)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素質發展是通過教師的各種實際生活而實現的,教師的各種實際生活深受文化的影響。例如,文化影響著每位教師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教師素質的發展又受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其次,教師素質的發展尤其受文化的影響。人們經常說人是文化的產物,其中,人的內涵是人的素質,因此人的素質是文化的產物。不但人的價值觀念等素質的發展直接是文化中的各種價值觀作用的結果,而且人的整個心智的發展都深受文化的影響。[7](P161)教師作為人,其素質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文化的產物。2.教師素質發展具有文化性質根據人們對文化的一般理解,凡是人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東西,即“人化”的東西,都屬于文化的范疇,與“自然”相對。[8](P1~2)教師素質雖然有先天遺傳的基礎,即有自然方面的基礎,但更多的是后天人為努力的結果,教師素質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人為地改造人身自然的過程,因此,它具有較多的文化性質。從詞源上看也是如此。“文化”一詞,英文和法文均為Culture,德文為Kultur,俄文為Кулвтура,它們都源于拉丁文的Colere。拉丁文的Colere本義是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適應于滿足食住等需要的過程中,對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來,該詞引申到精神領域,有化育人類心靈、智慧、情操、風尚之義,而人類心靈、智慧、情操等等都是人的素質。因此,從詞源上講,“素質”具有文化的性質,教師素質發展也是如此。3.教師素質發展具有文化使命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具有促進中華文化振興的重要使命。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命,是一個民族、國家能否繁榮并取得進步的重大的決定因素,[9](P407)是一個社會共同體生活能否幸福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文化趨于衰落,龔自珍時代更是進入一種“俄焉寂然,燈燭無光,不聞余言,但聞鼾聲,夜之漫漫,鶡旦不鳴”[10](P88)的“衰世”。自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一直面臨全面而激烈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在沖突中中華文化處于劣勢,并一步一步地碎片化。當前,在文化全球化和進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中華文化面臨進一步弱化的危險,同時又迎來振興的機遇。如何才能振興中華文化呢?這一方面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人進行持續的文化傳承與創造,其中一個重要的人群就是教師,教師素質的發展在此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梁漱溟指出,中華文化具有五大病,其中兩大病是幼稚和老衰,[11](P72~73)因此,一直有著深層更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借當前教育變革,尤其是教師素質發展之機,實現文化的更新,以更新的方式振興中華文化。教師素質發展的這種文化使命的履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從學校發展做起,這就是: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視角、內容和條件,[12]通過教師素質發展,可以促進學校文化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學校的發展,通過學校及其文化的發展,來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教師素質發展的視野之內如何促進中華文化的振興呢?這要遵循下文闡述的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的兩個基本方向:一是引領素質文化建設,二是走進崇高。應該著力將此兩個方面融合起來。1.引領素質文化建設文化的成分是多種多樣的,而在中國和西方的歷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一直是利益文化。利益文化是以追求利益為主導性價值取向,并相應地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文化。什么是利益呢?從哲學上看,指“人們通過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不同需要”[13](P842);從日常用語來看,指“好處”。[3](P1131)“利益”是一個復雜的范疇,其中最受關注的利益有權力和財富兩種。關于人類文化一直以利益文化為核心的狀況,許多思想家都有闡述。例如,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的歷史哲學的核心主題就強調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歷史的原動力,并說:“如果沒有利害關系,個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把這種對利害關系的關切稱為熱情,我們可以說,沒有熱情世上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熱情,是指由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而產生的人類活動。”[14](P12)過去人類文化以利益文化為核心的狀況,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導致了許多嚴重的問題,主要有:其一,導致了人間的過多沖突、爭斗和社會震蕩。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嚴酷斗爭的歷史。雖然在各種相關文獻中,經常出現“和諧”、“和合”之類的詞,但這正是因為缺乏和諧、需要和諧之故;實際上,人類歷史是缺少和諧而充滿沖突和爭斗的,其中大規模的集團爭斗就是無數的戰爭。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爭奪利益。其二,導致了大量的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在人們爭奪利益的過程中,強者的力量往往遠勝于弱者,而且強者往往是結成有凝聚力的集團的,因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其結果是大量的利益歸于強者,而弱者獲得的利益太少。其三,導致許多人的人生失敗和生活悲慘。由于人們以獲取利益為成功的主要內容和標志,而在嚴酷的利益爭奪中,成功地獲得巨大利益的總是少數人,多數人獲得的利益太少。