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川劇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時間:2022-03-11 09:58:49

導語:淺談川劇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川劇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摘要】本文從川劇的表演形式、藝術構造入手,從川劇文化內涵的角度分析了川劇對于巴蜀文化的傳承保護,試圖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川劇;巴蜀文化;文化傳承與保護

一、川劇所具有的民俗特色

鐘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來源于人民,又在人民之中傳承與發展。它存在于人民的生活方式、語言與活動中,它貼切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每逢廟會等大型活動,總會有川劇。茶館里也會有唱川劇的,慶壽、婚嫁、喪事,也會有川劇的出現。(一)地方文化的融入,紅火場面必不可少川劇所特有的“幫腔”是紅火場面的主要構成元素,川劇所演出的地所大多是茶館、廟會、香會等人流眾多的地方,而川渝地區人民喜好熱鬧的民俗對川劇的演出場面有著巨大的貢獻。觀眾的喝彩聲與歡呼聲成了川劇形成集體意識的催化劑,也使得第三方創作可以更加順利地進行。“幫腔”是觀眾對劇目與角色態度的一種表現,是使觀眾感同身受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也是表現觀眾生活態度的一種方式。我曾在茶館聽過川劇劇目《情探》,場下幫腔之多,使其情感更加豐富,也使得情感元素在觀眾心中的流通性更加順暢,場面渲染更加強烈。而川劇中變臉、踢慧眼等獨樹一幟的絕活,也大大滿足了川渝地區人民所擁有的好奇心與圖新鮮心理,其劇目《白蛇傳》中,在紅綠藍臉現出本相之后又出現了金臉的“垮臉”技術,讓人嘆為觀止。(二)節奏緊湊,高潮起伏眾所周知,川渝地區的人脾氣急、火氣大,這一民俗也被反映在川劇之中。因為四川人本身說話急且快,所以唱詞不拖沓。而川劇中的打戲最為精彩,武生隨著鼓點快節奏地敲打,將行云流水、力道控制絕妙、激烈的武打場面展現給大家,使其身臨其境,讓觀眾覺得十分過癮。而川劇中噴火、快節奏變臉等技藝也是將其節奏變得緊湊,呈現給觀眾節奏激烈、驚心動魄的場面。隨著音樂的變化,劇情也在不停地發展直至高潮。這將川渝民俗文化的“快節奏”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川劇所承載的地方文化

(一)唱詞的地方化。四川方言是川劇的立身之本,“川劇是在四川的土壤和氣候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四川人的語言特色和音樂風味、滲透著四川人的個性、反映著四川的民情、風俗,適合四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欣賞習慣的戲曲藝術。”帶著四川特色風味的四川話是川劇的語言基礎,也是特色基礎。因為語言文化,川劇也形成了唱腔少、說白多、幫腔多的特點。川渝地區的人說話喜歡用疊詞與俚語,具有詼諧與幽默的特色。川劇唱詞沿用了這一特點,這使得它更加貼合民眾生活,變得更加平民化,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丁丁貓兒(蜻蜓)想吃櫻桃——眼都望綠了”“老鼠別手槍——打貓兒心腸”。這些俚語、歇后語的使用給川劇增加了詼諧的效果,也讓在臺下觀看的人露出會心的笑容,刺激觀眾的笑點。四川人說話夸張,在川劇中也有所體現,如《巴山秀才》中“每人吐一泡口水,也要把你幾個淹死!”“少年夫妻老來伴,一時不見驚叫喚。”這讓川劇的念白變得非常生活化,就像將臺下觀眾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臺,只是換了一個方式表演而已。川劇的唱詞與念白異常上口,這有異與其他劇種,但就因為這特殊的地方,才讓它扎根在川渝人民的心中與川渝文化之中。(二)戲本里所表現的巴蜀地區的生活方式。川劇里通過唱詞與念白表現出來的巴蜀地區生活方式是多樣的,其中有飲食文化、生活勞作、婚嫁與喪事等。例如飲食文化,川劇《野鵝灘》中,因為縣老爺聯合師爺、仵作和衙役要鄉民們給辦一場“九斗碗”的酒席,如果辦出來就不收辦案費,當劇中角色一開口,唱的是一出川菜系的滿漢全席,有酒,酒是四川特色的高粱酒;有下酒菜,下酒菜有川菜里名聲響亮的各種涼拌野菜、兔頭、鴨頭,熱菜里有大刀蒜泥白肉、麻婆豆腐、椒麻雞等。一邊是縣老爺吃著席,一邊是師爺做筆錄,一看,師爺做的筆錄記成了菜譜,為劇情增添了一份荒誕色彩。川劇里常有巴蜀地區人民生活方式的投影,這也是川劇在巴蜀地區立足的元素之一,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承載著巴蜀地區的特色文化。

