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研究
時間:2022-01-12 10:28:53
導語: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2年,赤峰市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世界旱作農業重要起源地,因此,敖漢旗也被稱為“小米之鄉”。對于赤峰市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已經成為學界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保護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對此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言利用遺產地的品牌,大力開發以“小米”為品牌的谷物業者;有言保持與培植谷物傳統品牌,努力再現農產品市場新繁榮的。本文擬分析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優勢及保護的迫切性,進一步探究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新對策。
關鍵詞: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一、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優越地位及特色
敖漢旗種植小米的歷史,可謂悠久。小米,即傳統農作物中的谷子去殼后的糧食,這曾經是北方旱作農業區域的傳統主食。敖漢旗處于地球北溫帶居中的位置,降雨量不高,日照時間較充足,自古即是旱作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又因為興隆洼文化考古新發現的關系,使得敖漢旗這個旱作農業文化遺產地更為引人注目。(一)歷史與考古發現所造成的巨大優勢。2002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赤峰學院、敖漢旗博物館聯合發掘興隆溝遺址。興隆溝遺址,屬于興隆洼文化類型,位于敖漢旗寶國吐鄉東部。此前,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這里發現大量的石磨盤、石磨棒、石耜、石斧及陶器碎片等與原始種植業相關的生產生活器具。此次發掘過程中,在對采集土樣進行浮選分析時,發現1500余粒已高度碳化的籽粒。經過植物考古工作者與相關專家的辨別和鑒定,認定這些籽粒是已經炭化的粟和黍,其中黍占90%左右,粟僅占其中的10%左右,但它們都已經具備人工栽培的基本形態。同時又經北京大學考古學實驗室、日本國立民俗歷史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權威部門C14檢測,表明其已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這比歐美發現的谷子的籽粒要早2700年。考古工作者曾將興隆洼遺址出土的谷種與國內外多地出土的谷種進行基因比對,結果發現生長于歐洲、西亞地區的黍和粟,與敖漢興隆溝出土的同類作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基因傳承關系。換句話說,歐洲及西亞地區早期的黍和粟,是從亞歐大陸傳播過去的。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黍和粟,是很多地方同類谷物的先祖。因此,敖漢地區種植和食用小米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時期,從那時開始一直延續至今,谷物的培植沒有休歇,這里應是世界上種植和食用小米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由于敖漢旗是世界小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且為獨立起源,自成體系,因此在2012年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世界旱作農業重要起源地,201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時,“敖漢小米”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敖漢旗谷子種植面積有了大幅度增加。筆者查閱了《敖漢旗志》和歷年《敖漢旗統計年鑒》等資料(見表1),結果發現,敖漢旗谷子種植面積從1957(種植面積7.60萬公頃)年開始逐漸減少,直到2012年出現轉折(種植面積2.67萬公頃),2015年則達到5.33萬公頃(突破80萬畝)。敖漢旗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現域種植小米最大的地區。2014年,敖漢旗被評選為“全國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從此谷子或小米的價格即一路攀升,由原本每市斤1.4元左右,持續提高到2.4元、2.9元、3.6元、4.5元,目前穩定在每市斤3元左右,特殊品種已經達到幾十元的較高水準。近年出現了不施化肥、回歸原始種植方式的“綠色農業”,尤其是“八千粟”小米品牌的出現,奠定了敖漢旗為旱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歷史地位。(二)自然地理優勢。敖漢旗的地理坐標為:北緯41°42′-43°01′,東經119°32′-120°54′,是世界公認的最適宜優質小米生長的黃金緯度。敖漢所處地域,屬燕山山地向遼河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呈不規則的緩坡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地貌由南向北依次為:南部的努魯爾虎山石質低山丘陵區、中部的黃土丘陵區和北部的沙質沱甸區。敖漢南部山區和中部丘陵區各占總面積的34%,北部沙質坨甸區占32%。①敖漢旗位于地球北半球的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豐富,氣溫日差較大,降水集中,雨熱同季,積溫有效性高,是典型旱作雨養農業區。優越的自然環境使這里成為粟、黍谷物種植的比較理想區域。敖漢旗土地資源豐富,谷物絕大部分種植在山地或沙地,土壤中含有豐富而均衡的有機質、礦物質,為谷物生長提供了充分的營養。理想的自然條件,保障了雜糧生產的天然特性。2015年全旗谷子生產2.5億斤,產值超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0元。目前,敖漢旗已擁有經過認證的“綠色小米產品”2個,“有機小米產品”3個。同時又培育了“八千粟”“華夏第一村”“興隆溝”等新的小米品牌,并曾多次在國內或省、市規模的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上獲獎。電商企業“村頭樹”品牌小米,于2014年11月3日在淘系(淘寶、天貓)以679.49的熱賣指數排名第一。②因此,敖漢小米品牌憑借天然綠色的品質、健康休閑的標志和農耕文明的厚重,使其形成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并開始走向世界。2014年,敖漢被授予“全國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稱號。
二、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的迫切性
