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
時間:2022-07-05 08:38:15
導語: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目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背景下,文化自信成為了國家富強的載體,人們對物質文化的追求有所提高,國家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更加重視。對于文化館而言,不僅代表了地方文化,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度挖掘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職能與作用,為文化館的下一步發展帶來幫助。
【關鍵詞】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作用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結晶。從新石器時期到青銅器時期,從元明清到民國,中華民族優秀歷史的創造跨越了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人類漫長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我們需要不遺余力的加以保護,而這則離不開文化館[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文化館的優勢
與其他單位相比較,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明確的優勢,體現在人才優勢、設備優勢、知情優勢三個方面。
(一)人才優勢
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機構,文化館內的人員各司其職,各盡其才,各有所長,如在調查某偏僻地區古老文字書寫模式時,可選擇文字編輯能力強的工作人員進行匯總加以研究;研究古老村落中的舞種,可以選擇具有舞蹈專業知識的人才對舞蹈動作進行分析,與其他舞種相比較;傳承古老音樂過程當中,可以選擇音樂專業人才對音樂曲譜以及音樂特征進行分析記錄,以供人們參考。文化館內人才濟濟,可以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順利推進。
(二)設備優勢
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文明古國,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具有專業的歷史記錄者,在尊重歷史的同時能夠記錄與總結,保證歷史的流傳。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們文化史上的重要載體,積極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保護與傳承是必然的,文化館在設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也是其他單位不可比擬的,比如在古村落收集古老文字的時候,可以通過錄像、攝像、繪圖、掃描等現代化技術加以分析,進行實物轉換,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收藏與整理的完善性與有效性[2]。
(三)知情優勢
與其他文化單位的人員相比較,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更容易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沿研究,無論是美術、舞蹈、書法還是繪畫,均可對當前的遺產現狀有所了解,且文化館內工作人員經驗豐富,具有優先的知情權。
二、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文化館的職能
(一)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年,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化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針對性的設立公共文化機構,不僅有效滿足了文化需求,并且成為了公共文化交流平臺,是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者。
(二)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屬性上分析,文化館是社會與時展的產物,積極挖掘未知的文化遺產是主要的職責之一。通過文化館,人們能夠在交流經驗與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起到了傳承作用。
三、非遺保護與傳承中文化館的作用
(一)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性質上分析,文化館屬于文化事業機構,主要收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具有特殊性。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當中,文化館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屬性特點做好傳播與展示遺產工作,必要時還可通過舉辦展覽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推到金字塔的頂尖。此外,文化館與其他地區的文化館相互交流,積極借鑒他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做法經驗與教訓,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則下,更好的執行自己的基本職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與價值。
(二)發揮傳播教育的作用
時代在不斷發展,特別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逐漸被信息所裹挾,人們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更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當中,文化館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宣傳功能,讓人們對文化遺產有更深的認知,并獲得廣大民眾的參與與支持。此外,文化館還要借助蝴蝶效應,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當中,對遺產具有敬畏之心[4]。其中文化館可以通過科普知識講座,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以及傳承保護的重要性加以了解,以此起到傳播教育的作用。
(三)發揮輔導培訓作用
文化館是輔導培訓的良好場所之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當中,不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比較感興趣,并且愿意接觸,但是卻沒有相關的機構進行輔導與培訓,無法滿足人們的愿望,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是憾事一件。對此,文化館作為特殊的文化機構能夠發揮出輔導培訓的作用,可以向國家申請一定的輔導培訓資金,并定期邀請專業的講師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關的講座,甚至培養能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專業人士,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重點單位,實現對遺產的呼吁與保護。這樣能在無形當中提高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以及個人修養,在共同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當中真真正正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四)發揮研究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展的載體,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下,也會受到環境、語言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逐漸的減少,如果不加以保護與傳承,會逐漸消失在現代社會之中。對此,要想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更加閃耀,那么文化館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研究作用,借助于現代機器以及人才優勢,充分結合館內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奠定基礎,對于館內研究者而言,還要加強自我學習,更多的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在遺產保護中發揮作用與價值,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文化館的發展對策
(一)積極把握機會,做好文化遺產展示工作
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人們對文化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高,文化館需要把握發展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為廣大受眾展示文化遺產,比如做好基礎設施、培養專業人才等。
(二)明晰發展任務,向全世界展示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時代所提出的要求,只有后人加以保護,才能將中華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逐漸走向全世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發展意識不再局限于國內,“一帶一路”宣揚了我國優秀的歷史,在向全世界展現精美瓷器、絕妙絲綢的同時也將文化傳承給了國內外的能工巧匠,并吸引了國內外優秀的人才。在文化傳承過程當中要明晰發展任務,認識到文化并不分國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文化館需要與全世界其他非遺文化機構進行溝通,加強經驗交流,采取互換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現非遺文化[5]。
(三)培養人才,注入新鮮血液
根據相關研究與調查報告得知,當前大多數文化館內的研究人員年齡過大,缺乏對新興事物的了解[6]。在新時期,要想充分發揮出文化館傳承與保護的作用,需要做好后起之秀的培養工作,積極引進專業的文化人才,并針對性的加以培訓與教育,使其“走出去、引進來”,如此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同的解讀,給予不同的保護與傳承。
(四)做好前期準備工,奠定保護與傳承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文化概念,所涉及到的內容眾多,從中國傳統角度分析,天地陰陽合一,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內容之一,對此可以將其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當中,使其處于原始封閉狀態,不被當前時代的燈紅酒綠所打擾。同時,文化館還要加強資金的投入,做好基礎設施工作,通過硬件與軟件設施的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幫助。
(五)增強保護意識,提高保護效率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實現民族之間的感情聯絡,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感情紐帶。在文化館內,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從自身做起,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要有一顆愛護文化的心,真正了解到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并要加強學習,不遺余力的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
(六)追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遺產名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遺產名錄越來越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在新時期,文化館需要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積極追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要與其他地區的文化機構相互溝通,及時發現隱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在發現文化遺產之后要派專業人員進行調研與分析,得出總結性報告。同時在追尋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當中要加強力度,明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最為珍貴的文化之一,對待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要認真、仔細、負責、主動,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溝通與交流,明確認識到該文化遺產的特殊之處,積極發揮自己的職能,做好繼承與發揚工作。
五、結語
在新時代文化館需要明晰自己的發展任務。給自己準確定位,跟隨黨的領導步伐,學習黨的文件精神,追尋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要廣納賢才,注入新血液,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結晶。
參考文獻:
[1]楊勇,劉巍文.甘肅藏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查研究[J].中國藏學,2015,(04):12-19.
[2]陳甜甜.基層文化館非遺扶貧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20,(10):25-26.
[3]段友文,鄭月.“后申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參與[J].文化遺產,2015,(05):1-10,157.
[4]王宏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觀念轉變的意義[J].文化學刊,2016,(12):168-169.
[5]張慧.打破館際壁壘促進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聯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戲劇之家,2020,(21).
[6]李艷勛.淺談文化館應如何做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C].2011-201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集.
作者:王芳 單位:秦安縣文化館
- 上一篇:夏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指導意見
- 下一篇:高校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