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藝術特征研究

時間:2022-01-19 09:47:37

導語:陶文化藝術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陶文化藝術特征研究

[摘要]黑龍江省歷史文化悠久,從舊石器時代至今都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是現代學者對當時文化藝術進行研究的重要依據。多年來,在黑龍江東南部地區,當地居民和考古學者通過共同努力,發掘出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尤其是當地陶文化更是異彩紛呈,代表了黑龍江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

[關鍵詞]新石器時代;材料;器型;圖案;功能;藝術特征

黑龍江省歷史文化悠久,從舊石器時代至今都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是現代學者對當時文化藝術進行研究的重要依據。黑龍江東南部地區主要指牡丹江地區,包括牡丹江市、寧安市、海林市、林口縣、穆棱市、東寧市、綏芬河市等地。這里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在牡丹江市內有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位于寧安市西南部的鏡泊湖更是孕育了文明與藝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黑龍江兒女。多年來,當地居民和考古學者通過共同努力,發掘出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尤其是當地陶文化更是異彩紛呈,代表了黑龍江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

一、新石器時代典型的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文物史料記載

海林振興遺址位于海林市三道河鄉振興村,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工制作,器表顏色分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三種。紋飾主要由壓印、戳印刻劃等方法制成,器型簡單,基本為罐、盆兩類。寧安石灰場遺址位于寧安市城東鄉石灰場村東北部,出土的陶器均夾粗砂,以灰褐色和黃褐色為主,紅陶次之,陶器種類有罐、甕、缽、盅等。罐的器型多作口微曲腹平底狀,體為口大平底。陶器紋飾較多,絕大多數為刻劃紋。寧安鶯歌嶺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出土的陶器上有篦點紋和劃紋等,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粗灰陶,器類見有直口罐、侈口罐、碗、盅等。