由于人們將過多的努力用于爭奪利益而不是生產,又有過多的利益被少數強者所占有,因此許多人爭奪利益的失敗又導致他們生活的悲慘。其四,導致大量的犯罪。由于文化以追求利益為核心,許多人以純粹追求利益為基本的價值觀,其中許多人為了利益而走上偷盜、搶奪、搶劫、貪污、索賄受賄、敲詐的道路。其五,導致許多積極的、有益的價值追求的弱化。人類本來有許多積極的價值追求,諸如素質發展、自我實現、高尚等,但許多人在利益的誘惑之下,弱化或失去了對積極價值的追求,甚至陷于“利令智昏”。其六,導致對地球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有許多人因追求過多地占有財富而無限制地掠奪地球,有許多人為了過多地占有財富而在生產財富和使用財富的過程中不惜嚴重地破壞環境。人類文化應該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即應該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素質文化是以追求素質發展為主導性價值取向,并相應地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文化。人的素質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當人們不僅發展素質,而且穩定地將素質發展作為主導性的價值追求,即成為價值觀的重要指向,并且這種價值觀指向表現為豐富的形式時,就不僅僅是素質本身的問題,而且形成一種文化,即素質文化。人類文化應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主要基于如下幾點:第一,有助于進一步實現人本身的美好。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而人的內涵是人的素質,人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人的素質的美好。要進一步實現人本身的美好,而不是以身外之物來掩蓋人本身的美好,就需要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第二,有助于促進社會繁榮。社會的繁榮與發展,首先需要依靠人的素質,例如,經濟繁榮就需要提升社會成員的科學技術水平、生產技能、勞動觀念、行為方式等素質。第三,有助于實現每個人的成功。素質發展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尤其是對于先天遺傳基礎正常的人來說,他們都有極其巨大的潛能,都可以達到很高的素質發展水平。第四,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因為:素質發展包括有利于社會和諧的人的素質的發展;素質發展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巨大成功的,這能使人們都處于滿意、平和的心態,這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追求每個人的素質的充分發展,這是深層的社會公平,因而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第五,素質發展是符合人性的。因為人性總是傾向于向著完美的方向逐漸進化和發展的。事實上,一切物質和精神都傾向于向著完美進步[15](P235),就人來講,素質發展最能體現這種傾向。第六,許多思想家認識到,素質發展應該成為社會的核心。例如,馬克思強調,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16](P649);杜威(JohnDewey)也強調,制度的良否視乎它的教育的效果———即它所養成的個人的性格……以它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人的能力。[17](P106)第七,以素質發展為主導性價值追求,副作用小。每個人都可以致力于發展自己的素質,相互之間較少沖突,人們追求素質發展不會造成社會災難;人的素質發展不會造成對地球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第八,素質發展不排斥正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人總是要追求利益的,對素質發展的價值追求并不否定對利益的追求;相反,素質發展是利益的重要基礎:每個人的素質發展,是社會創造充足利益的重要條件;一個人素質的高低,應該成為其獲得利益大小的一個基本依據,社會應該據此為個人分配利益。因此,需要大力進行素質文化建設。素質文化的現實早就存在,例如,孔子就強調“成人”(成為一個人)的標準,這就是強調人的素質;科舉考試也是要求官員具備一定的素質,促進素質的發展,盡管科舉考試視野中的素質比較狹隘。筆者不是發現了素質文化,而是將早就存在的素質文化概念化,并進行理論探討。今天,我們要大力促進每個人的素質的發展,而且要使素質發展成為人們的主導性、核心性的追求。那么,如何加強素質文化建設呢?這需要有一個人群來引領。教師作為這個引領性的人群最合適,因為:首先,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榜樣、示范,他們的素質發展對于年輕一代的成長起著最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次,在社會各個人群中,教師行業是一個知識和整個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而且這已成為一種傳統,由這個行業來引領能有力地促進素質文化建設的成功。2.走進崇高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應該與中華文化的傳遞和更新結合在一起。中華文化的傳遞與更新是極為復雜的,其中一個根本方面是中華文化中的最高價值。現代西方文化中的最高價值是“自由”,而中華文化中的最高價值則是“崇高”。“崇高”這種價值是中華文化的根脈,素質文化的建設、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應該與這一根脈結合在一起。“崇高”的含義也比較復雜,它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概念。首先,從日常語言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如下含義:其一,道德高尚;其二,受人尊崇、受人推重;其三,地位優越;其四,空間高度極高。[18](P1799~1801)其次,在哲學(更具體地說是美學)上說,崇高的基本含義是:“形體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偉大雄渾,令人震驚、崇敬、神往的事物特性。美學范疇之一。”[13](P172)從文化價值角度來講,整合起來看,“崇高”的基本含義有:(1)道德高尚;(2)受人尊崇和推重;(3)地位高;(4)具有偉大的力量,尤其是具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崇高”作為一種最高價值,是真、善、美三大價值要素的最高綜合體。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崇高”具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崇高”價值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今天和未來的中國,“崇高”價值應該基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得到更新,即應該包括如下三個基本方面:(1)每個人都得到基本的尊重;(2)素質高而受人尊崇和推重;(3)貢獻大而受人尊崇和推重。