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時間:2022-04-14 10:32:47
導語:壯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民間舞蹈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表象性活態藝術,因地理位置,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表演風格從動律特征、節奏韻律、服飾道具,結構布局,表演隊形等都截然不同。左江流域有豐富的民間舞蹈文化,在壯鄉傳承、發展、演變著。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中保留了壯族歷史發展歷程中傳統而悠久的民俗文化、民間習俗、圖騰崇拜等特性。通過了解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遵循舞蹈的本體動作、道具、服飾等元素追尋壯族波瀾壯闊、璀璨多彩的文化發展歷程,傳承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同時大力宣傳和保護民間活態藝術。
關鍵詞: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
一、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保護價值
(一)藝術審美價值。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活態展現形式,是通天娛人的介質。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流傳在生活中的各個場景,民間藝人表演時通過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動機,從而通過舞蹈的形式產生情感的迸發;也可以說舞蹈是最直觀的表達形式,將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留下的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區域的民間舞蹈也體現了一個地區民族和人民的審美觀。就如左江流域龍州地區的花鳳舞,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有著特殊的情感體驗。花鳳舞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現在,它既是勞動人民的情感體驗,又是廣大群眾審美意識的升華,集中地反映出人的美感意識。花鳳舞在表演時呈現出重心下沉、雙膝柔韌、齁背折身、手部靈活控制等特點。因為道具的特殊性要求演員必須上半身成90度前傾,這樣套在演員身上的花鳳才能更加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地進行表演;其次花鳳舞表演者手部的控制力至關重要,因為手部的上下正是控制花鳳嘴巴的一張一合的關鍵,嘴部發出的聲音要與整個舞蹈節奏相一致;再次花鳳舞重點在于下半身的律動,整個下半身律動的關鍵又在于膝蓋的柔韌,行進步、兩邊走、跳步等都要在膝蓋保持微曲且重心下沉的情況下進行,在保證上半身前傾的情況下完成下半身穩健的步伐,當然除了膝蓋的柔韌,與其表演者呼吸的配合也應該天衣無縫。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完全藏于道具內部,表演看不到藝人的神態與表情,表演完全是將情感和故事融入花鳳的形象中去,群眾依然對它情有獨鐘。這就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勞動人民豐富又復雜的內在情感沖動,通過花鳳舞的手段表露出來,從而產生了美的意境。(二)健身娛樂價值。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多數為宗教祭祀舞蹈的遺存,最早人們通過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達到娛神、娛天、娛祖的目的,將舞蹈作為通天娛人的介質,與上天神靈產生對話,從而達到風調雨順、祖孫繁盛的目的。而現在常常以一種文化活動形式出現,通過專家學者的采風、整理和創作許多民間傳統舞蹈都被加工美化成一種舞臺化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民間節慶時,也常常能看到由縣舉辦的大型展演和比賽。相對于之前的娛天娛神的功能現在體現更多的是自娛,舞蹈的形式將身體的運動和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達到健身娛樂的目的。就如天等縣打榔舞,最早是慶祝五谷豐登的民間舞蹈。居住在天等地區的壯族先民在為酬謝天公地神賜予的福澤,并祝愿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國泰民安所創造的用于酬神、還愿、祭祀、娛樂等活動的民間舞。在現代產業的沖擊下,天等打榔舞現已發展成為天等乃至于壯鄉的活招牌,在節慶時會有集中組織的打榔舞比賽和表演,尤其是天等縣著名“千人打榔比賽”,屆時會吸引各地的學者、專家、藝術家到此觀看。在表演中不僅宣傳了家鄉文化、促進了村民交流;在舞蹈中還能促進村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村落之間的交流,用舞蹈的形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芥蒂和尷尬。(三)教育傳承價值。經過大量走訪和考察,發現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傳承價值在方方面面,涵蓋了舞蹈、聲樂、手工、繪畫、歷史等等學科。本土文化納入學校教育勢在必行。左江流域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多為集多種藝術為一體,在傳承的過程中每個方面都可以提煉成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本土民間素材,這對青少年了解和傳承壯鄉藝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龍州地區花鳳舞,從道具的制作到曲牌演奏都有深刻的教育傳承價值。花鳳舞的特制道具都是由民間藝人親自制作,花鳳舞道具也就是花鳳的模型主要有三部分構成,板煙屯花鳳舞的傳承人們也掌握著制作花鳳道具的技術。頭部模型為銀木(一種特殊的木頭)制成,此木質相碰擊聲音清脆有力,能實現表演時花鳳嘴部噠噠作響的要求,顏色以大紅為主,黃色藍色為輔;花鳳背部是由竹條編織而成,成半圓框型外套畫上圖案的紅色綢布,圖案就是簡單的形狀線條,來模擬花鳳背部紋路,紅布四周配著黃色掉穗;尾部由幾條彩色綢布包裹模型制成,模型顯長型線條似尾巴羽毛狀,顏色大多以藍、黃、紅色為主,具體配色要以花鳳主體顏色相搭調。這在美術手工制作的方面無疑是極具教育意義的本土素材。又如花鳳舞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伴奏隊,伴奏隊在整個花鳳舞表演中占據重要地位,花鳳的動作幅度,舞蹈情緒都跟伴奏樂曲息息相關,伴奏樂至關重要。花鳳的一顰一笑、一走一跳都是和著伴奏隊的樂曲韻律所進行,二者相互呼應。其中曲牌一直流傳至今并進行創新改編的曲子有三,分別為《跑馬曲》《喜迎新世紀》《敬酒歌》[1]。伴奏隊中有很多傳統樂器,天琴、嗩吶、二胡等,曲牌和傳統樂器也都是了解壯鄉文化,傳承壯鄉藝術很好的切入點。
二、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困境