二、新石器時代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文物藝術特征

從材料上看,黑龍江東南部地區土壤種類約有油甸黃土、紅暗山泥土、暗黑泥沙土。海林振興遺址出土的陶器將這三種土質混合,燒制的陶器色彩有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等。寧安石灰場遺址出土的陶器在土質中夾雜灰燼或土質混合,因此陶器的主要色彩為灰褐色和黃褐色。黑龍江東南部地區的三種土壤中,油甸黃土屬于草甸土亞類甸黃土土屬,其特點為粉砂質黏壤土,粒狀結構;紅暗山泥土屬于暗棕壤亞類暗山泥土土屬,其特點為黏壤土;暗黑泥沙土屬于黑鈣土亞類黑泥砂土土屬,其特點為砂質黏壤土;團塊狀結構。由于油甸黃土屬于粉砂質黏壤土,土質較黏、濕度較大,所以燒制難度較大;而紅暗山泥土屬于黏壤土,暗黑泥沙土屬于砂質黏壤土,所以燒制成型相對較好。因此,在三種土壤中夾雜砂石或土質混合可使陶器的透氣性更好,而且能降低濕度,更易于存放食物。寧安石灰場遺址出土的陶器均夾粗砂、寧安鶯歌嶺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粗灰陶。從圖案上看,新石器時代早期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器圖案主要是點的密集排布,組成的水紋、網紋、雨點紋等是重復構成的形式,其點的形態隨意性強、排列稍顯規整。海林振興遺址出土的陶器圖案相對于早期圖案無論基本形態還是組成結構都更加規整嚴謹,基本形態有豎線、橫線、折線、波浪線,還有預先利用陶、石等材質制作好的基本形態,將其重復排列得到規整嚴謹的圖案。這些圖案一般分布在器型腹部以上部位或覆蓋全身,抑或是在瓶口周圍。寧安石灰場遺址出土的陶器圖案不再以點的密集、橫豎線密集為主,而是線與線、形與形重復排列,并且其間隔加寬、傾斜角度加大,組成的圖案以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為主。線條更加流暢有力,動感十足。器皿口部邊緣與器身圖案有別,多以波浪的曲線、凹凸紋理的圖案突出器皿口部部位。口部圖案與器身圖案遙相呼應,相互襯托,使整個陶器熠熠生輝。陶器胎體較薄,其繪制圖案的力度恰到好處,造型和功能完美結合。這些圖案一般都分布在器型腹部以上部位或覆蓋全身,抑或是在瓶口周圍。寧安鶯歌嶺遺址出土的陶器圖案主要是點和線的密集排列,組成的篦點紋和劃紋等是重復構成的形式,說明當時在進行圖案設計時,是用事先制作好的篦點模具在器皿上繪制而成,節省了繪制圖案的時間。篦點模具采用木、石、陶等材料,制作中預先設定點與點間的間距,經過打磨使點表面光滑均勻,同時還要具有硬度和韌性,這極其考驗制作人的耐心和制作工藝。劃紋模具制作主要用石、木等材料,其中多采用石材料,把石磨成條片狀或片狀,后用劃的動作,將劃紋圖案繪制在陶器上。在遺址中還發現用壓印、戳印刻劃方法繪制的壓印紋和戳印紋陶器。壓印紋是新石器時代初期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器上的常見圖案,戳印刻劃是在壓印的基礎上,將事先雕刻好的基本形狀以戳印的形式繪制在陶器上。梳齒紋和篦點紋相近而不相似,一個以點的密集排列為主,另一個以線的密集排列為主。梳齒紋的線條似梳頭的梳子般密集、規整。圓窩紋來自水流和水流旋渦對人類的啟迪,流暢的線條隨著制作者指尖方向旋轉。不規則圓形紡輪體現出手工制作自然性和偶發性的特點,其多以素面為主。從器型上看,新石器時代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瓷器型主要有罐、盆、甕、缽、盅、直口罐、侈口罐等。海林振興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型簡單,主要為罐、盆兩類。罐、盒作為日常生活常用的器型大量出土,可見其使用的頻率極高。反之,正是人們需要這些器皿,才有陶的產生和發展。寧安石灰場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型主要有罐、甕、缽、盅等。罐多作口微曲腹平底狀,體為口大平底。當時罐的形態類似于今天缸的形態,是今天缸的原型。陶缽體積比陶罐小,其高度比陶罐低。而陶缽器物上的圖案是覆蓋全身,陶罐器物上的圖案主要是在腹部以上和瓶口周圍。陶甕器物上的圖案在瓶腹以上部位,距瓶口約三分之一處,收緊口沿,使瓶口與瓶腹之間有大的斜面,在斜面的兩側設有掛鼻,便于攜帶和掛在墻壁處。陶盅口沿較大,瓶身較矮,似桶狀,稍收口。寧安鶯歌嶺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型主要有直口罐、侈口罐、碗、盅等。直口罐的口有一定的高度、向里回收便于人們在瓶口部位拿攜。侈口罐的瓶與口處內收、口外張,便于液體和粒狀顆粒從瓶口倒出。陶碗體積和今天的碗類似,碗的斜度沒有現在的碗大,今天的碗口外張,而當時碗口呈直桶狀,有的稍做外張。陶盅相對碗底部的傾斜面要小,近似圓柱狀。從功能上看,陶缽相較陶罐體積小,主要用于飲水、盛放熟食,寧安石灰場遺址出土的陶罐多作口微曲腹平底狀,其體積和容量告訴我們小罐有盛水和盛放糧食的用途,大罐有儲水和儲放糧食的功能。陶甕主要存放食、盛水,便于提拉,并存放高處,避免蟲鼠偷食。陶盅主要盛湯、煮飯。隨著器型種類的增多,造型變化各異,功能更加豐富,表明當時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陶豬頭部和前腿肥大凸起,高于腰部和后腿,豬鼻、豬嘴前凸,豬鼻拱起,豬耳較小,四肢較短,有的刻畫尾巴,有的臀部突出,顯示尾巴位置。陶犬體型偏小,體態均勻,頸部較長,四肢較短,頭部較小、尾巴較短。陶豬、陶犬多表現為活動狀態,尤其是陶犬,頭上揚,尾巴翹起,好似正在討好主人。陶豬、陶犬的出現,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安定,并且生活品質得到提高。綜上所述,從材料、圖案、器型、功能四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體現出地域環境對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文化的影響,在圖案上體現出黑龍江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審美特點。陶器上的圖案藝術靈感源于自然,其藝術創作又回歸于自然、勝于自然之美。在器型和功能方面,器型源于使用功能,隨著人們對陶器功能方面的需求增多,黑龍江東南部地區陶文化異彩紛呈,同時說明在黑龍江東南部這片土地上,人們已經安居樂業,并在逐步發展,從而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參考文獻:

[1]陶剛,安路,賈偉明.黑龍江省寧安縣石灰場遺址[J].北方文物,1990(2):3-10.

[2]李陳奇,陳國慶.黑龍江省海林市河口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96(2):52-60,87,103-104.

作者:趙磊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