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設大禹故里發揚大禹文化
時間:2022-03-17 09:46:18
導語:探討建設大禹故里發揚大禹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大禹———是載之史冊的實有的歷史人物,是一位創立華夏的先圣先賢祖先,并是華夏民族凝聚“萬邦”、走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殷商時代甲骨文的發現不但以文字證實了殷商時代的歷史存在,而且證明了夏朝的實際存在。夏朝的創業始祖是大禹,其子夏啟是大禹的繼存者。夏朝保留了大量有關大禹治水、創業的史料,經殷周傳頌不衰。這些史料是引起孔子、孟子、司馬遷等人對大禹作出確定無疑之歷史認可的依據。當然也是《尚書》中“夏書”,尤其是《禹貢》篇撰寫的依據?!渡袝?#8226;禹貢》一篇不存在今文尚書、古文尚書的爭辯,即《禹貢》無論在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中都是基本篇章。其內容又得到今日發現的考古器物春秋早期青銅器隋公盨上99字長篇銘文的印證?!队碡暋泛汀端骞S銘文》都系統記載了大禹治水的歷程與成果。司馬遷《史記》不僅在《五帝本紀》、《夏本紀》中集中記載了大禹史事,而且在撰寫先秦諸侯名士之“世家”“列傳”及“書”“表”中亦多次疏理大禹史事。
第二,大禹是神力天成的神話傳說人物。歷史人物大禹成為集當時古今神奇智慧力量于一身的“箭垛式”英雄典型,自然升華成為神話人物。于是,在神話傳說、民間口傳中,產生了有關大禹神話式降生、成長、婚娶、生子、治水等等“超凡”的故事。這種有關大禹的神話與傳說,不僅在夏商周時代不斷產生、口傳、被文字記寫,而且直到今天,新的“傳說加工”仍在父老話語中產生。對有關大禹的神話故事,按規矩,是不能用史實眼光去“糾正”、去“否定”的。史事與神話,類別不同,性質也不同,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大禹神話為今日創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創意”空間。孔子時代,即已有“禹致群神于會稽山”的神話流傳。
第三,宗教祖神、先圣人物大禹———大禹是道教祖神。道教基本經典是《道德經》、《太平經》。這些經典的哲理核心都來源于大禹治水的經驗與教訓?!兜赖陆洝分兄暗澜洝?,主要講“上善若水,柔勝于剛”的宇宙法則,教義宗旨為“道法自然”———大禹治水,成功之道即在于“取法水性之自然”。水宜疏導,不宜堵塞。堵塞水勢者必敗,如大禹之父鯀之堵水而水患更甚。大禹則順勢疏導而治水,必能成功。面對洪水,“禹掘地而經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故孟子稱“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大禹治水,所遵行之因勢利導、順水之性的“水道”即成為《道德經》中“道經”之根本原理。其“德經”則是從治水成功后,萬物各安所居之平安恩德中總結之教言。《太平經》以“太平”為經名,亦法源于大禹治水而天下太平之景象?!疤健闭撸笃揭?。正規道教宮觀中必供奉大禹與老子神位。更有“禹步”,成為道士踏罡布斗之法步。相傳,大禹治水,風餐露宿,三過家門而不入。歷久病足偏枯,不良于行,這就是“禹步”之形的由來。
如果從宗教就是提供著完整的信仰體系論,儒家學說與禮儀已具有宗教的份量。只是“儒教”是一套無神論的信仰體系,重在俗世教化,崇拜的是先圣、先賢、先師。儒家禮樂教化鼻祖是大禹。正是大禹首次提出了“五音聽治”政綱?!痘茨献印份d:“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頌者搖鞀。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以勞天下之民。此而不能達善、效、忠者,則不足也。”瑏瑡周朝之“周公禮樂”即來源于大禹之政??鬃铀鶆撊鍖W仁愛教化又源自大禹、周公。是故,蜀學大師謝無量說“儒學在蜀”,“道學在蜀”。大禹,生于蜀鄉之人也。其所創之學,故當為蜀學對道、儒二教之貢獻。大禹“五音聽治”之教,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仍然被選入朝政教科書《御批通鑑輯覽》之中,用以教育皇帝與皇室諸王。
大禹為道教祖神、儒教先圣的身份是理應弘傳的又一種文化內涵。在弘傳大禹文化中,三種性質的文化內涵理當并重。
大禹族屬、地望辨
大禹族屬,史籍記載甚明。大禹父系血源文脈系出黃帝,乃黃帝血親裔孫?!抖Y記》言:“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爆伂將炦@是從莊嚴祭祀禮儀上明確五帝與夏商周三代王室之間錯綜的血源文脈承傳關系?!岸Y,國之大事”。從祭禮上已明確標出虞舜、大禹都是黃帝孫顓頊高陽氏系的后人;而唐堯、商湯、周文王則是黃帝孫帝嚳高辛氏系的后人。故《史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p>
