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保護方式
時間:2022-11-25 09:28:01
導語: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保護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很多人認為文物是歷史的產物,與當代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因此我們沒必要在文物保護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事實上,文物雖然是歷史的產物,但是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它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時代下,強化文物保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負責文物的保護與挖掘工作,其中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分析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文物保護工作,具體論述如下。
保護文物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文化的承接者,保護文物有利于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一方面,文物本身就是文化的彰顯。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如瓷器、青銅、樂器等。這些器物中包含了當時的文化潮流,甚至可以從中窺探出文化的發展。例如商周時期,人們喜歡在青銅器中記載每年發生的重要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并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取代青銅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無論是青銅器還是鐵器,都是當時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保護文物有助于我們探索不同社會時期的文化特征,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有利于保護文化多樣性
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積極保護文物,有利于保護文化多樣性。一方面,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潮流,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這可以通過文物得到很好地體現。例如,目前為止,我國北方出土了大量農具,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社會,農業在北方地區占據著重要地位,因而農民為了提升務農效率不斷更新農具,使得農具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南方則由于多河流,出土文物以船只、劃船工具為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加強對不同地區文物的保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護文化多樣性。另一方面,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出現不同的文化特征,而這些差距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加強對不同時期文物的保護與研究有助于我們準確掌握不同階段的文化特征,進而實現保護和傳承文化多樣性。
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保護文物時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物力投入較少
一方面,專業性的文物保護人才較少。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選擇就業方向時更傾向于能夠帶來巨大經濟回報或者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而文物保護從業者收入來源單一,薪資水平較低,大多依靠政府資助,這就使得當代年輕人不愿意進入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工作。除此之外,在大學教育中,無論是考古學還是文物保護都屬于“冷門”專業,這就意味著學校能夠提供的專業人才也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政府資金投入較少,很多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都存在入不敷出的問題。眾多周知,文物的挖掘與保護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而政府每年提供的資金有限,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又很難從社會上籌集資金,這就使得文物保護工作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
(二)文物分布范圍較廣
首先,很多文物分布在農村地區,這就大大增加了文化開發與保護的難度。全國約有70%的歷史文物分布在農村地區,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文物挖掘與基本保護工作都需要在農村地區展開,但是農村的地貌特征較為復雜,交通不方便,很多專業的探索與挖掘工具難以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更難以對已經出土的文物進行基本保護。其次,文物分布在全國各地,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難以對文物開展集中的開發與保護工作。眾所周知,我國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不同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內容,這就意味著歷史文物會分布在國內各個地方,難以對其進行集中、有效地管理。
(三)對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不足
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對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沒有充分向社會大眾介紹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截至到目前,依然有很多人尚未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文物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不會對日常生活產生任何影響。社會大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思想,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難以準確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沒有承擔起基本的解說與介紹職責,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中,都鮮少出現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內容。其次,不注重結合最新技術與渠道宣傳文物保護。很多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在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時僅是“走流程”,沒有切實考慮文物的文化傳播效果,不注重結合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傳播信息,難以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
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方式
(一)增加對文物保護的人力、物力投資
首先,培養更多的文物保護專業人才。政府應當提高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就業人員的薪資待遇,以此吸引更多年輕群體投身于文物保護事業中。除此之外,高校應當適當降低考古學或者文物保護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擴大招生規模,以此增加招生數量,同時高校應當為學生提供諸如降低學費等優惠條件,以此吸引更多家庭困難的優秀人才選擇文物保護專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其次,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在接受政府財政撥款的同時注重向社會人士募集資金。基于此,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加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聯系,并通過“聯名”等方式強化雙方間的合作,由此獲得更多的資金。
(二)全面了解情況,設立重點監護對象
首先,要全面了解當地的文物情況。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應當通過實地考察、接聽群眾熱線等方式對當地的文物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重點掌握文物數量、文物誕生年代、文物特征等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匯總,以確保文物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要重點監護重要文物,在節省開支的同時提升效率。由于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資金有限,對境內所有文物進行同等水平的有效監護是不現實的,因此應當采取“牽牛要牽牛鼻子”措施,著重監護重要文物。例如,秦始皇兵馬俑是咸陽市的重要文物之一,當地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成立了專門的博物館用以保護與陳列這些兵馬俑。
(三)拓寬傳播渠道,加強文物保護宣傳
首先,加強對文物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宣傳與教育是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文物的重要途徑,因此,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要善于借助各種媒體渠道宣傳文物的價值,以此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文物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以及社會穩定性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注重開設公開課堂,向人們講解文物相關知識,以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其次,善于借助各類新興渠道宣傳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在當今時代,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有著大量的流量,大多數年輕人通過這些平臺來消磨業余時間,因此,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借助這類新興渠道傳播文物保護知識,以此提升年輕人對文物保護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欣.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J].文化產業,2021(20):60-61.
[2]盧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的現狀與進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06):145-153.
[3]李洪飛.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16):217-218.
[4]劉文艷,許慧君,馮雙元,等.中國長城保護報告(2017-2018)[J].中國文化遺產,2020(2):91-102.
[5]徐舒.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06):226-227.
[6]呂廣暉.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J].才智,2019(28):243.
作者:張惠霞 單位:環縣博物館
- 上一篇:紅砂巖文物保護策略分析
- 下一篇:博物館文物保護科學化提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