(一)民間舞蹈存在環境發生改變。少數民族一般都是處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所以對于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制。隨著現代化發展,一些新鮮的思想和創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人民對傳統的民族舞蹈藝術和現代化的關系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不要一味地摒棄或者盲目的追崇。民間舞蹈環境發生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間舞蹈的存在形式。看看如今龍州地區花鳳舞服飾就能說明這一點,龍州地區的花鳳舞傳承人對它服飾的解釋是這樣的:“之前花鳳舞的服飾沒有明確要求,或者是時間太久遠沒有很好的記載,現在就是為了統一和美觀進行的統一著裝”。花鳳舞褲子、鞋子在之前的花鳳表演并無明確的服飾要求,后來在花鳳隊伍組建時,為了進一步統一外形,馬漢偉將花鳳下裝進行了統一:褲子定為黃色燈籠褲,鞋子定為日常穿著的方便運動的鞋子,并在鞋子上加了三趾鳥爪[2]。不難看出服飾上有明顯的現代化審美,對于傳統性的體現,已經微乎其微。燈籠褲一般是在漢族的秧歌中經常見到,壯鄉少數民族服飾很少有燈籠褲,顏色也很少有黃色為主的色澤。所以服飾的漢化和現代審美也可以體現出舞蹈存在的環境正在發生著改變。(二)民間舞蹈保護機制嚴重缺失。廣西左江流域的民間舞蹈世世代代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延續,許多舞蹈并沒有記錄和保存完整的本民族舞蹈文化。民間舞蹈多是在生產過程、民俗節慶、祭祀儀式中發展演變而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原生態的民間舞蹈傳承和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和制約,傳承人和老藝人只有少部分且年齡偏大。年輕人則對民間舞蹈興趣不大,更加沒有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同時民間舞蹈藝術缺乏成體系的保護機制,從市、縣、鄉各級文化藝術館得到的資料可以顯示,多數都為一些歷史記載,對于傳承和發展的紀錄不夠完整和細致,沒有針對性的文化保護機制。(三)民間舞蹈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當今迅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已經讓人停不下腳步,在緊張和忙碌的工作環境下人們也逐漸忘卻先民留下最豐厚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口傳身授就為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最單一的傳承形式,但從民間傳承人逐漸喪失、民間傳承人年事已高等現象的出現,無疑讓人擔憂傳承會受到一定影響和制約。隨著縣鄉中青年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多,民間文化后繼無人的現象讓人惋惜,再加上現代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民間舞蹈在鄉鎮的普及程度就一年不如一年。
三、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路徑
(一)現代化和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時代在發展,對于傳統民間舞蹈文化,如何處理其現代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顯得尤其重要。不能一成不變的堅持傳統文化,認定傳統文化即是不能撼動的;同時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文化,要結合創新思想,時代的變遷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找到更適合發展和延續活態藝術的方式。左江流域傳統民間舞蹈都具有較強的祭祀性、民俗性等文化內涵,但同時它又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根據寧明花山巖畫圖上的文化解讀,很多編導將其復原創作成舞蹈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編導將巖畫傳統舞姿保留的同時加入了很多符合現代審美的動作和隊形,加上專業演員的完美呈現配合和音樂的抑揚頓挫,使人身臨其境。與其說是復原舞,不如說是更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加大了宣傳的力度,觸發了民眾對其的好奇,吸引了專家學者對其的考察和探究,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傳承傳統民間舞蹈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二)建立相關保護機制和傳承基地。不斷完善區、市、縣、鄉四級民間舞蹈保護體系,建立左江流域民間舞蹈遺產目錄,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對左江流域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意識,各級政府要積極帶動和參與民間舞蹈文化保護工作,充分發揮領導職能;同時加快傳承基地的建設,對已有的傳承基地進行幫扶,不能形同虛設,對于傳承基地建立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學者專家團隊、社會團體等各種力量參與到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去。(三)民間舞蹈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民族舞蹈本身是具有凝聚人心的功能,從左江流域多個舞蹈隊形中可以看出,許多舞蹈隊形均采用圓形,圓形也就是圈舞的形式本身就是象征著團結,共同抵御外敵。文化是一種抽象的產業,具有獨特的感染力與傳播力,社會影響深遠。媒體是大眾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文化產業與媒體可互利共存,互相影響。利用媒體,民族文化與產業可打開局面,開拓市場,而民族文化卻又豐富著媒體的宣傳內涵[3]。再加上舞蹈本就是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縣鄉各級可以將民間舞蹈的傳承與樹立鄉風、追求幸福結合起來。成立縣鄉專業舞蹈隊,搭建多個演出和線上線下授課平臺,讓民間藝人受益,也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民間舞蹈傳承工作中,將舞蹈文化傳承做成系列。這不但帶動鄉村經濟振興,脫貧致富,還能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楊飛雪.壯族花鳳舞的文化內涵與傳承路徑研究[J].大眾藝,2016(10):49-50.
[2]楊暢.廣西龍州壯族花鳳舞研究———以金龍鎮板煙屯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3.
[3]朱興紅,普措才仁.新媒體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以藏族鍋莊舞蹈為視角[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6):68-69.
作者:楊飛雪 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 上一篇:建筑漫游動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
- 下一篇:學術期刊出版與發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