[19]在此,“受人尊崇和推重”是比“得到基本的尊重”更加高的評價;“貢獻大”包括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上作的貢獻。這里的“走進崇高”主要是指教師要:自覺地追求崇高;真正認識到素質發展是崇高的,將自身素質發展視為一種崇高,并在素質發展中體驗到崇高;由于自己的素質發展能夠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榜樣示范,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因而真切地認識、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崇高性。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的內容是復雜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探究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特點“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20](P10)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必定具有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要深刻理解教師素質發展的問題就必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這些特點。首先,要分析中國教師素質方面在文化上的民族性特點。例如,要深入地分析這方面的“尊師重道”的文化精神,包括這種精神形成的根源和基礎、產生的作用、表現的各種文化形式,以及這些方面的歷史變遷。只有了解這些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國的教育史和教師素質發展的歷程,并基于此理解今天的各種相關現象。又如,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重視的教師素質是教師的德性,我們需要探討教師德性的文化內涵、生成的文化根源、表現的各種文化形式、文化效應特點。其次,要分析當前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的時代特點。就中國而言,當代文化局面形成的主線路有三,每一條主線路都很復雜:(1)馬克思主義文化及其中國化。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是很復雜的,其中國化歷程尤其復雜,因為這一歷程深入地反映了中國的極其復雜的具體實際。(2)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歷史變遷。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國家,文化傳統強大而復雜,而復雜的歷史進程進一步增加了文化的這種復雜性。(3)現代西方文化的漸入。“西學東漸”已有較長的歷史,鴉片戰爭之后這種過程強化。當前,中國仍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現今的中國文化綜合體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西方。除了這三條主線路之外,當今中國文化局面的形成還有輔線。主線和輔線,就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極端復雜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教師素質的發展產生著復雜的影響。2.分析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困境中國教師素質發展事實上正面臨著復雜的文化困境,我們應該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困境。重大的困境如:(1)如何處理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教師如何對待這種沖突?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較長時間以來,人們在研究著這些沖突,[21](P103~106)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些沖突。(2)如何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沖突中,在中華文化一直處于劣勢且逐漸碎片化的局面之下振興中華文化,教師素質發展如何納入這一重大使命之中?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很不理想。(3)許多思想家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思想的發展在啟蒙上有缺失,當今新的文化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新的啟蒙,由于中國的啟蒙是后發性的,應該對西方文化有所參照,然而,是參照西方啟蒙時代的還參照西方當今時代的呢?[22]教師素質發展應該著重體現怎樣的時代精神?這就出現一個困境。(4)人是文化的產物、受文化的限制,而文化又是由人創造的,人應該超越于文化,教師在素質發展上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超越?3.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方略教師素質發展的深層方略是文化方略,文化自覺應該自覺到這類方略。具體而言,要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方略,就需要有效地探明如下問題:(1)文化對教師素質發展發生作用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如何將這種內在機制轉化為外在的方略?(2)人們常說文化的運行與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那么有哪些規律,如何基于這些客觀規律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方略?(3)當前,我國教師素質發展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哪些文化根源,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及其文化根源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有效方略?(4)當前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建設應該向著什么方向進行,教師素質發展具有哪些文化任務,如何面對這些任務的履行提出各種相應的方略?(5)在促進教師素質發展上,如何將文化方略與其他類型的方略整合起來,以便只需要消耗較少的資源就可以取得較多較大的效果?