《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曾詳細列出大禹系出“黃帝→顓頊→鯀”這一譜系的脈傳關系。故論到大禹的族屬,首先要明確的是,他是炎黃子孫、華夏族群始祖,中華民族始祖。大禹的母系來自“蜀山氏”與“有莘氏”。《史記》載,黃帝與首妃嫘祖生二子,長子青陽(玄囂)封于江水(即岷江源發地區),次子昌意封于若水(今雅礱江與金沙江交匯地區)。而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而生顓頊?!笆裆绞稀迸c大禹之母有莘氏當是巴蜀土著族群,巴蜀土著族群與中華西部牧羊之人族群當為同類。即從顓頊之母到大禹之母,其裔系屬于古巴蜀牧羊之人的血脈。故文獻亦稱“生禹于石紐,長于西羌,西夷之人也”瑏瑤。大禹為今日藏緬語族(包括羌族)諸語支族群祖先。
古書一般不涉大禹族屬,只提大禹出生地望。如“禹生西羌”、“禹興西羌”、“禹出西羌”,“長于西羌”。在古人看來,大禹當然是炎黃子孫、華夏始祖。這猶如公理,不證自明。而“華夏”本來就是以炎黃為核心凝聚“萬邦”而成的多族群融合體。帝舜、帝禹皆有“牧羊之人”脈源,故有“舜舞有苗、禹祖裸國”而施教化的德行記載。大禹子孫有入匈奴而施教化者,故史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瑏瑥。大禹出生地望為西羌石紐山。
《帝王世紀》言:“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紐……長于西羌。西羌之人也?!薄拔髑肌庇袕V狹二指。廣義西羌泛指中華大地西部高原上牧羊之人所居地區,可包括今日青康藏高原,甚至遠到今日新疆一些牧區,如燒當羌所居之地;狹義西羌專指西蜀羌鄉。揚雄將先秦史料與西漢史料綜合考察之后,首次提出大禹所生、所興、所出、所長的“西羌”,指的是西漢武帝時所設廣柔縣石紐村所在之羌鄉———即西蜀羌鄉。廣柔縣初屬蜀郡,后成立汶山郡又歸入汶山郡。西蜀羌鄉,直到今日仍然連成一片,在這一片西蜀羌鄉中,到處都有大禹出生的神話傳說,而“石紐山”則集中在汶川縣、北川縣、理縣等數處,又以汶川縣石紐山、北川縣石紐山最著名。
古今石紐辨
禹生西羌、禹興西羌之說起于先秦?!赌印费浴坝懋a于昆石,啟生于石”瑏瑦。大禹與夏啟父子皆為“石夷”?!笆摹币话阒肝魇袂监l之人,即后世所稱之羌族。羌族以白石為圖騰,形成白石崇拜,古稱“石夷”?!坝砩~”之“石”,也是一種石頭崇拜反映。故《易林》言:“舜升大禹石夷之野?!薄坝砩闹啊!毕鄠髅献釉f“禹興西羌”。
西漢揚雄考辨史料,在《蜀王本紀》中提出“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堛而生,于縣涂山娶妻。生子啟”。揚雄之后,正史如《三國志》、《后漢書》、《華陽國志》、《宋書》、《舊唐書》等多采揚雄之說。《后漢書》云:“大禹出西羌?!爆伂憿灐度龂尽吩?“蜀有文阜之山,江出其腹……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爆伂挗灐杜f唐書》云:“汶川、漢綿虒縣地,屬蜀郡,晉置汶川縣……玉壘山在縣東北四里,石紐山亦在縣界?!?/p>
晉人常琚《華陽國志》為巴蜀古國專史。在其書《蜀志》中寫道:“石紐,古汶山郡也。崇伯(祁注:鯀之封號)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紐刳兒坪?!钡奖彼涡蕖缎绿茣?,石紐之區位有了新變化?!缎绿茣?#8226;地理志》首次將石紐山記于石泉縣境內?!笆?,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有石紐山”。南宋祝穆撰《方輿勝覽》采取更審慎的處理。宋前歷代文獻所記石紐在汶山郡廣柔縣;廣柔縣廢入綿虒縣,無法輕易否定其地石紐山的存在。而北宋成書之《新唐書》又有新說新據,亦須重視。于是祝穆《方輿勝覽》采取實錄辦法。在“成都府路、茂州、祠廟”題下,記述:“古石紐在茂州,故有廟(大禹廟);今石紐隸石泉軍?!?/p>
自南宋學人提出古石紐、今石紐之見,后世學人及官修志書多取其見解。直到現代具代表性的工具書亦采兩石紐同時記寫法。如1936年民國時出版之《辭?!贰笆~”條目下,釋文為:“石紐,古地名。夏禹生地。即今四川省汶川縣西北之石紐村。又,同省北川縣南有石紐山,山下有大禹廟?!庇轴尩?“石紐,在蜀西川也。”民國時藏勵和所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石紐山”條目下,全面介紹前人對石紐山的認識道:“石紐山,在四川北川縣南一里?!短茣?#8226;地理志》(指《新唐書》)‘石泉縣有石紐山’。《清一統志》舊志有二石結紐,因名,有大禹廟;又,譙周《蜀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瘡V柔廢縣在今四川汶川縣西北。其地有石紐村。《元和志》同?!?989年出版的新《辭海》,不知是出于要與傳統文化徹底絕裂,還是出于“知識空白點”,在“石”字條目下,什么石經山、石鐘山、石景山、石壕村都有列目,唯獨無大禹生地石紐山條目!
