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作用
時間:2022-06-03 10:24:54
導語:傳統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的轉型與持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如何使傳統媒體在城市發展中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值得深思。我國各城市普遍擁有數量較大的歷史文物遺存,尤其是不可移動的文物,其分布廣、保護難度大。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應承擔更多的使命與責任。
[關鍵詞]傳統媒體;文物保護;新媒體隨
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紙媒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紙媒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才能夠在新形勢下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一些歷史底蘊豐富的城市,普遍存在著較多的不可移動的文物遺存,其分布廣、保存狀況參差不齊,亟待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本文以河北省邢臺市及當地媒體《牛城晚報》為例,說明傳統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不可移動文物的特點河北省邢臺市擁有3500年建城史,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且分布較廣、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未定級或級別較低。根據邢臺市政府2017年統計數據,全市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共1943處,分布于全市各區縣,因其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多數仍在使用或荒置,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逐步淡出公眾視野。這類文物呈現分布廣、保護級別低、社會關注度低、體量小等特點,為其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
邢臺市古城墻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尚未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市區范圍內古城墻遺址入檔GPS點位共103個,其中成規模的古城墻遺址4處,部分遺存規模較小,不被市民所知,在城市拆遷改造過程中逐漸消失,造成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不可逆損失。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我國,傳統紙質媒體多為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與當地政府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合作,這也能為其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喚醒市民歷史文化記憶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國已進行了三次全國性文物普查,大多數地市也對本地區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建檔登記工作,但由于涉及文物安全及文物保護相關工作,文物普查檔案的具體信息未對公眾公開。公眾對于城市不可移動文物的了解多集中于知名文物或較大規模的文物,對整體情況的了解不系統、不全面。傳統媒體可利用自身與政府單位的良好溝通機制,對城市文物遺存進行梳理,重點關注城市內未定級、分布較廣的不可移動文物,利用專題報道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吸引社會公眾對不可移動文物的關注,在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提升公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知水平。
同時,傳統媒體往往掌握著較多的受眾資源,包括普通民眾及城市管理者,有利于針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進行發掘式報道。媒體可以重點關注傳統村落、城市古建筑等,促進城市文物部門對該部分未入檔的歷史遺存進行保護。發掘式報道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有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和敏銳的新聞意識,有較強的責任心,在外出采訪及平時生活的過程中善于發現線索。得到線索后,媒體要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對接相關政府單位、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新發現的歷史遺存的信息進行深入發掘,為其長久保護提供支撐。在推動公眾參與的問題上,傳統媒體相較新媒體亦具有較大優勢,主要體現在其權威性、資源廣、號召性強等方面。
引導公眾增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可成為傳統媒體的一項重要工作,如天津市民間團體“天津記憶”,長期推動城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及文化發掘,《今晚報》等傳統媒體發揮了聯系政府單位、提升社會關注等作用。在其他尚未建立民間保護團隊的城市,傳統媒體可聯合文物保護部門,利用座談會、沙龍、現場觀摩、現場參與等形式,推動更多市民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成為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橋梁,積極溝通,營造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良好氛圍。傳統媒體參與實例《牛城晚報》是邢臺日報社旗下的都市類報紙,已創辦24年,是邢臺市發行量最大的都市類晚報,在市內乃至省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代表性。長期以來,晚報在城市歷史文物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晚報對邢臺古長城保護的參與
邢臺市長城遺存多為明嘉靖年間建造,這些石頭長城分布于邢臺市多個縣區,且多為殘段,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里長城”的一部分,但保護及巡查難度較大,公眾知曉度較低?!杜3峭韴蟆酚?016年5月20日A4“關注”版對邢臺市內長城情況進行了整版報道,包括綜合報道《邢臺有50多公里長城,你知道嗎?》、評論員文章《保護邢臺古長城刻不容緩》,對邢臺市區范圍內的古長城遺址情況及現狀進行梳理,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讓公眾對邢臺市范圍內長城保護現狀有了基礎認知。此后,“鶴度嶺長城”等長城遺存成為邢臺市民眾出游踏青的一大選擇。公眾知曉是傳統媒體參與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第一步,在這之后,仍需推動公眾更加深入了解文物并參與保護?!杜3峭韴蟆穼π吓_市的長城保護情況持續關注,后續刊發多組長城攝影作品。如2017年4月21日A2“要聞”版刊發《文物部門邀市民“五一”共赴馬嶺關明長城》,與邢臺市文物部門共同開啟了邢臺歷史上首次“公眾考古”活動,提升了公眾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和參與度。
2.晚報對邢臺市古村落的發掘
從2005年至今,《牛城晚報》先對英談村、王硇村、崔路村等太行山區古村落進行了發掘和報道,相關報道在邢臺市區及周邊城市引起了較大反響,也吸引了眾多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中央級媒體和省級媒體的廣泛關注,其中英談、王硇等村落先后被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獲得政府的撥款保護。相關報道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發掘式報道中,媒體必須及時與村委會、文物部門等單位聯系,提前完善相關預案,避免報道后游客井噴式增長,對原生態的歷史文化遺存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從而背離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初衷。在發掘的同時,媒體也要對所發掘的村落進行持續性關注,推動相關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當出現文物破壞等情況時要及時跟進,積極協調相關部門予以解決。《牛城晚報》曾于2016年7月6日刊發報道《李梅花村影壁墻牡丹磚雕被盜》,并發表評論員文章,引發社會對傳統村落文物安全的關注,公安機關也對該起案件進行了偵查和處理。
3.晚報新媒體對邢臺地方志的推送
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選擇的轉型之路,目前,絕大多數紙質傳統媒體都建立了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如何發揮新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中的作用,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新媒體在保留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在信息傳播方面更加靈活,更有利于進行連續性的專題報道。牛城晚報微信公眾號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推送了38篇以“邢臺地方志”為標題的文章,對邢臺市區及縣域范圍內的老街巷、老建筑、老傳統、老記憶進行梳理,在引發老一代邢臺人追憶的同時,吸引了年輕一代對于城市歷史文化的關注。該專題后續內容多為市民撰寫、拍攝、推薦,其中推薦人橫跨老中青三代,表現了邢臺人對參與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積極性,也顯示了傳統媒體在社會中的帶動與吸引作用。該部分專題推送基本覆蓋了邢臺市區范圍內較為著名的老街道,為邢臺市城市記憶留存及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相關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城市發展及時代進步的過程中,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傳統媒體具有資源廣、受眾面廣、權威性高、號召力強的優勢,其對城市歷史文化尤其是不可移動文物的發掘、整合、追蹤,對提升全社會城市文化遺存保護意識,引導和鼓勵公眾參與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莉 白易明 單位:天津大學
- 上一篇:精準扶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 下一篇:農業產業化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