敖漢旗農業生產在發展,旱作農業傳統的粟的種植與生產已經翻番,但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存在矛盾的,不解決這個矛盾,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就無從談起。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燦爛的產業文明,以農業文明為例,就有“小河西”“興隆洼”“紅山”“夏家店”等。這些輝煌燦爛的產業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此繁榮發展,并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保持長盛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里培植并擁有一個相當成熟的農業生產模式———旱作農業系統。但是,現代農業文明的發展,必然會對這些傳統文化遺產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保護這些傳統文化財富,就成為極為緊迫的課題。(一)物種多樣性面臨挑戰。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外交往的增多,外來優質品種、“轉基因”品種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它在給人們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潛伏下巨大的危機,這就是對農作物品種多樣化的沖擊。調查發現,敖漢旗已經具有較能適應風沙、干旱的傳統農家小米,這是長期適應惡劣自然環境的結果。敖漢農家小米的自留品種資源,如大青苗、壓破車、快發財、大紅苗等目前由于產量原因已瀕臨滅絕,同時旱作農業的傳統品種被高產雜交品種取代已成趨勢。這就使旱作農業生產面臨嚴酷的抉擇,人們很容易就會將那些品質雖然不錯但是產量過低的農作物或家畜品種,像唐宋時期淘汰菰米一樣淘汰掉。③這勢必會直接導致經過幾千年培育的優質品種走向滅絕,也必然影響到人們對農產品或食物口味的多重選擇。同時,農作物品種的過度單一化,必然破壞生態平衡,使大面積病蟲害、其他不可預知災害的發生成為可能,對糧食生產甚至食品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因此,如何保持獨具特色的品質優良的傳統農產品,如何更好地保護好比較稀少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已經成為比較迫切的時代命題。(二)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受到威脅。文化遺產地的保護不光是要保護物種、保護生產用具實物,更重要的是必須注重古老農業文化的傳承。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公布的資料,④我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至2014年,已經由17.9%躍升至54.77%,城鎮常住人口目前已達到74916萬人。據《敖漢旗志》和歷年出版的《敖漢旗統計年鑒》對敖漢旗人口變動情況分析統計(表2),敖漢旗鄉村人口比例正在逐年降低,與此對應的是農區村莊的遷移、撤并,農村年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熟田閑置或土地撂荒現象,導致傳統的旱作農業生產技術無人傳承,農業文化遺產面臨消亡。在當今的農村,隨著“老莊稼把式”的過世,很多傳統的農耕技術隨之消失。譬如敖漢地區傳統農業文化中,有300年歷史的、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視為“彌足珍貴的蒙古族民間藝術瑰寶”的“呼圖格沁”,僅存于敖漢旗烏蘭召村蒙古族農業生產活動中,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其他如“祭龍王”“皮影戲”等優秀的農業文化遺產,也在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中,逐漸消失。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機械大量應用于谷子的種植,機械化作業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傳統農業遺產造成了很大沖擊。為了追求效率,不惜以犧牲傳統農業文化為代價,不惜拋棄傳統的耕作模式及品種,顯然是短視行為,待盲目的“高燒”退后,許多優秀遺產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殘缺的文化記憶,豈不追悔莫及!⑤因此,保持農業生產率與農業文化遺產的和諧共生關系,也是當今必須解決的課題。(三)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亟待加強。旱作農業文化遺產,由于缺乏系統有效的保護,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85%以上的學生不了解當地的農業文化遺產;對村民的田野調查發現,90%以上的農民缺乏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即使在政府層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也未納入議事日程,雖有少數部門參與其中,但還未形成真正有效的部門聯動、共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格局。由于缺少專項資金與政策支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并沒有落到實處。在許多人的思想意識中,農業文化遺產只代表過去,對當今農業生產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農業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其獨特的物種資源、生產技術、生產環境和文化效益等都將隨之消失,無法復制。⑥正如閔慶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我國是世界上主要農作物的起源中心,全國有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數千種。這些物種的基因,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但由于缺乏保護,每年大量物種在減少或消失。”⑦物種的消失,是永遠消失,不可復制,農業文化遺產亦是如此。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離開法律的支持。無論是動態、活態的,還是適應性保護,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尤其是在農業文化遺產標識的使用上,更需要法律法規的規制。同時,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專業人員配置、遺產保護發展專項資金撥付等實質性問題。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專業性強,工作繁重,涉及面廣,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員從事這項工作,就不能保證遺產保護的客觀效果。而遺產保護工作的客觀效果,離不開專項建設資金的支持。