綜合考之,誠如譚繼和君2008年《禹生石紐簡論》中所辨:(一)“禹生石紐是個文化問題,不是歷史問題”。(二)“石紐不可確指,汶(岷)山范圍內,皆可為夏禹出生紀念地”。(三)“作為大禹出生地,很大程度上只是后人文化心理所折射出的一種眼光在認知。北川的遺產、景色和文化傳承要勝出一些,但這只是大禹出生紀念地的首選地,并不排斥其他幾處就不是大禹出生紀念地”。(四)“有兩點缺憾,不僅北川,其他大禹出生紀念地也要注意:一是需要找出傳說中的大禹禁地。這塊禁地方百里,不敢居牧,不敢放六畜,有罪的人逃入其中不能去追捕,三年后即可赦其罪。這方圓百里的地方必然是羌族的圣地,今天必然會成為旅游勝地,希望下功夫找出來。二是禹的思想、文化、思維方式,心靈特征乃至治水技藝必有承傳”。
時過三年,在5•12震災后文化重建中,汶川在廣東省珠海援建下,重振大禹故里文化,又多方合力,竟在清人留下的地圖中發現了好消息。原來在清康熙時候發生長達十余年的“金川平叛”之戰后,為了賞功,劃給瓦寺土司的封地中有一塊“由草坡河、草坡鄉、天禁山”組成的地方。草坡河發源于天禁山,草坡河流經之處形成相對平緩之河谷坡壩,其壩深處至今無人居牧?!疤旖健庇置焐馍?、天成天?!疤焐狻敝缸锶颂悠渲腥?,赦其罪;“天禁山”指禁止居牧。天成山指上天成全人事之神山。草坡河與天禁山連成一片,方圓足可百里。對這一地區目前尚只有初步印象和老地圖中之地名,其深入認識有待今后勘察?;蛟S北川、理縣也會發現這樣性質的自然形勝,亦須有意查找。在建設大禹故里文化上,“古石紐”、“今石紐”一個也不能少。整個西蜀羌鄉各地,也一處都不能忽略。西蜀羌鄉就是大禹出生的地方,就是大禹故里,須作為整片勝地來建設。
努力建成西蜀羌鄉大禹故里文化片區
西蜀羌鄉各地的大禹遺跡、大禹紀念地資源等,可以互補,也應當互補。聯合起來,建設大禹故里文化區,為中華民族守護好、建設好這一塊文化尋根勝地,是巴蜀兒女的共同責任。汶川、北川在建設大禹故里文化區上合則雙贏、甚至多贏,隔則俱傷。在將“禹的傳說”聯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上,已經有了攜手合作走向成功的經驗。2010年5月,中國政府公示了第三批———4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一項即為“禹的傳說”———這項非物質遺產是由四川省文化廳將汶川縣、北川縣“禹的傳說”作為一個項目申報非物遺產的,順利獲得四川省非物文化遺產評審會的推薦和國家非物遺產評審會的認可批準。
建設西蜀羌鄉大禹故里文化區,要借鑒“禹的傳說”聯合申請非物遺產的經驗。建設西蜀羌鄉大禹故里文化片區,須聯合理縣、汶川、茂縣、北川、青川及都江堰龍池鎮這一條西蜀羌鄉帶,一起行動。無論從汶川進入羌鄉,還是從北川進入羌鄉,都要讓人感悟到濃郁的大禹故里文化氛圍。“古石紐”地已建成了現代大禹祭壇,供今人瞻拜追思?!敖袷~”地則有二石相紐,禹里大禹誕生跡象等可觀可觸的古跡景觀供人游賞緬懷。如果我們再在“禹的思想、文化、思維方式、心靈特征乃至治水技藝上”下功夫,建出具像和抽象兼而有之的大禹故里文化,那么,大禹故里文化就將成為一方尋根文化圣地、一方教化育人勝地。
本文作者:祁和暉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探析戲曲與當今群眾文化
- 下一篇:傳統節日文化對素質培養的思索