三、保護川劇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當下川劇面臨的危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腦、手機變成了人們的主要娛樂工具,這也帶動了電視劇、電影的發展。茶館、會館、壩壩茶等娛樂場所人不再多,使得川劇的演出范圍大幅度縮小,快餐式的娛樂方式讓愿意觀看川劇的人少之又少。川劇沒有舞臺,市場狹窄,后繼無人,這讓川劇里許多獨門絕技成了“博物館藝術”。這也導致了在川劇中傳承的文化的流失,比如語言藝術,當下時代,會說本地俚語的年輕人很少,據調查,年輕人與自家老人交流時,往往聽不懂老人口中的俚語。而俚語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語言傳承。(二)保護川劇的必要性。“四川作為中國西部一個內陸省份,只有川劇融合了儒釋道傳統諸多文化因素,融合了唐詩、宋詞、元曲等元素。其曾經的輝煌及在國內外的重要影響,奠定了它必然是四川文化最閃亮的名片,必須是傳播優秀文化的載體。”它是巴蜀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它融合了社會的多元性,歷經百年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文化融合,它是百年來巴蜀地區社會文化發展的縮影。它自身也有著多元性,川劇雖稱為川劇,卻也融合了重慶、貴州、云南等周圍地區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多元性。川劇同時也是巴蜀的特有文化,當時下代,黨要求我們建立文化自信,丟了本地文化的巴蜀人,如何能建立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對川劇的保護勢在必行。(三)如何保護川劇。1.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川劇進行宣傳。川劇幾乎是零宣傳,而當下是信息時代,信息的流通性廣、面積大、速度快。利用多媒體為川劇進行宣傳,是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在年輕人喜歡的視頻平臺上投放川劇演出視頻,有利于年輕人了解川劇,甚至因此喜愛上川劇。同時多媒體平臺也可以成為一個演出平臺,這樣川劇演員不愁沒有舞臺,只是不再有幫腔的存在,但經過宣傳后,一定會有人選擇去現場觀看川劇、了解川劇。2.培養新人,改變現狀。雖說川劇需要從小學習,練基本功,又苦又累,可也有喜歡它的人。但是就川劇現在的狀況而言,培養川劇演員的學校少之又少。據調查,川劇演員基本上都是靠老一輩的口頭傳授,但老一輩的川劇演員要不就是因為川劇陷入困境心灰意冷不再傳授,要不就是因為生老病死不在世上。因此筆者建議建立一個專門的培訓機構去培養川劇演員,有了宣傳的打底,川劇這種藝術形式可以被傳播出去,就會有對此感興趣的、愿意接過衣缽的人去學習、去傳承。3.政府支持,建立信心。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不要放棄它,也不要因為它的滄桑而拋棄它。當地政府應該迎合黨的指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劇團投入資金,有了資金的支持,川劇才會有發展的空間,才會有以后更加優秀的演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放棄川劇,也不要讓它真的成為“博物館藝術”,然后在某個時刻,看著千金難求的川劇光碟發出嘆息和心生遺憾,在保護川劇的同時,也要對這個巴蜀文化所衍生出來的瑰寶有信心。離了它,巴蜀地區漫長的歷史文化就缺了一大塊,宛如一個沙坑,如何都無法填補上,補不滿。

四、結語

川劇是巴蜀文化發展歷史長河里的瑰寶,也是巴蜀地區文化的表現。內容涵蓋了巴蜀地區所有在文明進化中形成的藝術。它是歷史的代表,也是因為社會發展險些被拋棄的寶藏。它有著特別的表演形式、語言藝術,有著巴蜀地區發展的時代縮影,有著巴蜀人民生活方式的傳承與表現,有著歷史的氣息。筆者希望借本文可以引起大家對川劇保護的重視,也希望川劇不要在歲月中丟失。

參考文獻:

[1]母鵬程.對川劇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7-10.

[2]吳艷東.淺談川劇的文化價值與活態傳承[J].戲劇之家.2018-01.

[3]任紅軍.“互聯網+”背景下川劇的保護與傳承[J].四川戲劇.2018-01.

作者:羅四維 湛蕊滔 單位:內江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