這些都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敖漢旗傳統農業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對于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必須實行保護與利用并行的政策,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時,兼顧長遠利益。(一)建立農業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展示和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的最好場所,是研究農業文化遺產的最好機構,也是開展農業生態即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的最好平臺。生態博物館與當地文化、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密切相關,涉及農業文化的古代、現代、未來,涉及各種現有資源和潛在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生態博物館應該以當地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為依托,與當地文史機構、博物館、企業團體等開發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業務活動,例如發掘、記錄、整理、研究、宣傳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同時,要強化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引導其重視與保護農業文化,將保護與合理開發有機統一。(二)鼓勵農產品認證,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既凝聚著高度優質人文精神,也具有較高經濟增效應。相關部門應鼓勵農業合作社、企業等對符合使用地理標志標識的農產品進行認證,鼓勵對符合有機產品、無公害產品標識的農產品進行認證,從而提升敖漢旗旱作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深入挖掘敖漢旗現有的“全球500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國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效應,繼續大力宣傳和打造以小米為代表的名優品牌,提高敖漢旗農業產品的社會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提高傳統農業文化遺產的知名度。(三)結合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當代農業文化旅游。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尤其使其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聯系起來,勢必會產生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品牌!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將農業文化的宣傳、展示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在發展農業文化旅游業的同時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堅持“谷子當作景觀來種、年份項目1949年1983年1995年2005年2014年鄉村人口比例99.1%97.2%92.85%89.15%88.12%表2敖漢旗部分年份鄉村人口比例變動統計表小米當作藥材來用”原則,開發興隆洼國家級史前遺址景區、趙寶溝史前文化旅游區等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旅游區;建設生態農業梯田、雜糧種植帶、耕作體驗區和原生態采摘區,吸引廣大游客前來旅游觀光。積極開發遺產地旅游產品,形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旅游發展典型。農業文化旅游既能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又能有效增加遺產地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當地農民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自覺性,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四)注重品牌建設,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現任農業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孫慶忠教授對當前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中農耕文化的保護有過詳細闡述:“對于一個有著8000年農耕文明的地域,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如果有一天能夠把這些鄉民祖祖輩輩傳承的農耕技術、民俗活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保存下來,在經過幾千年,他們的價值九如同現在發掘的文物一樣彌足珍貴。”可見保護農耕文化的重要性。作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敖漢,一些傳統的農耕技術、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民俗活動由于受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沖擊,面臨失傳危險,因此要予以保護。要傳承輪種、套種、人工點種、人工除草、施農家肥等傳統耕作方式,使用傳統農業生產工具春種、夏鋤、秋收,確保以粟和黍為代表的旱地作物的綠色天然本質。對于這些傳統農耕文化,不僅要用文字、錄音、錄像等形式保存下來,還要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培育傳承人,使其得以流傳后世。(五)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敖漢旗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開發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建立獎勵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對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農業產品開發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縣、村、戶科技人員等予以獎勵。要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資金支持力度,給予旱作農業系統專項資金支持,確保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順利進行。
作者:張英偉 單位:敖漢旗博物館
- 上一篇:新型城鎮化鄉土文化保護研究
- 下一篇:初一地理多媒體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