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才能實現。在此,“途徑”可以從多個方面去理解和劃分。筆者認為,從文化自覺過程運行的特點來看,基本途徑有三條:1.權力途徑權力即政治的強制力量,這是一種正式的控制力。權力問題一直與文化密切相關,因為權力直接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狀態、價值觀念和政治中的精神層面。同時,文化研究與實踐時時要面對權力的問題。“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對待權力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文化研究一直以來依據局勢提出了各種‘緊急應對’。”[23](P240)在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問題上,文化與權力是互動的。就促成教師素質發展這個方面來講,權力至少能夠起到如下作用:第一,將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規定為相關人員和組織的一種正式的任務;第二,通過強制的力量,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和強化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相對普遍的價值觀念,這就形成了相關文化范疇的核心方面之一;第三,在較大范圍內使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轉化為現實的行為方式,這也是一種文化;第四,為以各種文化形式實現教師素質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條件和資源條件,并通過評價加以認可。因此,為實現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推動一定的權力作用,并為權力機構提供必要的策劃和咨詢,將是很重要的。權力途徑也有一定的復雜性,它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層次:國家政府的權力運用,尤其是國家層次教師教育管理部分的權力運用;地方政府的權力運用,尤其是這個層次教師教育管理部分的權力運用,這又包括多個具體層次;教師所在學校的權力運用,這具體包括校長、學校人事部門、學校師訓部門等的相關權力運用。2.情境途徑情境是任務、環境、人的心理和資源等的綜合體。人總是在情境中活動并感受的。情境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導向和推動的力量,雖然這不是一種正式的強制力,但在文化自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文化自覺需要使一種現象深深地轉化為相關人員的觀念、精神和自覺行為,這就需要具備一種情境。情境“是文化的積木塊……既是個人生活的積木塊,也是制度的積木塊”,對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有著直接而全面的影響。[24](P114~124)就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情境至少起著如下作用:第一,使人們實際地認識到教師素質發展的現實意義,并在情境之下以自己的心靈感受這種意義;第二,使人們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與現實情境聯結起來,從而具有具體的現實感;第三,驅動相關人們在情境的推動下,將自己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動機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第四,使人類生活共同體的文化精神與現實的情境聯結起來并在情境中現實化,同時,持續的情境會凝聚為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精神,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觀念也是如此。因此,為實現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構建、引導和設計一定的情境,是很重要的。情境也是多個層次的,就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主要有:全國范圍,甚至全球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輿論性的情境;教師行業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行為的共識,即整個教師群體形成的主流性的情境;學校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學校集體的心理氣氛,這也是學校文化的一個構成成分;教師小團體范圍內的情境,如教研組或非正式的教師小團體范圍內的心理氣氛和共識。3.自主途徑自主主要是自己主導、自己計劃、自我調控。文化自覺的結果是在生活共同體范圍內形成自覺的意識和精神,而要實現這種結果,就需要通過這個生活共同體中的各個個體的自主。這里所說的“個體”即每個教師自己。就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自主途徑的作用主要有:第一,使作為生活共同體之精神的文化具有現實的個體的心靈做堅實的基礎,因此,共同體的精神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有生命力的、持久的精神;第二,使生活共同體的精神與個體心靈緊密地結合起來,因而更能引導和推動個體的行為;第三,由于生活共同體的精神堅實地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基礎之上,因此這種共同體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是自然而然,很好地實現了個體與群體的融通,這能減少和消除沖突,達到社會和諧;第四,自主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25](P78)由于注重了個體的自主,因此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更能使個體獲得滿足并體現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尋求個體自主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特別要注重:激發個體自主的內在需要;引導和強化個體追求素質發展的價值觀,使素質發展切實地成為個體自主追求的價值觀;使個體將自己的這種個體價值觀與追求教師素質發展的社會價值觀統一起來;注重引導和指導個體在素質發展上進行自我設計和自我調控,并致力于將這一點普遍化、持續化,滲入一定的文化精神,因而成為一種文化。
本文作者:丁念金工作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 上一篇:治理性文化觀的產生及內涵
- 下一篇:城市尺度的熱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